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兵地融合思想的兵团小城镇发展机制研究——以兵团第十二师为例
2021-03-31冶建明艾淑雅蒋博斌
□ 冶建明 艾淑雅 蒋博斌
党的十九大提出区域发展新规划,地区发展动力由区域竞争转变为区域合作[1]。兵地融合成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发展兵团的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向[2]。兵团各师市通过不断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兵地融合的发展程度逐步呈现方位广、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局面。兵团与新疆地区的联合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社会格局[3]。兵团十二师作为新疆发展的中坚力量,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主体,积极响应上层指导,主动加强与地区合作,融合发展,推动兵团与地区发展优势互补[4]。在兵地融合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机制的矛盾,制约因素接踵而来,解决兵地融合发展受制因素,改进兵地融合发展机制成了新时代兵团发展的重要任务。新疆需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解除兵团与地区内部因为体制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形成强大合力,建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5],创建“产业联合、城市共建、生态共创”的新型兵地关系[6]。因此,进一步研究兵地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兵地合作机制,有助于兵地融合发展顺利推进[7]。
1 兵团第十二师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概况
兵团第十二师位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准格尔盆地南缘,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其中共有7个团场,大部分集中于乌鲁木齐市。其中,兵团第十二师西部与头屯河中心线为界,北部与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为邻,东部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交错,南部与萨尔达坂乡、永丰镇相连。
1.2 城镇发展概况
兵团第十二师最开始是为了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营农场更好的发展而创立。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兵团第十二师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兵团不断通过传播先进文化的方式来凝聚民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已经从最开始以农业生产为重心转变成了现在的第三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形式。
兵团第十二师各团场分布于乌鲁木齐市周边,为保证乌鲁木齐市和兵团第十二师协调发展,乌鲁木齐市在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将兵团第十二师归纳进来,兵团第十二师也依照乌鲁木齐市的总体规划发挥自身的产业特点,加快城镇化的速度并积极调整总体规划,在各个团场与各区之间形成互动的同时促进兵地融合的发展。在1985—2000年城市规划中,以多组团规划的方式进行规划。将规划范围分为十个集团区域,城市呈“Τ”型。但这个时期的规划对城市周边关注较少,主要以“填空补齐”的方式对老城进行发展。在2014年城市规划中,纳入了兵团第十二师中的各个团场的规划,同时与乌鲁木齐市个区形成互动。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双轴、一城、一区、两群、多点”。沿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形成主要城镇发展轴,沿216国道形成次要城镇发展轴,将乌鲁木齐城、郊区、甘泉堡工业区规划于其中,另外还包括南山、达坂城两个城镇组群以及市域内其他多个独立工矿和城镇型居民点。
2 兵团第十二师兵地融合发展轨迹
2.1 兵地互帮互助阶段(1954—197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需要全力发挥兵团的作用,以相互帮助的方式,努力帮助各个民族提高生产力,为人民办实事。兵团第十二师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各地方的生产技术、生产水平,对各个团场的农业、工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并且给予支持和帮助,将乌鲁木齐毕业的大中专生分配到农场,对口就业。政府不仅划拨大量资源,还给予兵团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为妥善安排职工的日常生活,给予火炉、煤、困难补助款等资助。在本阶段兵地之间相互帮助,不仅促进兵地之间的相互发展,也为下个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兵地合并发展阶段(1976—1981年)
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兵团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各地方管理自己的企事业单位,之前打下的基础以及凝聚起来的力量被削弱,缺乏感召力致使人才大量流失,导致经济衰退。1976—1978年期间,西山农场接受了乌鲁木齐大量初中高中毕业的“下乡知青”,开始生产结构改革,兵团第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展[8]。为了满足乌鲁木齐市居民生活需求,农场增加马铃薯的供应量,建立西山煤矿,给市区居民提供无烟煤,满足了农场的生活、生产以及煤需求。
2.3 兵地初步融合阶段(1981—2010年)
1981年,兵团恢复建制初期,在乌鲁木齐市政府帮助之下,兵团第十二师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也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和兵团共同发展的模式,此举促进了区域的有效发展,保证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兵团第十二师与当地政府共同进行企业的整顿工作,并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随着兵地融合的发展有一定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兵地融合的发展策略开始新的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实施技术改造,保证生产力。其发展的速度、广度以及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4 兵地全面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兵地融合的政策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调查中强调“兵地融合是兵团作为新疆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8],这是首次从中共中央层面提出兵地之间需要全方位的融合,对其给予支持和认可。因此,兵团第十二师的发展是与乌鲁木齐市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规划方面依据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乌鲁木齐市相互促进,让兵团第十二师的兵地融合进程更进了一步。
3 兵团第十二师在兵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位优势利用程度低
兵团第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之间的距离较短,区位优势明显。在发展的过程中,团场对于区位优势的利用程度低,和地方的融合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3.2 经济结构受制明显
兵团第十二师在建团初期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事业。建团至今,生产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型,经济结构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形态。其中,第三产业的占比高达5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却进入近似停滞的状态,原本作为经济支柱的第一产业逐渐进入边缘化阶段,只占生产总值的7%。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兵团第十二师的发展。
3.3 团场发展分散程度过高
兵团第十二师所属各个团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团场发展模式迥异,缺少了统一规划,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团场之间的发展,缺少互通有无,共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也起不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城镇发展模式单一,没有达到均质发展,也导致城市居民贫富差距较大。
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开展研讨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的认识,达到内化知识的成果,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课堂上师生探索、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4 用地布局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兵团十二师范围内,老城区的用地模式存在优化空间。部分老城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但其对于本身区位优势利用程度不高,存在空间资源的浪费。另一部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区域,土地处于搁置状态,仍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4 兵地融合思想下的兵团第十二师城市发展优化模式
4.1 统一政策法规,利用区位优势
要保证各个团场都在政策法规的统一管理中,避免在规划区域上产生政策“空白”。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乌鲁木齐市相互发展,促使兵地之间能更加协调。为了实现稳定的发展以及避免散乱的规划,在规划时要遵循总体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兵团第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之间需要相互协助,保证形成功能正常的统一体。
4.2 完善经济结构,平衡产业占比
注重产业综合发展,将平衡经济结构作为重要工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平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形成多种产业共存、多种产业携手并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整体有机的系统。
4.3 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方针
注重团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资源的分配合理化,使团场之间达到共通,让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和高效。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市场化进程,也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获得先进的资源,并实现资源和区域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兵地融合。
4.4 落实上层规划,推动区域联合
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长期建疆方略,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积极推动乌鲁木齐市与兵团第十二师之间的区域联动作用,建立区域的发展与地方的稳定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形成兵团与地方共同管理的区域联结体系。保证兵团第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在企业管理、社会治安、资源共享、文化传播等方面达到各尽所长,共同推动区域的作用。
4.5 深化用地布局,营造特色城区
4.6 弘扬兵团特色文化,积极融入群众生活
将兵团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结合,融入城市建筑、公共绿化或者社区活动等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不同形式的精神文化传播,使文化价值交流的方式更多地接近居民的生活。在报刊亭、文化长廊、游憩广场等处设立更多的文化传播节点,举办丰富多彩文化共建活动,达到兵地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