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色彩设计
2021-03-31□王超
□ 王 超
1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人们对生存环境中城市景观的审美品位也随之提高,这就需要园林工作者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优化设计水平,从而展现出更和谐优美的景观设计。城市色彩景观中最具亲和力的色彩类型便是植物色彩[1]。植物色彩通过枝叶花果呈现,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和设计,将这些美丽的色彩巧妙地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既可以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又能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体验。针对园林植物的自然美、色彩设计原则及植物景观色彩设计方法展开讨论,旨在为园林景观设计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园林植物的自然美
2.1 叶色美
2.1.1 春色叶植物
大多数树种春季新叶为嫩绿色,而春色叶树种的春季新叶明显不同,一般呈现红色、紫红色或者黄色,如香樟的新叶为紫红色、垂柳的新叶为黄色、山麻杆的新叶为胭脂红色。春色叶植物与春季先花后叶的植物一样,增强了园林景观效果。
2.1.2 秋色叶植物
秋色叶树种是园林中表现时序的最主要植物素材,其秋季叶色变化比较均匀一致,景观持续时间长,观赏价值高。很多植物的秋叶呈红色,如茶条槭、枫香、五角枫、漆树等,有的植物秋叶呈黄色,如洋白蜡、银杏、栓皮栎、金钱松,还有的植物秋叶呈红褐色,如水杉、落羽杉[2]。
2.1.3 彩色叶植物
彩叶植物即为常色叶植物,即使不在花季,也具有绚丽的色彩,如红色叶有黄连木、红枫、三色苋等,紫色叶有紫叶黄栌、紫叶李、紫叶碧桃等,黄色叶有金叶锦熟黄杨、金叶风箱果、金叶榕等,蓝色叶有蓝杉、银柏等。这些彩叶植物容易栽培、适应性强、观赏期长,与绿叶植物配植不仅能丰富景观色彩,还能增加景观层次,越来越受园林工作者的青睐[2],是目前园林绿化美化的常用色彩植物。
2.1.4 斑色叶植物
斑色叶植物是指叶片上具有斑点或条纹,或叶缘呈现异色镶边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常见树种都具有彩斑的观赏品种,如花叶锦带花、银边海桐、金心大叶黄杨、洒金珊瑚等。还有叶背叶面具有不同颜色的双色叶植物,如红背桂、银白杨、栓皮栎等[2]。
2.2 花色美
园林植物的花色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如红色的一串红、山茶、鸡冠花、大丽花,白色的滨菊、梅花、白芍药、四照花、白玉兰,黄色的万寿菊、迎春、黄杜鹃、向日葵,紫色的紫罗兰、紫萼、紫藤、风信子等[3]。先花后叶的木本植物是春季营造视觉焦点的极好材料,花色多样的草本花卉是夏秋构建花海的重要组成,傲骨的梅花更为寒冷的冬季增加了一抹温柔。
2.3 果色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果实的色彩美。植物果实形状各异、色彩丰富,一般以红为贵,黄次之。红色的有海棠果、枸杞、金银木、山楂、多花栒子,黄色的有金橘、银杏、假连翘、扁担杆,白色的有雪果、红瑞木,紫色的有紫珠、葡萄,蓝色的有十大功劳、海州常山[4]。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在充分利用植物的花、叶造景的同时,还要利用其果实为植物景观增加点睛之笔,使果实在园林造景中发挥其观赏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特性,让果实的“奇”“丰”“巨”“色”为园林景观平添一份多姿多彩的奇观效果。
2.4 干色美
通常树干色彩为褐色,少量植物树干呈现鲜明的颜色,如红色树干的欧洲山茱萸、血皮槭、红瑞木,黄色树干的金竹、金枝垂柳、黄桦,白色树干的白桦、白皮松、柠檬桉,绿色树干的竹、梧桐、棣棠,斑驳色树干的悬铃木,紫色树干的紫竹等[3],这些植物可营造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尤其在北方的冬季,树木凋零,色彩单一,多彩的树干可为北国雪景增添独特魅力。
3 园林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无论是选择还是搭配色彩,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否则不但达不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3.1 统一与均衡原则
园林植物中绝大部分都是绿色的植物,绿色明亮度不高,色彩中性,是最基础的景观设计色彩,大面积的绿色风景可以打造四季常青的视觉效果,塑造整体、统一的色彩气氛。但在互补色搭配时,如果植物面积大小一致,容易造成色彩的不平衡。因此,一般亮度低的植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亮度高的植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以达到色彩平衡的效果[5]。
3.2 对比与调和原则
色彩的调和则使人感到舒适、宁静和稳定。色彩的对比,如冷暖色调搭配对比强烈,更能引人注目。在进行植物色彩调和设计时,要注意对比,否则植物景观会显得比较呆板。在进行植物色彩对比设计时,也要注意调和,否则植物景观会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在植物色彩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色相进行协调配置,形成色彩暗淡有致的景观。如郑州龙子湖公园植物景观通过深绿与浅绿等同类色、黄色—黄绿色—绿色等类似色、红和绿等邻近色的对比突出了主题,烘托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景观效果[6]。
3.3 节奏与韵律原则
