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建现浇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2021-03-31王鲁钟

砖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骨料模板裂缝

王鲁钟

(福建六建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目前,现有房建项目绝大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混凝土普遍在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好坏对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又至关重要,如果混凝土在房建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缺陷,不仅影响观感,必然会一定程度降低混凝土强度,给整个建筑埋下质量安全隐患。凤凰湖·悦四期项目位于福州市某县乡,为多层公共建筑项目,地上共5 栋,地下室一层,其中1#~3#及5#楼为多层、6#楼为一层,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业主方对施工质量把控严格及考虑合理成本优化,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现结合该工程项目,针对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可能造成的质量通病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1 外观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1 蜂窝、麻面、孔洞、疏松问题

1.1.1 主要现象

蜂窝:混凝土表面缺失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

孔洞: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及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严重的出现露筋现象。

麻面: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麻点,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疏松:混凝土局部不密实,松散无黏结,未形成有效强度。

1.1.2 主要原因分析

混凝土搅拌不充分,原材料和易性差,混凝土离析,造成石子与浆料分离。

模板表面未刷水性脱模剂,拆模后粘在模板表面干混凝土残渣未清理干净,浇筑前未进行浇水湿润,与模板直接接触混凝土面失水过多,造成表面产生许多孔洞麻点。

模板拼缝不严、墙柱脚拼缝未封堵到位等造成混凝土“跑浆”,产生蜂窝麻面现象。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未分层浇筑或者过振,造成浆料离析,形成蜂窝麻面。

混凝土入模后振捣不及时、漏振、振捣不充分等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出现蜂窝孔洞。

1.1.3 预防措施

预制混凝土运输车辆要求从装料出场至施工现场浇筑全过程应保持罐体转动状态,使混凝土浆料充分拌和,进场泵送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坍落度检测,并观察浆料和易性情况,严禁人为加水。

模板在安装前,检查表面混凝土残渣是否清理干净,不得残留杂质,并涂刷一定量水性脱模剂,禁止使用废机油,混凝土浇捣前要求提前浇水至湿润状态,不得出现积水,不允许边浇捣边湿润混凝土。

模板安装时严格控制拼缝,一般控制在2mm 以内,缺边少角、起皮开裂的模板,要求重新更换或加工切除破损部位后方可使用,墙柱根部拼缝过大的提前采用砂浆封堵。

墙柱等重要构件混凝土浇捣,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时均采用溜槽、窜桶等工具进行下料辅助浇捣,楼板浇捣下料高度不超过1m,防止骨料及浆料发生离析。

混凝土浇捣过程指派专业施工人员进行旁站,监督混凝土分层入模,分层分段浇捣,控制振捣时间,一般根据水灰比不同每插入点控制在20s~30s,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明显出浆,模板边角混凝土充实填满为准。平板型振捣器每层厚度控制不超过200mm,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深度为棒长+100mm,作用范围控制在振动棒直径的8倍~12倍。

1.2 露筋问题

1.2.1 主要现象

混凝土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1.2.2 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截面尺寸较小,钢筋过密,浇捣过程中个别粗骨料粒径过大,卡在钢筋之间,使浆料无法充分包裹钢筋,造成钢筋密集部位产生露筋问题。

钢筋保护层厚度设置过少,垫块固定设置不到位或浇捣过程中垫块移位,造成钢筋与模板直接接触,浇捣拆模后产生露筋现象。

施工作业人员未按规定操作,振捣环节中振捣棒过于频繁接触混凝土中的钢筋,钢筋被震散或者施加了过多外力造成钢筋移位。

模板表面干燥,未充分浇水湿润,造成模板拆除后与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粘连现象,模板会粘连部分混凝土,造成露筋问题。

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混凝土浇捣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构件出现了局部缺浆现象形成钢筋外露。

1.2.3 预防措施

设计优化调整钢筋施工工艺,混凝土浇捣选配粒径大小适中的粗骨料,钢筋密集重点部位充分振捣到位,确实难以浇捣部位,优先考虑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捣。

严格按方案要求的类型及间距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垫块有效固定到位,浇捣中不随意踩踏钢筋。

施工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并严格落实执行,浇捣过程中不将振捣棒直接搁置在钢筋上,防止钢筋变形位移或被振散,在混凝土初凝前,看筋人员可重新绑扎固定到位。

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应提前浇水至充分湿润状态,无明显积水现象。

混凝土原材料在选料时,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指标复核,按设计配比混合原料,满足各项试验指标要求后才继续投入大面积配制使用,基于混凝土配制的和易性特征、拆模试验及现场情况确定合理拆模时间。

1.3 裂缝问题

1.3.1 主要现象

早期收缩裂缝:裂缝上宽下窄,纵横交错,一般短而弯曲。

干缩性裂缝:裂缝长而稍直、十字形交叉或放射状交叉。

温度裂缝:裂缝发生在板上时多为贯穿型,发生在梁上时多为表面裂缝,大面积结构裂缝多为纵横交错。

沉降裂缝:混凝土构件或结构在使用荷载、施加预应力、基础变形时等产生的裂缝,特征因荷载而异。

荷载裂缝:裂缝深而宽,从受力破坏部位向外延伸。

冷缝裂缝: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未设置施工缝,因施工时间间隔较长,在接茬部位老混凝土已凝结硬化,与后浇筑混凝土在交接部位形成明显裂缝,出现冷缝现象。

1.3.2 主要原因分析

预拌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过大、骨料含泥量过多,粉砂过量,产生收缩性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有效养护,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产生收缩,出现裂缝。

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产生过大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外形成温度差,尤其大体积混凝土,极易导致产生温度变形裂缝。

