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特色小镇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创新设计研究
——以莲花镇为例

2021-03-31赵美川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11期
关键词:瑶族莲花民俗

□ 赵美川

1 研究背景

整合设计由Integral Design国际设计学会的创始人和常任董事、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视觉艺术大学乔治·特奥多雷斯库教授创立。他认为整合设计就是依据对产品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针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就市场的独特创新与领导性,对产品整体设计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实际解决方法[1]。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面对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风云里,“整合”各行各业优势资源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胜现实挑战的“捷径”。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整合”一词就分别在第四、五、七、十七、二十、三十五、三十七、四十五章,共计10次被提及[2]。可见,各行业资源的“整合”发挥着凝聚合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续航奋斗动力的作用,奔向“做大做强”的目标。我国文化旅游业资源的整合是打造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这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在文化旅游的愉悦氛围中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加快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

2 莲花特色小镇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创新设计策略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以称为文化旅游资源。”[3]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艺术文化旅游资源3种类型。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作为广西第一批“国字号”特色小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桂林全域旅游规划下,整合小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创新设计,聚力打造其特色旅游链,实现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桂林国际旅游名城影响力的提升。莲花镇历史文化悠久,世代瑶民聚居,借鉴文化旅游资源3种类型的分类,针对莲花特色小镇建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求同”设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存异”设计、艺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互鉴融合”设计,以打造特色鲜明的瑶族特色小镇,进一步促进莲花小镇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稳定局面,助力乡村振兴。

2.1 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求同”设计

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民族特色小镇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如古村落、少数民族村寨。“求同”设计就是寻找共同点,追求共同利益。建筑文化资源的“求同”设计,是秉持着留住“乡愁”的初衷,尊重传统建筑文化,在保护好传统建筑风貌的原则下,对民族习俗与当代生活需求实现功能上的“共存”设计。

2.1.1 旅游环线链接特色建筑风格的串联式设计

莲花镇历史悠久,镇域内古村落、古建筑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辖内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朗山村、高桂村、凤岩村),省级传统村落3个。莲花镇的3个传统村落建筑保存完好,传统建筑屋面和墙身都做得十分精致:悬山、披檐、挑廊、挑台、挑柜,层层出挑,民居立面的造型自由多变;挑廊、垂花柱与花窗的木雕丰富美观。依托莲花特色小镇的旅游背景,各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和悠久历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求同”设计理念下,莲花特色小镇各村落的特色聚落和建筑设计风貌的保留为“同”,在“旅游”主线的“串联”下,将各村落建筑特色打造成一条“多元一体”的建筑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朗山村平地型古民居的精美,红岩村山明水秀的乡土气息洋房,门等村、矮寨村的“九甲”风貌建筑,百年东寨村的“红色标语”建筑等。这些村落都隶属于莲花镇,彼此相隔不远,在“旅游”目标驱动下,在各具特色的建筑资源助力下,打造“民族+生态+红色”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切实可行。

2.1.2 民族生活习俗与当代生产需求的协调性设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是“空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改善农村传统建筑的居住环境,要与现实生活需求有效衔接,针对当地村民个人传统手艺,如酿酒、陶艺、编织等,特别设计储藏、晾晒、展示售卖的空间,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建筑功能空间才能留住村民,留住传统手艺,留住乡愁。莲花镇有着悠久的月柿种植和加工传统。传统的月柿加工技术仅是将成熟的月柿人工晾晒,但随着现代加工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在电动机器的辅助下将营养成分丰富的月柿加工成月柿干、月柿果脯、月柿果酱等产品成为现实,这就要在原有传统建筑的形制上,设计月柿晾晒、加工和月柿成品展示的空间,以便月柿的加工、包装和展示,促进销售。

