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的文化解读
2021-03-31
(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
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大、小金川流域及大渡河沿岸,包括今四川省丹巴县、小金县、金川县、马尔康市、黑水县、理县、汶川县等地。在多民族长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丹巴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绒服饰文化。如果说嘉绒男子服饰表现了与其他藏区的联系,那么嘉绒女子服饰则更具本土特色[1]。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作为当地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防风、遮阳等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嘉绒藏族女性的审美追求,可谓是嘉绒藏族服饰当中的点睛之笔。
1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的分类
1.1 头帕
头帕,又称花帕子,是丹巴嘉绒藏族女性最具特色的头饰之一,也是其民族传统服饰“三片”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嘉绒妇女发结细辫,头裹花帕”[2],可见嘉绒藏族女性佩戴头帕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上,由于嘉绒藏族人民生活贫困,物质匮乏,布料短缺,那时的绣花头帕小而单薄,呈正方形,与现在常见的头帕款式大相径庭。如今,其头帕呈长方形,长约50厘米,宽约23厘米,厚约2厘米,正面看由五层布料堆叠而成,厚实而挺括,形似板瓦。这些头帕多由棉布、平绒或金丝绒布料制成,有黑色、白色两种,其中又以黑色居多,这种对于黑色的喜好与嘉绒藏族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头帕的前、后、左三边均缠有宽度为1厘米左右的五彩线,这些五色彩边或成长方形,或成锯齿形,被当地人称做“塔子”,象征着吉祥的佛塔,有着祈福的寓意。另外,在头帕的角上还吊有彩线穗子,通常在左前方及左后方各吊一个,近些年,有些头帕的右后方也被加上了穗子。头帕上的绣花分为手工刺绣和机器刺绣两种,据丹巴嘉绒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扎西拉姆介绍,手工刺绣的头帕价格较高,如其亲手制作的头帕售价在六百元左右,且供不应求,而机绣的则相对便宜很多。手工制作的头帕图案题材丰富,包括菊花、牡丹花、八角花等花卉纹样,长城纹、回字纹等几何纹样,寿字纹等文字纹样,以及太阳神鸟等创新纹样。在刺绣针法上,常见的有疙瘩绣、挑绣、滚针绣、接针绣以及十字挑花等。丹巴嘉绒藏族女性也会在头帕上镶嵌银片,这种银片与黔东南苗族的银衣片类似,使用錾刻雕花工艺,常见的有“寿”字纹、花卉纹、蝴蝶纹等。
丹巴县境内各个乡均有佩戴头帕的习俗,只是喜欢的颜色及刺绣纹样有所不同。这种喜好上的差异与丹巴独特的地形及其历史文化有关。在丹巴,以县城章谷镇为中心,境内有五条河呈梅花状向四周散开,并将全县深切为五个高山峡谷区,当地人俗称其为五条沟。第一条沟主要包括位于金川河沿岸的巴底乡、巴旺乡、聂呷乡,旧时属三土司领地,其头帕全部用黑色布料制成,当地人喜欢粉色、玫红色、紫红色的绣花,对于头帕边沿“塔子”的颜色,她们常常选择粉色、柠檬黄、湖蓝等纯度、明度较高的颜色,头帕整体显得色彩鲜艳、亮丽。第二条沟主要包括位于革什扎河沿岸的革什扎乡,那里的女性则喜欢玫红色、紫红色加上黄色的花卉图案。第三条沟主要包括东谷河沿岸的水子乡、东谷乡,当地人喜欢紫色渐变的花卉图案。第四条沟主要包括大渡河沿岸的梭坡乡,当地有一些老妇会佩戴白色十字挑花的头帕。第五条沟包括位于小金河流域的中路乡、岳扎乡、太平桥乡、半扇门乡,当地女性偏爱黄色,其“塔子”的配色较巴底那条沟而言要偏暗一些。
近两年来,传承人扎西拉姆针对丹巴不同区域女性的色彩喜好,将五条沟女性喜欢的色彩融合在一张绣花头帕当中,并且加入了汉族人比较喜欢的青花瓷色系,设计出了一款综合花色的头帕。据扎西拉姆介绍,五条沟的人现在慢慢都接受并喜欢这种新的头帕了。由此可见,头帕对于丹巴嘉绒藏族女性而言,其款式、颜色与图案并不具有本真性,而是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变化的,具有设计能力的传承人在这种变化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发辫
藏族素来有蓄发编发的习俗,发辫也成为了藏族头饰的一大特征。丹巴嘉绒藏族女性盘在头顶的发辫为一根可以取下来的黑色麻花辫,在头饰中起着装饰与固定头帕的作用。发辫长度约为60厘米,宽度约为9厘米,发辫末端会系上一股一米多长的丝线,丝线多为粉色或钴蓝色。过去,发辫由真人头发与牦牛毛混编而成,如今,已多用人造纤维材质的假发制作了。
1.3 辫饰
辫饰,即女性发辫上所用的装饰品。在成人礼、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丹巴嘉绒藏族女性会用绿松石、珊瑚、玛瑙、蜜蜡、象牙、金、银等制成的饰品对发辫进行装饰。辫饰的款式非常多,有戒式的、有环状的,多呈圆形,但其中也不乏造型独特的。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就见到一款大鹏鸟造型的辫饰极具民族特色。大鹏鸟两翅张开长约12厘米,从头部到尾部约8厘米,鸟的嘴里衔着一条蟒蛇,并用两只爪子分别抓住了蟒蛇的头部和尾部。相传从前有蟒蛇为祸四方,吃了很多人,大鹏鸟为人民除害,将蟒蛇啄死,救了藏族人民。从此人们就将大鹏鸟啄食蟒蛇,救助百姓的故事制成饰品,戴在头上,以感谢大鹏鸟的恩德。
2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内涵
