APP下载

宋代以来茶叶贸易发展与“以茶治边”思想的演变

2021-04-01王煜天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3期

王煜天

摘 要: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作为茶叶的主要出口国,中国自唐宋以来一直存在着“以茶治边”的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榷茶法严格控制茶叶出口和边销外销,同时控制茶马贸易和边关互市,利用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依赖安定边疆。通过汇总宋代至鸦片战争前茶叶贸易发展和茶叶政策,发现我国的茶叶贸易思想经历了从宋代“以茶治边”到明代“以茶制边”的转变,并着重分析清代“以茶治夷”失败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茶叶贸易;“以茶治边”;思想演变

中圖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3-0070-03

一、茶叶贸易的起源及意义

茶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饮品,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早在6000多年前,浙江一带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茶树,取茶叶做祭品。随着人们对茶叶了解的深入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茶叶逐渐从食用转向了药用,并最终演化成了“饮茶”这一特殊的华夏文明符号。西晋以来,茶叶已经从皇室贵族的奢侈品转为了民间百姓家中的寻常饮料。

许多文献资料显示,大规模的茶叶贸易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唐代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茶叶在此时流入日本等东亚国家,向西则传入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直至宋代,茶叶和马匹已经成为了中国与其他少数民族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在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茶叶逐渐传入西方世界,饮茶成为了一种风尚和生活习惯。17世纪中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参与茶叶贸易,从中获得了大量利润。

茶叶不仅是一种大宗的对外贸易商品,它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封建王朝多通过茶叶贸易控制边疆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经济手段维护边疆稳定。同时,西方世界对茶叶进口的依赖使得他们长期觊觎中国,企图趁虚而入。可以说,茶叶贸易和茶叶贸易政策与我国的对外关系息息相关,而手握“茶叶”这一商品无疑给中国的外交增加了谈判的筹码,但也为晚清国势衰微时的列强侵略埋下了伏笔。

二、宋代以来各朝的茶叶贸易及政策概况

(一)宋元的茶叶贸易和茶叶政策

1.宋朝的茶叶贸易。宋代茶叶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吐蕃、辽、西夏和金。宋朝和它们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边疆互市繁荣,其中茶叶是主要的大宗货物。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茶叶传入之后立刻广受欢迎,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饮茶的爱好。虽然茶叶销路大开,但受到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西南西北少数民族想要获得茶叶只能从中原地区购买。宋朝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大兴茶马贸易,通过设立茶马司专管边疆的互市,通过售出茶叶、食盐、丝绸等,换来马匹充实军备。

2.宋朝的茶叶政策。宋朝的茶叶贸易政策不仅承袭唐代旧制,而且不断完善,直至自成体系。宋初为了稳定政权,在延续了唐代的榷茶制度的同时特别允许川蜀地区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天下茶皆禁。唯川陕、广南听民自买卖,不得出境”的情形,直到神宗即位后同西夏作战财政吃紧,这才重新禁止全国范围内的茶叶自由买卖。榷茶制实际上就是茶叶官营专卖制度。官府从茶叶主产区的茶农手中统一收购茶叶,再运输到各地销售或者零售给当地人手中。一买一卖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补充财政收入。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有战事,两国的互市也时开时禁,因此走私猖獗,屡禁不止。后来,宋朝的茶叶政策逐渐宽松,民间买卖放开,私人向吐蕃、西夏出口的茶叶数量也越来越多。

除了榷茶制之外,宋朝还实行过通商法,是指从事茶叶贸易的商人通过给政府上缴一定钱财,获得茶叶经营资质,可以在固定的地点和茶农进行交易。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监管难度,还可以与民分利,于财政收入同样有很大帮助。

元代的茶叶贸易政策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旧制,仍以官营为主,用以约束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官营制度原先仅限于川蜀地区,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此时的吐蕃已经归顺元朝,因此不甚重视茶马贸易,边境互市暂时陷入低潮。

(二)明代的茶叶贸易和茶叶政策

明代的茶叶出口对象仍然以西南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为主,此时茶叶还未成为海上贸易的大宗货物。明代的茶叶出口政策更加严格,官府不仅控制卖方,而且也限制买方。针对茶商方面,政府出台了茶引茶由制度。茶叶商人必须向朝廷缴纳费用请引,方能获得特定重量的营业许可,实际上也是一种官方控制茶叶经销的方法。

此外,还有监管买家的金牌信符制。异邦人想要以马匹换茶叶必须要有朝廷颁发的金牌,否则不予交换。金牌共计41块,分散在各个部族手中,少则纳马3 000,多则纳马7 000。明代靠着金牌信符制进一步约束了茶马交易,加强了对边疆互市的监管。但到了永乐年间,金牌信符制逐渐失去了作用,走私盛行,茶马制度名存实亡。嘉庆年间,明王朝重新制定了勘合法用以代替金牌制度,内容大抵与金牌制度类似。明代格外重视茶叶出口,如果无证经营或走私茶叶,则会面临严重的惩罚。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下令赐死参与贩卖私茶的驸马都尉欧阳伦,以正天下之法度。