2.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存异”设计

民俗文化是指“由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4]。“存异”就是允许、包容“异”质的存在,对“异”保留不同的意见,不求“同一”。“存异”也是不同力量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存异”设计是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与信仰的基础上,开展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包含地域文化特征和符合现代审美意趣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常见的分类,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物质民俗包含服饰、饮食等类型;社会民俗包含婚嫁、传统节日等类型;精神民俗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类型。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融通,精神民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习惯,特别是在与旅游的融合下,其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艺术性,因此,本文认为精神民俗更适合依托艺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设计。

2.2.1 物质民俗资源与新时代生活需求的同步设计

恭城莲花特色小镇因瑶民的世代聚居,至今保留着浓郁的瑶族传统生活习俗。在物质民俗方面,莲花镇的瑶民从事着祖辈流传400多年的月柿种植与加工的生产民俗;依然保持着自己手工刺绣精美的瑶族服装,在重要节庆衣着瑶族服饰;坚持每天打油茶、喝油茶的消费民俗。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和文化的多样化,现代人们对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物质民俗资源形态也迎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创新挖掘新时代物质民俗资源“新造型”上的潜力,以设计手法(解构、重构、特异等)为物质民俗资源的“新运用”提供技术支撑,用形式美法则(对比、协调、统一等)为其“新审美”提供保障。恭城瑶族自治县于2017年起草《恭城瑶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推行着瑶族服装的决定(草案)》,启动了瑶族服装推广的仪式,以营造浓郁的瑶族文化氛围。为提高瑶族服饰与现代生活需求的适应性,恭城县诚意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服装设计系教授到恭城调研,在保留传统瑶服基本特点和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对传统瑶族服饰设计进行改良,提供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状态的新式瑶族服装设计样式。莲花特色小镇作为体现恭城县旅游特色的窗口小镇,穿着瑶服是瑶民祖辈的生活习俗,但穿着为适应现代生活与生产而改进的新式瑶服,不仅是瑶族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成为莲花特色小镇亮丽而独特的旅游风景。同时,在饮食类消费民俗里,莲花镇因盛产营养丰富的月柿而得“月柿小镇”的美名。成熟期的月柿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如氨基酸、微量元素、膳食纤维、黄硐类物质。近年来,陆续开发了月柿系列产品,如柿饼、甜柿、脆柿、果脯、柿果酒、柿子醋等,以此不断延长月柿产业链,提升月柿附加值,为当地果农勤劳种植、智慧加工月柿而增收致富注入新的动力。

2.2.2 社会民俗资源与新时代精神追求的契合设计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民的精神追求也不断进步。在社会民俗资源方面,带有浓郁瑶族风情的婚嫁仪式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是城市游客探寻瑶族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在与旅游的融合下,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要充分重构其展演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语言符号实现民族间的交流,收获大众的文化认可。如可在莲花镇的展演节目里演绎古老、独特的新合过山瑶婚礼中娶亲与入赘婚的婚嫁习俗。整个婚礼的流程与环节如下:出演年节走亲—唱山歌—赶圩—定亲—料节(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拜年—送日子(决定迎娶聘金)—娶亲办酒—吐衣食饭—“迎亲鸡”仪式—送亲、“开茶”—酒席第一轮(招待需返程的远亲远客)—新郎的“回门”(如路程远则次日)—吃“午饭”(新客)—背猪脚(次日)—夜唱山歌。以戏剧化形式编排整个婚礼流程,在特点音符的演绎下,在悠扬山歌中,游客深入体会富有瑶族特征的婚俗。同样,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是祭祀祖先的活动,如还盘王愿,大致流程如下:准备阶段(挂《三清图》)—摆龙坛请神、开坛—安龙、出兵出将和回兵回将—设“下席”,吃鼠肉,款盘王、唱游乐歌—唱盘王歌、打长鼓舞,历时三天两夜。以上为瑶族典型的的社会民俗,如将每一个环节都编排为展演节目,耗时太长,耗资过大。因此要挑选其中“精华”环节进行艺术编排和展演,如婚嫁仪式中的“娶亲办酒”环节,还盘王愿中“唱盘王歌、打长鼓舞”的环节,将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亲身体验参与)融合设计,以实现社会民俗资源的舞台展演价值。

