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石狗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1-04-14

西部皮革 2021年7期
关键词:雷州先民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礼记·王制》中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1]。雷州古时属交趾,处于大陆最南端,古时长期为百越族聚居之地,古称南蛮徼服。《雷祖志》有一段这样记载雷州:“州旧有猺、獞、峒猿……。”古代雷州先民都加“犬”旁命名其部族,正是因为犬是他们图腾崇拜文化的标志。他们借助犬当作精神寄托,祈求躲避天灾,这种寄托物慢慢变成了每个部族的民族图腾[2]。石狗在雷州半岛的村舍、庙宇、古墓、小道却比比皆是。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后被称为雷州石狗,它不仅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奇迹,更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屈指可数的瑰宝。

1 传奇色彩下雷州石狗的源

雷州石狗漫长的发展史,融合了地方各部族多样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对雷州石狗追本溯源时,可以发现这一奇特的民俗文化的诞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诸多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

1.1 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自北美阿尔贡金人方言的音译,表示他们与图腾所代表的神灵同宗同族,便自然会受到庇佑。石狗崇拜现象的形成与蔓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始部族根植的图腾崇拜思想。雷州半岛原始部族崇拜划一经历了复杂漫长的过程。最终,狗图腾崇拜在残酷的文化合并角逐中留存了下来[3]。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说:“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4]。雷州石狗是图腾崇拜的物象,雷州人们正是祈求它趋吉避凶,尽防卫之责。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宗教信仰也日益淡薄,然而时至今日,唯石狗崇拜传统尚存。可以说石狗崇拜已然成为了一种印记,埋藏在世世代代民众的基因里,随岁月长河永久的流传下去。

1.2 雷祖降世的关联效应

石狗文化与雷祖传奇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雷祖传奇极大的推动了狗神化的进程。雷州半岛素来气候炎热,四季多雷雨,尤其到了夏季,雷击现象致使屋舍烧毁、人畜伤亡、百姓食不果腹。故当地先民对雷神心存敬畏,将雷州石狗供奉祭拜,祈求安稳。且《雷祖志》记录了雷祖陈文玉降世的传奇始末,文中提到“九耳异犬”指示发现了雷祖。这使得原本平平无奇的动物“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仅作为雷祖座下神兽,又是当地先民心中预示祥瑞的灵兽,形成了石狗文化与雷祖传奇的完美结合。直至今日,雷祖神庙前必然立有石狗。故在雷州数千年发展史上,石狗文化随雷祖文化持续扩展,最终成为雷州本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3 主流宗教信仰的陶染

道教、佛教作为我国历史上传统的主流教派,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开始彼此渗透、相互交融,之后共同影响了雷州先民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同时为石狗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时期,中原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大量南迁,进入雷州地界,为当地注入外来文化。其中以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最为推崇。道教的风水术和吉凶观恰好与雷州先民期盼人丁兴旺、富贵平安的诉求相合,于是兴起在石狗身上雕刻与道教相关的标志。如五行八卦有镇灾辟邪之意,且摆放成双,视为阴阳和谐等。除道教外,佛教对石狗艺术造型、雕刻手法亦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因其具有极大的包容、接纳的宗教特征,很快形成了与道教思想的高度融合。据史料记载,大唐以来,雷州地区寺观庵堂迭起,大兴佛教信仰之风。因此,佛教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石狗造型的雕刻手法。

2 雷州石狗艺术形态的流

2.1 早期—粗犷古朴,着重繁衍生息之意

秦汉时期,受图腾文化影响,石狗形态塑造的核心是体现天人感应之意。早期石狗造型粗犷古朴,头宽大而浑圆,仰面朝天。且身上刻有各类纹饰,如凤尾纹、云雷纹等,以求驱鬼辟邪,天平地安。雷州石狗在局部造型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利用浮雕的手法夸大雕刻石狗的生殖器官(如图1所示),进行祭祀祈福,预示繁衍不息。可以看出,早期的石狗造型充分体现了雷州先民求福禳灾、渴望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5]。

2.2 中期—形神兼备,着重庄严肃穆之意

隋唐至宋元时期,雷州先民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原有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刻注重线条变化,结构清晰,细化了石狗的肢体轮廓,身体浑圆丰满、威严肃穆,还沿袭了早期石狗生殖器夸张表现的特征。同时注入佛教圣物狮子的造型元素,寓意镇宅辟邪。这类石狗造型一般为蹲坐式,眼珠圆而硕大,端庄大气,姿态不一。此外,引入道教文化象征物的概念,部分石狗脚踏泰山石,手捧八卦镜,基座刻有“八卦”字样。体现了雷州先民一心想要安稳和谐、世代平安的生活。

