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2021-03-31马潇潇
□ 马潇潇
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
“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于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这个以儿童利益为中心的倡导性计划,重点是引导政府制定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让城市环境适合儿童生活、成长,为政府和社区提供一种能让儿童积极参与城市质量评估的方法,从而使儿童在城市中获得优先权,通过一定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1.2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特征
(1)所有的儿童都能便捷地获取高质量的社会公共设施、充足健康的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的活动场地[1]。
(2)地方政府确保在城市治理和政策制定上以儿童优先为原则。
(3)为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在这种环境中玩耍、学习和交往。
(4)保护儿童免受自然和社会灾难的危害,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儿童有权利参与关于他们生活的决策,有权利保护他们提出意见的机会。
(6)给予弱势儿童群体更多的关爱。
(7)消除因为性别、社会和经济差异造成的歧视。
2 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举措
2.1 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举措
我国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内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趣味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有关注,深圳、武汉、长沙等城市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口号。深圳自2011年实施第三轮《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规划中大部分可比量化指标提前达到标准;2016年率先系统性提出“建设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将儿童参与纳入城市管理中,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长沙于2016年开始编制儿童友好型城市设计导则,从交通空间方面开始改造。
2.2 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举措
2.2.1 英国伦敦“步行巴士”
“步行”巴士按照传统巴士的路线,沿途设立“站点”,由学生家长轮流护送孩子们步行上下学,一般是一位家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充当“司机”,另一位充当“售票员”跟在队伍的最后,家长一前一后护送孩子上学放学,是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2.2.2 荷兰代尔夫特市“儿童出行路径”
1986年荷兰代尔夫特市构建了自行车网络系统,连接学校和其他活动场地的骑行路径,提高了学生的每日活动量。此外还启动了确保儿童活动安全的七个子项目。在儿童出行、儿童游戏质量等方面逐步完善,和周边城镇建立网络体系,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七个子项目中包括儿童出行路径,为单独出行的儿童设置安全通廊,通廊具有安全性、连通性、可玩性,儿童可以沿着通廊骑行或步行到达目的地,这个网络将出行、游戏、运动等功能串联起来,其功效超过单个场地,使儿童能独立、便捷地前往学校、运动场。
2.2.3 美国丹佛“见学地景”模式
有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型城市”之称的丹佛,探索出了“见学地景”的模式。该模式由科罗拉多大学景观建筑系进行设计,将全市废弃的学校场地改造为多功能儿童游乐空间,由学校师生、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共同设计。每一个“见学地景”空间都包括公共活动区、户外艺术、可参与的安全游戏设施,多样化的游戏场地和认知自然的场地使多个见学场地逐步形成网络,构成不同规模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地。
3 儿童友好型城市设计要素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主要体现在提高绿化和休闲空间的质量,优化儿童出行路径,避免交通危害,增加更多的公共设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3.1 安全性
安全性是保障儿童户外活动的基本要素,儿童是未成年人,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身心健康和性格特点,确保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玩耍。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交通安全、游戏设施安全。如儿童上学放学的途中,降低机动车辆对儿童危害的可能性,规划安全出行路径;儿童设施在选材和尺度上考虑儿童的使用需求。
3.2 可达性
对经过学校拥堵的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构建绿道、通廊等线性空间串联儿童活动板块,使儿童可以步行或骑行,让儿童更加便捷地前往目的地。
3.3 游憩性与多功能性
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使用需求,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使用的游戏设施,根据儿童的使用需求,增加攀岩、跳跃、沙坑等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项目,满足儿童交往、探索的需求。同时为儿童创造可以亲近自然的绿地环境,让孩子们在自然中玩耍。儿童在户外活动中有时会有父母或老人陪伴,功能区的设置还要考虑实现以上人群的休憩、等候需求,在儿童活动区的设计中将游戏区与休憩区结合起来。
4 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更新策略
4.1 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生活、活动区域。我国社区主要分为多层社区及高层垂直社区两大类型。多层社区分为多层低密度社区及多层老旧社区,多层低密度社区的优点在于容积率低,公共空间相对开敞,孩子们拥有更多活动空间,但这种类型的社区多为人车混行,机动车对儿童的活动造成了干扰与威胁。多层老旧社区多为早期建成,年代较久远,公共设施陈旧,街道空间狭小,缺少儿童专属的活动空间,儿童游戏设施缺乏或单一,部分游戏设施的尺度不合理,有些社区仅放置1~2个滑梯,游戏设施的类型和数量无法满足儿童需求,以至于很多儿童只能使用成人健身器材[2]。
4.2 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更新策略
一个好的社区应该具备完善的儿童游戏设施、开阔的绿地空间及优质的活动场地,这些配套设施有利于提高儿童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
4.2.1 优化儿童出行路线
以儿童为中心规划安全路线,连接社区至学校、图书馆、公园等目的地,构建安全通廊,配备指示性强的标语引导儿童出行,可以结合灯光、图案、标语打造富有创意的廊道环境,形成儿童专属路线,具有趣味性、安全性等特点[3]。在儿童路线中增加减速带、限速标识,并在功能区规划中尽可能减少儿童穿越路口的次数,减少其与机动车的接触。儿童安全路线道路设计参照绿道设计规范,增加路缘石,增加步行道和骑行道,在道路两侧增加花镜植被,通过绿化带将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进行分隔。合理地规划儿童出行路线,鼓励儿童骑行或步行上学,缓解社区及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
4.2.2 提高儿童游戏场地与设施的质量
儿童游乐场地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场地的尺度根据社区规模设定,垂直社区可在居住小区中央绿地设置儿童游戏场地,用乔木、花灌木进行围合,使场地具有遮阳的功能,如果周边缺少大型公园,结合口袋公园的理念设置儿童游戏场地。老旧社区由于街道狭窄,缺乏集中性绿地,儿童游戏场可以见缝插针地灵活布局。社区周围应配备公园,让孩子们能够在绿地中尽情地玩耍。公园可以承担更多灵活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场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想象、攀爬、冒险、交往以及自然玩耍、亲近自然的需求,可以结合特定的游乐设施、水景、攀岩墙、大草坪、沙坑、趣味雕塑、互动装置进行儿童游乐区的优化。儿童玩耍空间还要考虑季节性,增加塑胶地垫,避免场地结冰。儿童设施的选址要考虑便捷方便,适宜规划在儿童方便达到的区域,设施本身应具备安全性、趣味性、共享性,尽量集中布置。游戏设施的尺度及材质是设施更新的重点,应选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身高的游戏设施,选材要考虑经久耐用、安全舒适的材料,可选择竹木等质地柔软的材质或金属材质,设施的边缘进行棱角平滑处理。
4.2.3 提升绿色生态空间
自然元素在儿童友好型城市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中规划充足的绿化空间,供儿童接触自然,可以培养儿童对生态相关学科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绿化空间可以是宅间绿地也可以是宅旁绿地或草坪,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栽植无毒、无刺的观花或观果类植物,抑或叶片形态丰富的植物,通过乔木、灌木、草本花卉配置打造若干个绿植空间。如用黄杨木修剪成绿篱的迷宫花园,使儿童穿梭其中,探索花园的出口;开阔的阳光草坪为孩子们提供嬉戏、晒太阳的场地;科普花园让儿童参与雨水管理、植物科普中;在社区街道引入树池、花坛,提升观赏性和趣味性,装点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