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更新与街道活力营造方法探究*
2021-03-31王叶
王 叶
(三江学院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0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进行城市街道空间更新以及街道活力营造的过程中,要求相关单位在了解不同城市文化底蕴和外在形象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保留传统的街道空间,合理规划布局,促进绿化,提倡环保,使街道的功能和品质大幅升级,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空间。
1 城市街道空间概述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及其重要组成
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是广场,尤其是在欧洲国家,广场是统治者举行庆典和大型活动的场所和空间,普通的市民百姓没有资格进入其中游玩和休息。一些革命事件和历史事件发生时,往往在广场上聚集游行。为了更好地对城市的街道空间进行功能划分,人们将整座城市的街道区分为商业街道、住宅街道、广场街道以及其他街道等。
1.2 街道空间的作用
在我国,街道空间大多以网格状布局。从历史资料看,北宋时期,为了增加百姓之间的交流和交易机会,开始将街道加宽或收窄,促进人们的社交和贸易往来。而且,作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间,社区街道是人们体验生活和感受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承载的主要空间。通过研究城市的街道文化,或多或少地了解这座城市发展的背景以及经济状况,对于深入挖掘资源和统筹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1.3 街道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街道是随着人们聚集活动的增减以及居住场所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商业建筑、住宅建筑落成之后,为了使建筑外围的空间能够供人们穿梭和休息,往往会优化布局,因此,城市街道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西方部分城市的规划和改造中,作为城市空间组织中的重要元素,街道系统不仅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式,同时也代表城市的社会秩序,与中国的城市街道有一定差异性。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城市,开放自由的空间相对较少。北宋之后,为了增加人们之间的交际和交易,开始变革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但体现着相对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而且街道和建筑之间相互割裂,以围墙来阻断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
道路和街道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道路是指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能相互联络的路线,本身具有较强的交通职能。而街道除了具有道路的交通职能之外,也是城市相对重要的开放区间。想要进一步界定道路和街道的属性,需要从建筑外部空间的排列组合来进行划分。其中,具有线性空间并兼具交通职能的是街道空间,能将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彼此之间的交际和交易。除此之外,街道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座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蕴。要想对城市进行深入分析和重新规划布局,就要对其街道空间进行历史追溯和格局界定,了解人们活动聚集的主要场所以及具体的交际空间,从而更有效分析整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2 街道空间的类型和发展现状
2.1 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的街道空间分为不同的类型,承载不同的职能和文化内涵。区分街道类型,需要充分考量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区间,以及整个区域所主导的用地性质等。
街道空间类型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和特设型。
1)交通型的街道空间 指具有较强交通职能的快速路、次干路和主干路等,道路两侧大多为服务性不强且具有封闭性的街道,能够使机动车快速通行,减少对周围住宅区域的干扰。
2)生活型街道空间 指提供居民日常生活和活动的支路、主路和次路等,道路两侧大多为居民城市公共服务区间和商业区间等。该类型的街道空间强调舒适性、服务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临时停车的问题。
3)商业型街道空间 指商业区聚集的路段,体现业态的综合性以及服务等级的规模性等,能体现整个城市的商业活力和氛围。
4)特色型街道空间 指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风俗内涵的街道空间,以步行街、封闭街道空间为主,本身具有较好的环境功能和文化品质,周围配备休闲服务设施,供人们观赏和休憩。
2.2 街道空间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建筑越来越高,群落越来越密集,直接导致街道旁商铺种类越来越丰富,缺乏美感,在缺乏合理的街道布局的情况下,易出现脏乱差等情况,使人们不会在街道空间长时间停留和活动,失去了活力。另外,街道的布局、颜色和形状应有可识别性,但是部分城市的街道却忽视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设计得极为相似。而且道路狭窄,每天挤满车和人,开敞空间相对较少,也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群落,很难吸引人们的关注。
城市街道空间还包括附近的服务设施、商铺和建筑群落等,需要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强调空间品质,例如,有效的绿化水平、合适的布局尺度以及舒适的空间安排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街道空间布局所追求的品质却越来越低,一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属性慢慢消失,街道空间不仅尺度失调,而且比例失衡,汽车占据了大半个街道空间,行人只能通过狭窄的道路区,而且整个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丧失原有的吸引力,出行的安全度大大降低。
3 城市街道空间更新和活力营造的方法
3.1 创造构成城市街道活力的要素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和活力营造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绿化等级、基础设施以及建筑风格等。在实际规划布局的过程中,需按照城市本身的风格和特色的要求,分为购物区间、学校区间、办公区间以及休闲娱乐区间等,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确保城市街道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一方面为当地的市民提供良好的便捷的生活通道和出行通道,另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居住审美等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空间连续性设计的过程中,道路两旁的建筑样式和植物的搭配需要合理规划,街道活动也应该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络,以吸引周边居民的参与。
3.2 优化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现代街道空间布局往往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布局,以田园、生态为主要的设计和更新原则,并注重舒适的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通常将街道的功能分为生活功能和交通功能两大类。其中,生活类的街道大多已成为人们散步的场所,可以让人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城市环境当中,高宽比接近1∶2,营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空间是人们开展大型活动和亲密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交通类的街道,街道之间的转角处大多为斜角,呈现出友好的状态,人行道和建筑的比例接近1∶1。
3.3 体现丰富的人文属性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和活力营造需要相关单位有意识地对城市的文化脉络进行保护和传承,既突出城市独有的特色,使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延续下去,同时也应该注重增添城市整体的活力。无论是建筑形态的重新布局,还是娱乐、商业、办公文化的凸显,都应该一方面唤起人们的记忆,延续地方历史性,另一方面增加人们的审美体验,突出城市的价值和美感,使人们可以在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享受街道的独特风格。其中,无论是智慧设施、沿街建筑、公共设施的交互,还是绿色种植、绿色能源、安全设施的升级,都应该凸显城市的风格,在不浪费空间资源的情况下,提升生活型街道和交通型街道的便捷性、生态性和安全性,以优化街道空间的品质。
3.4 释放与时俱进的活力元素
城市街道空间的合理布局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且开放的空间环境体验,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因此,在进行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的过程当中,应该鼓励挖掘城市自身的活力元素,增加不同区间的相互融合,以形成复合型的空间界面。例如,周边用地、周边环境以及街道的环境需要和谐统一,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满足各类活动的需要。同时,空间的布局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视觉体验,摆脱传统枯燥的平面布局,能够让使用者在安全舒适的情况下获得视觉享受,同时突出城市的人文氛围,展现特色风貌。
4 结语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和街道活力的营造不仅关系到城市资源的统筹优化,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更新和营造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划分城市街道空间的类型,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创造构成城市街道活力的要素,优化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在突出丰富的人文属性的基础上,释放与时俱进的城市街道活力元素,为街道空间的有序更新和活力营造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