总的来说,明朝的统治者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茶叶对于安定边境、联络番邦的重要意义,并且全面加强了对茶叶交易的控制。在明朝的大部分时期,政府严格茶马交易之法,设置专门的“茶仓”存放待交易的茶叶,垄断茶马的兑换比率。

(三)清代的茶叶贸易与茶叶政策

清代的茶叶贸易对象不仅仅局限在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也成为了茶叶的出口对象。1650年,东印度公司参与茶叶贸易,扩大茶叶的进口,由此茶叶便成为了英国皇室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但此时,茶叶的进口量还不及进口额最多时的1%。

随着时间推移,茶叶逐渐向下普及,饮茶成为了席卷英国的新时尚。1716年,原本销售平平的茶叶开始成为重要的外销品并一路猛增。这股风潮不久便蔓延到整个欧洲,英国通过转销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从中获取了大量利益。在这其中,快速崛起的英国成了主要买家。清代茶叶的贸易范围突破了千百年来比邻而居的内陆少数民族政权,扩展到了大洋彼岸。

1.茶马制度的废除。清王朝建立之初,依然开设 “茶马互市”,用来补充连年战争造成的战马短缺。但随着清朝国力的强盛,多个民族政权表示归顺之意。为了表达中原王朝的怀柔之意,印证各民族平等的倡议,清朝一改明代严明的茶法,不仅提高茶马比价,允许自由公正交易,而且对于诚心朝贡的少数民族还多加赏赐茶叶。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大一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茶马互市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虽然废除了茶马制度,但是清代仍然严格监管着茶叶的边销和外销。

2.茶叶外销的兴盛。虽然在清朝对外贸易政策时紧时弛,其中不乏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角力,但茶叶的出口确实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自18世纪20年代起,茶叶成为了英国的大众消费品,中国对英的茶叶销量出现了指数爆炸式的增长。截至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重量已经逼近250万磅。这种巨大的逆差使得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三、“茶叶治边”思想的演变

“茶叶治边”的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茶叶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是逐渐被中原王朝统治者发现和利用的。中原王朝自大一统以来,每时每刻都提防着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侵。数百年来边关烽火,战事无数。一味地用战争牵制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消耗了中原王朝的国力和财力,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去前线,田地荒芜,久之则生民怨。但茶叶在番邦之地流行则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治理边疆的新思路。

“以茶治边”的思想自唐代萌芽,起初示以“怀柔”,彰显大唐气度;宋代 “以茶治边”成为了一种外交手段,茶叶贸易为积贫积弱的宋朝延续了生机;在明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从交易对象到课税的完整茶叶政策,通过限定茶马交换比例和数量控制茶马贸易。此时,茶叶贸易几乎已经完全舍弃了唐宋时期公平、自由交易的特点,也不再含有任何“怀柔”的意义,而是彻底成为了制衡戎狄的工具,“以茶治边”也正式转化为了“以茶制边”;在清代,统治者还希望以茶叶对抗西方世界,但最终“以茶治英”政策却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化为乌有,代表着清代统治者依靠茶叶已经无法应对贪婪搜刮的西方侵略者,延续了几百年的“以茶治边”思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宋代的“以茶治边”思想

唐代的“以茶治边”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广施恩惠,怀柔天下。这是以大唐国势强盛为基础的。“以茶治边”重在治边疆政权的“归顺之心”,而不在于加以控制。唐代的茶叶制度重在公平自由交易和朝贡,茶马没有明确记载的比价。但到了宋代,北有辽金,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这些国家与宋朝并立,无疑给政权稳定增加了很大压力。宋代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在战争中不占上风。但宋朝手握茶马贸易和互市制度的经济命脉,无疑给自己增加了谈判的筹码。在与西夏议和时,宋代就曾禁止出口茶叶,最终西夏不得不做出让步。

宋代推崇“以茶治边”,为的是从经济上削弱敌人。在汉家典籍中,多有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视茶如命”“无茶则得病死”的表述。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足可见少数民族政权饮茶之风盛行。而宋朝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经常通过禁止销售茶叶、关闭互市、提高茶叶价格等政令对其进行制裁。按照“以茶治边”的思路,宋代大力支持茶马贸易,推行茶叶专营垄断,不仅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补贴了冗官冗兵、积贫积弱带来的财政困难,还得到了大量的战马充实军备,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宋代之所以能够几经战败、迁都江南而延续三百多年,茶马制度和“以茶治邊”思想功不可没。

(二)明代的“以茶制边”思想

明代对于茶叶贸易的管控比宋朝更加严格,不仅由官府垄断,还要同时限制买方和卖方。金牌是从调兵的信物中演化来的,两块相合才能调兵。用类似的手段控制茶叶的买卖双方,无疑也有了武力压迫的意义。此时的茶叶已经不是“治理”或者“防治”边疆,反而彻底成为了“牵制”“控制”边疆的工具。