图1 早期雷州石狗硕大的生殖器

图2 各类表情的雷州石狗雕塑群

2.3 晚期—自然灵动,着重朴素雅致之意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狗形象逐渐人格化,出现了人面狗身这种极具代表性的造型。可见,雷州先民已将石狗信仰推崇到前所未有的人神高度。

这一时期的石狗多是眉开眼笑、和善可亲、灵动活泼的形象(如图2所示)。此外,有些还留有刘海、辫子,刻工精致,形神兼备。除以年代划分石狗形态衍变过程外,依据雕刻表现手法,又可分为原始、具象、抽象三种类型。雷州先民因当时没有完善的雕刻工具,以及对物象的观察和理解比较显浅,所以只用简练的线条雕出原始类型的石狗整体的形神,造型古朴、工艺粗糙;具象类型的石狗则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五官部位的刻画,已经具备了狗的基本特征;而抽象类型的石狗雕刻线条很精练,并运用了拟人手法美化了狗的形态,纹饰华贵,姿态雍容,反映了雷州人民崇尚德福,这也标志着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6]。

3 雷州石狗的文化价值

雷州石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融会了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神话传说以及民间风俗,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物化。同时,雷州石狗的造型演变反映了雷州先民生活、思想的历史状况,纪录了一个区域的文化理念与文明层次。可见,雷州石狗不单单雕刻工艺精致,它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3.1 祥瑞消灾的内涵

《礼记·祭法》中说道:“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7]。由此看出,万物皆有灵,是远古部族崇尚的普遍信仰。这一思想无疑是后来动物崇拜文化源起的核心要素,激发了先民们精神支柱的建立,文中的雷州石狗正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大量史料记载表明,狗是有灵性的,可呈祥瑞之兆,辟邪消灾。如《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8]。说明古代狗为重要祭品;再如《周礼·秋官》:“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还规定,王出行须以犬祭车和道路,方可一路守护周王,平平安安。以见得狗在古代社会祭祀的重要地位,而祭祀的目的本就是为祈祷降福于世、庇佑后代。在雷州当地,凡初一、十五必祭石狗,人们向石狗求雨、添子嗣等[9]。如今,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辟邪的圣物和仪式并无作用,但它却能给予人们强烈的心理暗示,承载着当地先民朴素美好的愿望,鼓励他们安心的生活下去。

3.2 佛道美学的糅合

雷州石狗包含了多宗教、多民族的审美风格。雷州先民借鉴道教美学中《老子》:“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真”为美的思想,逐步完善了石狗的形态与内涵。汉代时期的外国佛教文化不断地输入雷州。如狮象类型的石狗引入佛教文化狮子符号,在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使石狗也具有兽中之王的神圣形象。可以说雷州石狗是多种文化交织碰撞而迸发出的一束文明之光。由此得知,纹饰图案并非随意附之,其在意境上高度契合当地百姓现实需求,呈现了人的文化、思想和人文发展及创新理念。雷州石狗在佛道美学之中所展现出来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及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民间所追求的艺术,或简洁,或肃穆,或流畅的多样化的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10]。

3.3 崇德尚礼的蕴意

苏辙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中引言:“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为闽人也”[11]。可见,宋、元、明以后,中原汉人和闽南人大量迁居雷州,与此同时,他们带来各自的民俗风尚与礼义信仰与雷州的民俗宗教文化相融合,使雷州文化多元化,这是雷州石狗内涵的一次大规模纳新。

雷州石狗作为当地驱邪镇魔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起到保护出入平安之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不符合狗的亲善嫉恶的灵性。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把石狗雕刻得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延续至今,逢年过节或新店开张之时,更是为石狗披红挂彩,意为喜迎宾客。雷州石狗从“图腾”逐步到“司仪神”,是雷州石狗所具有的社会崇德尚礼的文化底蕴的演变。这无不反映了雷州先民对形成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以及体现了雷州先民的好善乐义的美好品质。

4 结语

雷州石狗是雷州半岛独有的文化,有“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它不仅承载着原始的图腾崇拜思想,汲取了各宗教文化的精髓,还被寄予为百姓镇宅辟邪、迎福纳祥、崇德尚礼的厚望,这里仅仅几千文字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政府及当地人民应加强对雷州石狗的保护力度,让它得到完善的保护和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雷州先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谁远谁近?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