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老城区绿道景观工程设计
——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贯通工程为例

2021-03-31熊忠武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7期
关键词:桐乡桐乡市绿道

熊忠武

(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800)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道作为连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脉络,发挥着美化城市景观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也是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早在2012年,浙江省提出“一年启动推进、两年初见规模、三年形成格局”的具体要求,揭开了绿道网建设序幕。

1 项目背景

1.1 浙江大花园建设:诗画浙江、风雅桐乡

《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桐乡市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中指出,浙江将以“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为载体,发动广大市民形成万众建花园大格局,激发创造和应用创新花园城市建设新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更加绿色,为提升整体城市生活质量而营造大花园建设良好氛围。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引领,加快推进改革创新驱动,塑造新时期桐乡市花园产业链,打造既有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又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价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新思想城市化建设。着力抓好“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黄金旅游线,变盆景为风景。以典型建设为抓手,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花园。

1.2 建设品质城市,延续江南韵味,建设桐乡美好生活

按照“东部打造亮点、北部拓展空间、西部完善功能、中部有机更新、南部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打破城市建设经济单一核心局面,实现广大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节能减排为主旨的绿色城市建设理念,打造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新城市,从而为城市经济建设创造新的发展方向,激活绿色生态经济产业链,推动桐乡市经济发展多元化和产业一体化发展。“两河一湖”建设工程将以“桐乡新世纪公园、桐乡植物园、凤鸣公园、桐乡凤凰湖”为建设主体,打造沿线北滨河广场、风情舞台两大核心景区,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全域统筹开发、统筹推进、统筹提升,全力打造国际水准的品质之城、江南韵味的文明之城、生活美好的幸福之城。

1.3 规划城市绿道,优化城市功能

《桐乡市生态绿道网近期建设规划》中指出,生态绿道网近期建设规划将以人为本,注重民众使用率和使用感受。在对原有绿道进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规划多条新路线,在北滨河两岸建设彩色塑胶(EPDM)跑道带给市民不一样的跑步体验,为提升城市道路功能和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奠定了硬件基础。借助北滨河沿岸四大景区优势,集中力量建设“核心景区”,实现城市功能优化和绿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目的。在新建绿道项目的选择上,更加关注生态连续性和城市建设协调性,偏重于河道两侧,同时与原有绿道衔接串联,打造绿道网的连续性。

2 问题与挑战

2.1 忽视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桐乡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但是,城市建设发展造成本土文化淹没和城市缺乏地方本土特色,失去了城市人文化建设理念和长期可持续化经济发展思想,形成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不仅降低了文化韵味,还对原有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究其原因,其实是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意识与责任,轻视了城市建设发展“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发展观念。因此,新时期桐乡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形成属于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引导每位市民从自身做起。在教育、科研、环保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让本土文化逐渐深入人心,融于城市建设文化中。

2.2 景观缺乏城市文化内涵展现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所在,往往是展示城市特色的切入点。而景观是城市展现风貌最直观的窗口,是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媒介,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更加关注居住环境的建设,景观设计作为调节城市环境和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需加大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力度。尤其是桐乡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如果继续剥离城市文化内涵和景观建设之间的依存关系,使抽象的文化内涵无法转变为可视化的实体景观,必将在后期的发展中脱离城市建设初衷。因此,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如何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思考。

2.3 绿地之间连贯度较差

桐乡核心城区建设多年,拥有较好的生态基地,为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虽然拥有较大面积的生态基地和良好的生态建设经验,但是由于城市道路、河流的布局结构影响,多处城市绿地被阻断,绿道不贯通,局部宽度不足,导致城市绿地处于“连接性低、单元面积小、局部建设集中、部分无投入”的尴尬局面。而绿道作为连接绿地的网架,能够提升其可通达性,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均衡建设力度。通过绿道建设不仅能激发绿地活力,更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加便利、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

3 基于地域文化的绿道设计策略

“两河一湖”景观绿道工程在对桐乡城市特色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绿道进行贯通,串联起各区段的滨水绿地,打造1条展示桐乡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充满城市活力的多元城市滨水生态绿道。