明代的茶叶贸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由、公平这一基本的市场原则,明朝手握茶马交换比率,故意压低战马的价值,提高茶叶的价值。在严格完整的茶叶贸易政策下,明初茶叶贸易繁荣,边疆稳定。后期监管失力,私茶倒卖猖獗,马匹价格极高。直到嘉靖年间才不得不重新整改,严正法纪,以勘合制度代替金牌,茶叶边销才得以回到正轨。但此时政府对茶叶边销的控制力已经开始逐渐减弱,到了明代后期,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吏治腐败,走私盛行。“以茶制边”的政策名存实亡。可见,“以茶制边”的想法虽好,但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一旦失于防范和监管就会使得私茶盛行,番族离心。

(三)清代的“以茶治夷”思想

直至清代,“茶叶治边”的基本思想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历代统治者无不把茶、马作为国之大事。边关一旦生事,就停止茶叶贸易;边关若是平安无事,就赏赐茶叶以示安抚,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已经有了两次成功实践,即禁止俄罗斯的恰克图互市和安集延茶禁。这两次虽然不算完全的成功,但清政府依旧靠着茶叶禁售达到了制裁对方的目的。由此,清政府推断以往用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以茶治边”也能同样用于制衡这些西方人,所以“以茶治夷”的想法就产生了。

四、“茶叶治夷”思想失效的原因和启示

(一)“以茶治夷”失败的原因

清王朝盲目自大,沉浸于天朝上国的骄傲之中,没有看到自己的实力渐微,今非昔比。“以茶治边”这一政令之所以屡试不爽,关键不在于茶叶,而在于国力。若无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支撑,想要仅凭茶叶贸易政策击退对方无异于螳臂当车。茶叶贸易政策本身是一种经济制裁,而经济制裁是否有效取决于国力强弱。宋代能够把“以茶治边”运用得得心应手,关键还是在于宋朝比辽、金、吐蕃等国家国力稍强或者不相上下,再加上经济领先,茶马贸易的作用自然明显。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而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一跃成为工业大国,硬实力远超腐朽没落的封建国家。

不仅如此,清王朝更是高估了茶叶的作用。清王朝认为,英国人嗜茶如命,一旦离开茶叶便不能正常生存,而且只有中国才能供给英国人茶叶。而且英国也在茶叶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绝不可能自断财路。江南道御史周顼曾经上书:“查外夷于中国内地茶叶、大黄,数月不食,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内地人民不尽食鸦片,而茶叶大黄为外夷尽人所必需,其取用之多寡又悬殊也。”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朝野上下的共识,就连林则徐也持有类似观点。因此,清王朝相信只要自己切断茶叶供应,就能逼得英国人俯首称臣,根本不相信英国敢挑起战争。

茶叶贸易本身其实就是鸦片战争催化剂。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几经翻倍,而英国销售到中国的产品却长期滞销。在巨大的贸易逆差的刺激下,英国决定从事鸦片走私,挽回损失。英国固然依赖中国的茶叶,但并非无可替代,英国如果转向印度、锡兰,同样可以获得茶叶供应。况且英国虽然从茶叶进口中获利,但英国本身是强大的工业国家,自然不会被中国停止茶叶供应掣肘。清王朝还希望延续边疆治理的做法,想要“以茶治夷”,却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

(二)“以茶治夷”失败的启示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利用茶叶制约西方侵略者的梦想彻底破灭,也代表着中国封建王朝延续了千年的“茶叶治边”政策的失效。这一惨痛教训提醒我们,在现今的国际贸易当中,仅凭切断两国的贸易往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贸易摩擦,反而有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才是经济制裁最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霍賀.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J].青海社会科学,2006,(1):101-103+112.

[2]  李延芳,杨兴涓.蜀茶禁榷在北宋后期治边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农业考古,2018,(5):191-198.

[3]  毛杰.基于历史角度浅析宋代茶叶政策[J].福建茶叶,2016,(4):341-342.

[4]  陈显明,赵瑞华.宋代与吐蕃茶叶贸易之缘由史考[J].兰台世界,2014,(30):60-61.

[5]  贾晓雅.探究明代茶叶政策变化的历史意义[J].福建茶叶,2016,(6):218-219.

[6]  孙魏.明代以茶治边政策刍议[J].兰台世界,2017,(20):101-103.

[7]  夏东平.从茶叶贸易视角解读鸦片战争的原因[J].福建茶叶,2019,(2):28.

[8]  陶德臣.清朝政府对茶叶武器的认知——以鸦片战争为考察中心[J].农业考古,2020,(2):118-127.

[9]  索亮.鸦片战争后中英茶叶贸易探析[J].福建茶叶,2019,(2):16-17.

[10]  牟春凯.近代(1874—1947)亚东口岸的羊毛、食盐、 茶叶进出口贸易[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72-75.

[11]  阴海燕.朱元璋治藏茶禁政策考述[J].西藏研究,2018,(4):34-39.

[12]  吕维新.“以茶治边”乎——专从政策角度透视[J].农业考古,2002,(4):246-248.

[13]  脱脱.宋史·食货志·茶[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 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