色彩的节奏和韵律原则通过规则重复或不规则重复达到景观整齐目的,从而产生美感,且韵律是节奏的深化,通过色彩的反复展现而产生律动感,使得景物具有更为深远的情趣和抒情意味。如道路两侧的行道树使用2种及以上的树种交替种植,防止单一景观,使车里的乘客观察行道树色彩的变化,发现环境空间上的节奏与韵律美,有效缓解旅途中的疲劳[7]。
3.4 周围环境原则
景观环境包括植物软质景观元素和建筑、铺装、园林小品等硬质景观元素。和谐统一的景观环境既需要软质元素和硬质元素体量的合理配置,也需要植物色彩与其周围硬质景观环境的色彩相协调。如白色的建筑或园林小品,可以采用深绿色植物为背景,借助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建筑物的醒目;而浅灰色的建筑外墙,可以选择浅绿色植物进行配植,这样可以使园林景观与建筑物相协调。如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在入门景观设计时选用了木茼蒿、拂子茅、芒草,搭配深绿色的地锦作带状混合花境,与中国馆建筑的暖色系颜色形成呼应,植物色彩氛围大气稳重[8]。
3.5 环境心理原则
良好的园林植物色彩搭配与景观设计可以缓解压力,使人精神愉悦,间接改善现在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故在园林植物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一棵树的布置还是整个植物景观的设计,不仅要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考虑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从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角度考虑色彩的配置。如在游乐场的色彩设计上,需要为游人营造出欢快娱乐的气氛,而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则需要给居民制造安静温馨的环境。最后要注意植物色彩的应用禁忌,如在中国黄色代表成熟和富贵,而叙利亚人喜欢和崇拜蓝色,黄色在当地居民心中则是死亡的象征[9],故在叙利亚景观设计时应避免使用黄色系的植物。
4 植物景观色彩设计方法
4.1 取道自然法
植物色彩的选择要遵循效法自然的原则。植物的种植地点、土壤温湿度、光照等均会影响植物的色彩生长。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植物不同的色彩观赏期,在种植时须注意植物间或植物与环境间的生态和视觉上的和谐关系,通过不同植物的色彩配置,延长空间栽植设计的有效期,达到“季更色异”的景观效果。
4.2 色彩植物作主景或背景
彩叶植物色彩突出醒目,可作为中心景观引导游人视线,如在草坪中孤植红枫,突出红枫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如将色彩亮丽的植物设置在景区出入口、园路转折处等,可以引人入胜,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以色彩植物作背景陪衬,能够突出主景,使整个景观主景更加鲜明,增加景观构图的层次感。因而一般用绿色灌木、藤本或枝繁叶茂的常绿树木作背景,前景可以是色彩鲜艳的乔灌木也可以是园林小品。硬质建筑也可以作为背景,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强调背景的典型例子就是“白墙作纸,红枫作画”。
4.3 以色彩表达园林意境
植物色彩不仅可影响人的感官,还可以渲染意境打动人心。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大多以黑瓦为顶、白墙为屏、红木为柱,园林中的植物色彩搭配十分丰富,如蕉叶给人以刚劲凌厉之感,柳叶给人虚无飘渺之感[10]。贵州市凤凰山森林公园在设计植物景观时,结合红军长征这一主题,在以常青树为背景的路旁,配置红色的杜鹃花、槭树等,象征长征路是一条洒满烈士鲜血的路,是一条走向革命胜利的路[11]。“岁寒三友”中的竹经冬不凋,经常被人们比德于君子、英雄,杭州云栖竹径中静谧幽深的竹林不但可启迪灵魂、慰藉心灵,还能使人催生出坚忍不拔、淡泊名利的品格之情[12]。
4.4 以色彩表现园林季相变化
植物的树冠形状、叶丛疏密、果实大小和颜色等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英,夏荫,秋毛,冬骨”,其丰富的季相色彩变化使园林四季呈现不同的植物景观[13]。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植物色彩的变化与不变,避免一季繁花、一季萧瑟,四季应各具景观特色,达到春色早临、秋色晚去的目的[14]。例如可以种植常绿树种,既满足四时有景的构图,再辅以其他季相色彩加以修饰,根据季节变化配置不同色相植物,又达到了三季有花的目的,丰富了景观效果,营造了不同的园林景象。如杭州西湖就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四季图画,春有垂柳含翠,红桃吐艳;夏有莲叶碧绿,荷花十里;秋有丹桂飘香,菊花争艳;冬有红梅傲霜,青松斗雪。景区充分突出了植物的季相色彩变化,四季景观丰富而迷人。
5 结语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园林设计者越来越重视学习和研究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色彩搭配原则和规律进行景观色彩设计,以期为人们带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园林环境。植物色彩作为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其搭配运用的和谐、美观,直接影响着景观的质量[15]。目前随着园林景观以多元化发展,其景观色彩也随之变得丰富和多样化,这已成为衡量城市园林形象与竞争力的新标准。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色彩设计的原则和植物的色彩季相变化,根据植物生态习性、物候变化及观赏特性,结合其空间环境特征,营造出不同氛围的植物景观,提升环境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