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一度”的《产品创新设计与训练》金课建设研究
2021-03-31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1 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就是一流课程,其评价标准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同时,吴司长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因此,一门课程能否称为金课,可以考查课程是否有师生互动、是否关注过程、是否严格要求,课程有没有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考试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学科为中心到专业为中心。同时,教育部倡导高校要从“教”走向“育”,需要重新构建育人模式,而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教育阵地,课堂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知,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育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标金课建设的标准,本课程将依据“两性一度”进行教学改革。
2 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教学改革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传统的教材。由于部分教材陈旧老化,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不足,实用性不够,灵活性不强,无法与市场接轨,甚至脱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不够,学习兴趣不高。
2.2 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在教学改革前,本课程的教学基本是使用传统的PPT进行讲授,教师教,学生学,整个课堂基本以教师为中心。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有时会让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因此,教学方法相对比较落后。目前,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2.3 教学评价单一
在教学改革前,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是采用比较传统的考核模式,重视期末考试,注重考核理论知识,而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弱化了考核。但是,根据新时代金课建设标准,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在课程里的学习任务,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从个人素养、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等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 以两性一度为标准的课程改革方案
3.1 改革教学内容,体现课程高阶性
课程的高阶性,就是需要把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可以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明确课程定位,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课程衔接。《产品创新设计与训练》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前期学生已经学完《三大构成》、《产品设计手绘技法》、《RHINO应用》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主要在衔接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定位为扎蜡染非遗技艺进课堂,传播与传承非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扎染与蜡染工艺的基本原理与配料方法等知识,具有关于工艺品制作的团队精神以及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素养,同时,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
(2)教学内容不局限于单一教材。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课程将依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思想进行革新教学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因为教师不仅要授专,更要铸人,不仅要培养有才学的学生,更要培养有品德的学生。因此,本课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主要通过挖掘民族思政元素,融入壮族文化,以壮族蚂拐节非遗文化和花山岩画非遗文化为主题进行教学创作,同时,引入扎染工艺和蜡染工艺进行产品制作。壮族蚂拐节是壮族的一项节庆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的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天峨等地,壮族人民通过祭拜青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一项比较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壮族的节庆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则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画以剪影人像为主体,人像一般为正面、侧身两种姿势,有的举手曲膝,有的半蹲,画面上辅以狗、铜鼓、太阳、刀、剑、船、稻谷等图像;有的画面中,还有头带兽形装饰、腰挂刀剑,配有坐骑而且数米高巨人,应该是部族首领或者指挥者,威风凛凛的居高俯视着击鼓弄乐、纵舞狂欢的人群。这些岩画丰富的人物形态构图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消逝久远的骆越社会活动情景。通过学习花山岩画,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同时还能感受到了古代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综上,学生通过学习壮族文化,认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非遗技艺,深度理解民族文化蕴涵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3)教学内容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因为艺术设计教学是专业教育,学生所学知识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而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详细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出设计师职业岗位对应的知识与技能,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项目式教学,落实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部分:项目一,壮族蚂拐节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项目二,花山岩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通过两个项目从设计到制作,以及成品展示的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产品制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职业能力。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创新性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相长。改变教学方法,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本课程依托学习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录制知识点小视频,投放在学习通上,供学生课前线上学习;在课中,教师会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课后再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以老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进行转变。通过翻转课堂,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3 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挑战度
(1)强化过程考核,考核标准精细化。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使用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细化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到课率、学习表现、项目任务是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的表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并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本课程中,成绩分为两大部分,即平时过程性成绩和期末成绩,权重各占50%。其中,平时过程性成绩由课外作业、到课率、课前预习、课外实践、课堂交流与答辩五个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5%、5%、10%、10%。通过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质量,增强课程的挑战度。
(2)参加各种比赛,强化课程学习效果。将比赛引入课堂,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国包装设计创意大赛等,期末考核学生必须参加一项比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通过让学生参加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实践参与度,同时可以测试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本课程改革后,在课程内容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由于广西非遗文化以系列的形式设计成文创产品的很少,因此此内容是一个新的领域;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高阶性,项目的设计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通过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探究思维;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学生需要全面深入理解民族文化,才能进行设计上的植入,才能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基于OBE理念,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思、做”四位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能相应的学会设计的方法,掌握产品制作的流程,设计制作出系列作品,通过参加比赛形成一定的成果。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程项目依托学习通,采用课程思政、OBE、信息化三位一体教学,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