2.1 信仰载体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作为其民族信仰的载体,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宗教信仰。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帕多用黑色布料制作而成,盘在头顶的假发辫亦为黑色,这种尚黑的习俗与嘉绒藏族的牦牛崇拜息息相关。牦牛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未被驯化的牦牛曾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其强大的力量使得藏族先民对牦牛产生了敬畏之心,牦牛俨然成为了勇武、力量的象征。除此之外,牦牛的肉可以食用,牦牛的皮毛不仅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还可以做帐篷供藏民居住,可以说牦牛为藏民提供了衣食与住所。藏民在驯化牦牛的过程中,也感念牦牛的牺牲,于是将牦牛奉为神明,产生了牦牛崇拜。在藏族的《创世纪》当中,认为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等自然物均是由牦牛身体的各个部位演化而来的。嘉绒藏族的先民主要来自古氐羌人牦牛种,其牦牛崇拜在头饰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则是尚黑,以牦牛的颜色黑色为图腾色,二则就是在头顶的发辫中掺入牦牛毛。如今,很少有人在发辫当中掺入牦牛毛了,但尚黑的习俗一直被丹巴嘉绒藏族人民保留至今,并通过女性头饰代代相传。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将大鹏鸟作为辫饰戴在头顶中央,体现了嘉绒藏族对大鹏鸟的崇拜。大鹏鸟是藏区原始宗教本教所信仰的神鸟,也称琼鸟。当地坊间流传着诸多土司为大鹏鸟所生的神话,以及大鹏鸟捕捉蟒蛇,拯救藏民的传说。早期的琼鸟,与琼氏部落的巨鸟信仰有关,据传琼部落的祖先是从一巨鸟卵里孵化出来并繁衍生息的,因为祖先崇拜,致使琼鸟逐渐演变成了神鸟,人们赋予它许多超乎寻常的神性[3]。
除此之外,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也表达着嘉绒藏族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如头帕边沿的“塔子”纹样,再如辫饰的材质多选用其认为具有佛性的金银、象牙及天然宝石。在饰品的造型上也多以圆为主,如银泡、银盘、琥珀、珊瑚珠、镶宝石的戒式装饰、象牙圈等,无不以圆为美,体现了“通圆无碍”的宗教观念和审美思想[4]。
2.2 婚恋媒介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在过去有着区分年龄、显示婚育与否的作用,如少女的头帕在中间和四角绣花,而已婚少妇的头帕只在四个角上绣缠枝花,中老年妇女则不再佩戴绣花的头帕,改戴只有“塔子”花边的素色头帕。据笔者观察,如今在丹巴县城章谷镇,年轻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为汉族装束,不再佩戴头帕,而中老年女性很多都戴着绣满了花的头帕,可见头帕已经逐渐失去了区分年龄及显示婚育与否的功能,但在丹巴头帕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婚恋媒介的作用。
在革什扎、巴旺等地,有着“抢帕子”的求偶习俗。所谓“抢帕子”,就是青年男子对姑娘示爱的一种方式。在节日、庆典等集会场合,青年男子如果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就可以将其头帕抢去,一边假装逃走一边观察姑娘的反映,如果姑娘也对该男子有意的话,就会害羞的站在那里,不作声,等着男子过来归还头帕,这时男女青年便可利用归还头帕之机进行交谈,商定约会时间,并将头帕作为信物。如果姑娘不喜欢抢头帕的男子,就会立即追上去要回头帕,双方会互质歉意,男子也会重新寻找目标。在这里头帕就成为了青年男女婚恋中的一个媒介。过去,姑娘们为自己绣头帕,以展现其心灵手巧,如今由于较大的学业压力与工作压力,会绣花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少,但是她们的家人依然会购置漂亮的头帕,让姑娘们在集会等场合展现出最美的一面,以取得异性的青睐。
除此之外,在丹巴还有一首男女之间相互试探心意的情歌,其中有一段歌词是“青布帕子(嘛啦啦)四方角(哟啦啦),四角中间(嘛啦啦什)绣牡丹(哟啦啦),只要小哥(嘛啦啦)心眼好(哟啦啦),把你绣在(嘛啦啦什)花中间(哟啦啦)”[5]。可见绣头帕也是嘉绒藏族姑娘寄托情愫的一种方式。
2.3 展现财富
金、银、宝石制成的饰品自古便是藏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展现家庭财富的作用。发辫上满是贵重饰品的姑娘往往被认为是美丽的。正如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贵重的东西是美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联系着富有的观念[6]。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在成人礼、婚礼等重要场合都会佩戴数量众多的贵重头饰,以展现自己家境殷实,生活富裕。
结语
丹巴嘉绒藏族女性头饰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主要由头帕、发辫及辫饰构成,其形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女性头饰作为嘉绒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通过分析头饰的颜色、纹样、材质等表象,从中解读出丹巴嘉绒藏族的图腾崇拜、民族信仰、婚恋习俗以及财富观念等文化信息。可以说,女性头饰是嘉绒藏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极具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