因地基基础承载力不足或荷载差异较大,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沉降变形裂缝。

施工中为了赶工期,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强度要求,材料堆载严重,或未达到拆模条件,过早拆除支撑体系,荷载作用下产生结构性裂缝。

大面积混凝土分片分区施工时,未合理设置施工缝、施工安排不合理或突发情况造成混凝土无法连续性浇捣,混凝土之间存在较长时间间隔,产生明显接茬,出现冷缝。

1.3.3 预防措施

预拌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施工,控制粉煤灰用量、对骨料含泥量、泥块含量、颗粒级配、石粉量进行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混凝土浇捣后8h~12h内进行浇水或覆膜养护,夏季炎热天气适当增加养护时间和养护遍数,一般不少于7d,对有防水抗渗要求、掺外加剂、火山灰和粉煤灰混凝土等养护不少于14d,充分养护防止产生收缩裂缝。

为有效控制水化热产生温度裂缝,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等,骨料入仓提前采取降温措施,覆盖保温养护,根据方案要求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降温系统,有效防止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

施工必须确保地基与基础坚实、稳固,必要时进行加固处理,合理分布堆载,防止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

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上料堆载时间,强度达到1.2MPa 后方可上料,且应均匀摊开堆放,不得集中堆载,混凝土未达到拆模条件,不得随意拆除支撑体系,防止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裂缝。

根据施工条件合理进行施工区域划分,施工中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捣顺序,掌握混凝土浇捣速度及凝结硬化时间,炎热天气应适当增加缓凝剂掺量,确保商品混凝土连续供应,不出现停工待料现象,遇突发情况时,有预备方案,及时设置施工缝。

1.4 夹渣问题

1.4.1 主要现象

混凝土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1.4.2 主要原因分析

预拌混凝土搅拌施工时,骨料中掺杂有木块等杂物。

模板、机电预埋安装后,遗留锯末、木屑、木块、管材预留、焊渣、水泥渣等未清理干净。

现场混凝土施工中工器具、水瓶、临时性垫木、模板等掉落至混凝土中。

1.4.3 预防措施

预拌混凝土用砂优先选用干净河沙,入仓前过筛处理,骨料堆放场地硬化,与其它材料堆放适当隔离。

模板、机电预埋安装后,指派专人对遗留锯末、木屑、木块、管材预留、焊渣、水泥渣等进行清理,墙柱、楼梯等不易清理部位留置清扫口。

现场施工中临时工具、模板、垫木等使用完,应及时吊运至指定堆放区域,及时清理意外掉落至混凝土中的杂物。

1.5 缺棱掉角、黏模起皮问题

1.5.1 主要现象

缺棱掉角:构件直角边上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出现不完整、尺寸偏差问题。

黏模起皮:混凝土表皮脱落,黏结与其接触模板上,造成混凝土表观坑洼现象。

1.5.2 主要原因分析

模板使用次数较多,开裂破损,表面粗糙,未涂刷脱模剂或涂刷不到位,混凝土浇捣前模板未有效湿润或存在积水问题。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过早拆模,拆除过程中暴力拆模,生掰硬撬,导致棱角被破坏。

1.5.3 预防措施

起皮开裂、表面粗糙等不合格模板,应重新更换,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厚度均匀,验收后封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充分湿润,不出现积水现象。

混凝土侧模等非承重模板拆除前应进行回弹、试拆,承重模板待拆模试块试压合格、报验审批后拆除,拆除过程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后拆承重部位”的原则。

2 尺寸偏差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1 轴线、垂直度、标高偏差

2.1.1 主要原因分析

设备仪器偏差或人为因素导致控制线放样错误,导致模板安装定位偏差。

墙柱根部及顶部模板安装未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模板支撑体系加固措施不到位。

模板安装后未进行拉线或使用激光仪器进行校核。

混凝土浇捣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度过大,造成“跑模”位移现象。

2.1.2 预防措施

设备仪器定期安排检测,使用前进行校核,轴线及控制线放样后,专人进行复核校验,确保施工放样精确无误。墙柱根部采用定位压脚板加固,设置定位筋,顶部模板有可靠限位加固措施,墙柱等竖向构件及门洞口,按方案要求设置斜撑加固。

模板安装后水平、垂直均应拉通线或使用激光仪器进行全面校验,确保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混凝土浇捣中不得集中一处堆载下料或对模板形成集中冲击力,对称浇捣,浇捣自有倾落高度不超过2m,振捣时避免振动棒接触模板。

2.2 截面尺寸偏差

2.2.1 主要原因分析

模板下料加工,安装尺寸偏差,未设置复核控制线。

模板及支撑体系刚度、强度不足、稳定性差,模板安装过分加固或加固不到位,造成浇筑后混凝土截面尺寸变小、胀模或变形位移等问题。

模板内支撑条、定位措施施工不到位。

2.2.2 预防措施

模板下料加工后进行尺寸复核,安装后指派专人进行有效截面尺寸测量验收,施工测量放样在墙柱边弹出主控制线,用于复核墙柱定位及截面尺寸。

模板选料确保满足刚度、强度要求,支撑体系经专业人员验算,施工现场安装专项施工方案措施加固到位,确保模板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模板内截面设置防止变形内支撑条、定位筋,确保混凝土构件有效截面尺寸。

3 结语

总而言之,房建项目的实施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尤其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容易出现较多质量通病问题,有必要针对混凝土质量通病进行分析预判,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以此来保证房屋建筑满足验收观感要求及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

骨料模板裂缝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低品质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砖混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指标系统化研究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地球的裂缝
水泥混凝土再生粗骨料与天然骨料主要性能对比分析
骨料自动温控技术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