3.1 文化要素采集

桐乡文化底蕴深厚,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等交相辉映,并且名人辈出、文豪汇聚,茅盾、丰子恺、徐肖冰、钱君陶等均在这里诞生。从2001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以来,桐乡这座城市的国字号“之乡”标签越来越多,一个个含金量颇重的文化品牌成功创建,给桐乡烙上了独具魅力的个性标签。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给桐乡带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模式已成为桐乡“智慧”标签,是桐乡新的时代文化。

3.2 文化肌理体现

桐乡以水兴城,城市内水网密布,沿着水网分布着桐乡居住、商业、绿化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板块,康泾塘与北港河作为串联这些资源的纽带,不仅促进了桐乡市休闲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增加了城市活力,提高了桐乡的城市形象与知名度。

项目规划以“两河”为依托,以绿道做织网,以文化塑城乡,合理联通周边环境。通过“补绿、增花、添彩、提景”,让文化在城市中铺陈开来,沿河渗透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3.3 文化节点叙事

康泾塘、北港河和莲花桥港区位于桐乡老城核心城区,是桐乡两大母亲河,历史悠久、一衣带水,见证了桐乡的历史变迁。因此,整个设计以名人雅士的史记诗文、桑蚕丝绸的颜色形态、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形态,融入场地景观,整体构建“一环、五区、十五景”的景观结构。

1)古运绿廊段 以生态体验为核心,根据场地特性及运河文化特色,从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态体验等方面进行景点规划,设计了寻花溪、湿地园、观鸟林等生态景观,营造湿地生境、渡口景观,打造具有郊野风情的生态滨河空间。

2)菊乡灯火段 以人文客厅为核心,根据桐乡桑蚕之乡、文化之邦等文化元素提炼,设计趣乐园、社区客厅、城市书院等功能节点,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营造人文客厅的滨河空间,为城市节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水乡古韵段 以文化礼堂为核心,临近永宁历老街区,规划乡情记忆园、非遗文化园、永宁古韵园。充分挖掘桐乡文化记忆,融入水乡古韵气质。以传统园林的手法和国际都市的设计目标演绎现代城市滨水空间。

4)北港新姿段 以活力生活为核心,融入丝绸等文化元素,重点营造庆典广场、风情舞台,展现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活方式。合理布置绿道与广场、绿地的关系,使其成为城市核心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绿道串联起各空间节点,成为附近居民的邻里绿廊。

5)碧草行舟段 以滨水休闲为核心的碧草行舟区,根据原有场地特性,规划花语叠翠、时光步道、莲花烟雨景点,设计曲折多变的绿道,沿途打造开合有致的草坪环境、舒适自然的林下漫步长廊和富有变化的组团绿化空间,并增加多处观景眺台,营造立体多维的现代滨水休闲空间。

此外,整个绿道沿线从生活服务、城市宣传、互动体验三大方面,配合桐乡政府,打造包括有声图书馆、城市有声明信片、绿道App等具有科技人文元素的智慧绿道,利用“文化+科技”的结合,增强“风雅桐乡”的实景演绎感,形成节奏有序的活动体验。

3.4 历史文脉传承

地方的历史文脉主要由该地的历史传说、名人古迹、老地名构成,而这些元素往往也是景观设计中的亮点。如上海杨浦滨江绿地,放置了展示搬运工人的雕塑,重现了上海老码头的记忆。在“两河一湖”的项目中,采用类似的手法,如提取丰子恺漫画作品中的人物元素,融于乡情记忆廊的设计中;在铺装上采用仿古类设计;在桥下空间中以物品展示、照片记忆、同班雕塑等方式,再现老桐乡的生活记忆。细节的表达更凸显出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4 结语

作为串联城市空间的生态廊道,“两河一湖”的绿道规划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同时将桐乡的文化更为直接和深刻地展现在了市民的面前,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延续历史记忆与乡愁。让水与绿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未来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景观。

猜你喜欢

桐乡桐乡市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如果我是……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长寿花
桐乡翔云小学:用第三方评测激励学生阅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桐乡东池蚕种生产新模式试行小结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