2.3 艺术文化旅游资源“互鉴融合”设计

艺术文化是一种由特殊的艺术符号(语言、文字、动作、声音、线条、色彩)表达审美价值倾向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艺术活动发生的条件、环境,是艺术结果的方式的综合体,是信仰、观念、情感、个性、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从艺术表现形式角度来看,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和曲艺等都是历史文化艺术,成为今天旅游业宝贵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朴实、热情的瑶族人民用唱盘王歌、打长腰鼓和吹笙挞鼓舞的歌舞形式庆祝丰收,感谢盘王的保佑与庇护,举行“盘王节”,还盘王愿。为延续祭祀婆王(盘王之妻三公主)的传统,举行九板婆王节。为满足大家求福求子的愿望,开展抢花炮的花炮节等。同时,瑶族人民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绘制平地瑶族各类神祗形象及其活动的长幅画卷—《梅山图》,以此来酬神还愿、祭奠祖先。这些都是恭城瑶族古老、宝贵而独特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

2.3.1 跨界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各界融通、抱团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稳定的必然趋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跨界融合正是这一理论与价值观念的践行。伴随着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只有各界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发展,形成世界影响力,成为文化强国。特色小镇的艺术文化资源在旅游目标的推动下,打造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从食、住、游、娱、行、购六要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近年大量资本与技术涌向旅游业,艺术文化旅游资源也迎来跨界融合的“重构”机遇。莲花特色小镇富有瑶族传统特色的歌舞艺术,突破传统节庆表演的时节限制,沿用瑶族的长腰鼓、芦笙等民族乐器,将民歌进行重新编曲,谱写朗朗上口、利于传唱的旋律和音调。如吹笙挞鼓舞中的“行路”“倒鼓”“对羊角步”“踏半蹲行礼”“正步半蹲行礼”“招兵”等舞蹈动作,重新编排队形,运用莲花镇的山水实景舞台、月柿果实为屏的生态舞台等,与舞美的声光技术结合,营造浓郁的瑶寨虚拟环境,用形象的艺术语言,艺术性地诉说瑶乡的历史故事和节庆文化。

2.3.2 平台驱动,促进提质增效升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古往今来,文艺都以强烈的独特性、艺术性和审美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当今社会,互联网这一新媒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各行各业产生广泛的联系,信息融通与资源共享成为新时代发展特征。江南的乌镇、周庄、南浔等古镇因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婉约的水乡风情闻名天下,也因互联网平台下设计与运行其各自的旅游官方网站,使古镇走出水乡,走向世界,打开了古镇的世界知名度,极大扩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地带,大大增加古镇的经济收入。恭城莲花特色小镇要扩大知名度、提升客流量,须革新传统线下旅游运营模式,开发成“线上+线下”旅游模式。从艺术审美视角设计莲花镇的旅游官方网站,运用图像对小镇的历史文化、生态风光、民族风情、“营养”月柿、“康养”油茶等进行生动、广泛宣传。提供线上节庆活动咨询、旅游观光路线、展演活动角色报名、民宿预定、特产销售等在线服务。同时,专人管理网络平台评论区游客旅游意见的反馈和评价,展开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以此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打造有“莲花镇瑶族文化”特点的精品旅游项目,为闲暇的乡村旅游添加一抹浓郁的乡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促进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与融合。

3 结语

“生生不息,唯变长存。”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在追求不息、不断变革的进程中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处于新时代、新发展、新格局的中国乡村,只有守正创新,在把握住自己根脉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新发展格局重点任务,将乡村文化资源化零为整,做好整合创新设计,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国家新阶段的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才能生生不息,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瑶族莲花民俗
冬季民俗节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云莲花灯
民俗中的“牛”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莲花湖『变身』
民俗节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