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工程伦理”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体会

2021-03-31陈晟付成华陈祥贵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课程思政

陈晟 付成华 陈祥贵

摘    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讲授“工程伦理”课程中,作者结合疫情发展中的热点新闻,把时事新闻事件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来分析新闻事件。同时,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特殊时期的新闻事件,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程伦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20-02

2020年春季学期,正值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本学期的“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完成。在本次授课中,我们尝试把疫情期间国内外的新闻热点和课程知识点结合,用新闻作为教学的案例,再引导学生使用本课程的知识解构、分析新闻事件,从而形成了一个学以致用的闭环。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点的认识更深刻。同时,还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了他们对党和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认同、自豪,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一、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工程伦理”是一门介于文、理之间的交叉学科,既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关于邻避效应、实质公平等问题的介绍),又有极强的理工科色彩(围绕化工、建筑、水利、核能和大数据等工程实践中的伦理冲突展开介绍)。它着眼于分析工程领域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处置不同角色、不同群体之间的伦理冲突。

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完善工程类人才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思考其中的伦理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繁荣作出贡献。因此,该课程被纳入了诸多工程类专业的工程认证要求之中,成为培养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在“新工科”建设中,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1]。也可以说,“工程伦理”就是当代的“又红又专”,在工程类专业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中,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该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并最终落脚于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社会、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它是非常适合与时政新闻相结合,实施案例教学的。

二、课程知识点与新闻时事的结合

(一)使用新闻时事作为案例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诸多研究认为,在“工程伦理”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投入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形成开放的课堂氛围,还能提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工作学习能力[2]。显然,案例库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虽说案例没有“保质期”,但我们认为,案例应该是有时效性的。新闻时事中的热点,本身就是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对象,对案例内容相对熟悉,无需教师再复述,学生也乐于听到他人对这些热点的分析和解读。

有研究认为,用时事热点来作为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减少各种网络舆论对他们的负面影响,间接实现课程思政的作用,在网媒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价值[3]。而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样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此次授课,针对的是我校工科类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其专业涵盖了制药工程、建筑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知识背景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案例也需要多元化。此外,“抗疫”期间,学生普遍在家隔离,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时事新闻,对疫情相关新闻热点关心、了解,这些都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

总之,选择时事新闻的热点作为案例,是完全可行且合理的。

(二)对“抗疫”期间时事热点的挖掘与结合

我们梳理了“工程伦理”的课程大纲,结合期间的时事热点新闻,总结出了一些知识点与新闻的结合体,如表1所示。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能将新闻事件带入课程知识点;能自主完成分析过程,跟上教师的论证思路,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的思路得以实现。

三、使用新闻作为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

对使用新闻作为教学案例这种模式的效果,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由于本课程是各专业合班上课,学生之间彼此陌生,专业背景相差较大;而该课程又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相对比较陌生,导致学生主动发言的意愿不强。在引入时政新闻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之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有话可说”,能够轻松地发表看法。这种话题式的导入,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门槛,使其从一个相对熟悉的认识区域出发而进入陌生的区域,从心理上降低陌生感和畏惧感[4]。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当邀请学生自愿参加讨论时,在线“举手”的学生明显增多。这样积极的参与热情,對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有益的。

(二)对课程本身的认同感

这种做法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点间的认知距离,更容易让学生对课程产生认同感。在课后进行的不记名问卷中,对于“本节课讲述的知识,你认为实用性如何”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普遍较高。通过对热点新闻的分析,学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完成了本课程中的知识点作为分析工具的实际应用,从而产生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最终,学生意识到了本课程对现实社会的实际价值,从而有了内生性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对“课程思政”理论的践行

在国家发出“课程思政”的号召之后,本课程对其进行了实践,引导学生从亲眼所见的新闻热点中萌发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事实上,学生对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了朴素的是非判断。而在教师引导、同伴讨论,以及运用理论进行归类、分析之后,学生就能把这种判断上升到价值论、方法论的理性高度,进而融入三观之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四、结论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的网络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国内外新闻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和讨论之中,降低认知门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一次尝试,证明研究生的公共课程之中,完全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中,正如常小美的研究指出的那样[5],这种教育本身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思政工作,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经验,在更多的课程之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这种做法,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庞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1,(18).

[2]陈玉娇,徐曼,沈璿.新工科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案例教学法在工程伦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7).

[3]谭镇,陈琳.时事热点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效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

[4]严晖.巧用热点话题,激活课堂导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9).

[5]常小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课程思政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