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风险与控制研究
2021-03-31余能跃
余能跃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07)
高层建筑中许多工作都需在高空中完成,而高处作业可想而知伴随安全风险发生,为了可以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施工单位必须加强高空作业安全保护措施的制定。在明确相关安全风险类型后,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尽可能在根源处杜绝安全风险。安全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前提,在确保安全性后,可有力推动国内高层建筑持续发展。
1 建筑工程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类型
1.1 高处坠落风险
高处坠落是国内建筑施工最常发生的高处作业安全风险。通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引发该风险。一是高处作业的施工人员较多,且工作量较密集,施工人员需要时常移动所在位置,有时施工设备较多也会引发高处坠落事故。二是施工人员在处理工作时没有关注自身所处位置的危险性,将重心都放在建筑操作上,这也非常容易引发高处坠落。高处坠落的发生率较高,这种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轻则造成施工人员小伤,严重时会危及施工人员性命。
1.2 触电事故风险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会有许多电缆电线,且错综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触电事故。再加上在施工现场也涉及到了大量水分,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接地和隔断处理,引发触电事故的概率非常高。而触电事故和施工现场管理密切相关,为了降低触电事故发生率,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线路规划,避免施工混乱。
1.3 吊物坠落风险
该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起重设备上。起重设备需吊起的物体重量非常重,如果起重机质量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就可能导致物体在半空中突然坠落。而在起重机运行时,周围都会有工作人员进行指挥,物体坠落后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1]。即便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受到伤害,也会对现场其余施工设施造成破坏。
2 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风险的引发因素
2.1 缺乏安全意识
从我国建筑工程高处作业现状来看,在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后不少施工单位都加强了安全意识,但依旧有少数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没有意识到安全作业的重要性,在高空作业时依旧比较随意。有些单位和施工人员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很小,更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就没有引起重视,等真正发生安全事故后追悔莫及。尤其是施工单位领导,作为施工队伍的领头羊,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完善的安全意识,也没有在安全措施上下功夫,只会给工程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2 现场监管力度不足
施工现场监管力度与安全风险发生概率有很大关系,如果现场监管工作落实非常到位会在根源处杜绝许多安全风险发生。但从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监督情况来看,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这也是引发高处作业安全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一些建筑工程中,连偷工减料问题都没有得到有力监管,更别提在高处作业上展开有效管理,给行业安全发展埋下了隐患。
2.3 施工设备质量得不到保障
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质量得不到保障是引发吊物坠落风险及其他设备风险的根本原因。从现状来看,施工单位在购买或引入施工设备时,要么没有展开相应的质量检验,要么存在漏检现象,总之设备质量检验工作落实不到位。并且,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可以给自身谋取更多利益,没有结合施工规范购买施工设备,在施工设备上节省了一大笔经费,最终应用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往往是价格低廉且质量同样较低的假冒伪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高处作业安全风险的概率迅速上升。
3 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风险的控制策略
3.1 全面提高高处作业安全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的高处作业而言,只有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将安全风险扼杀在萌芽处。施工单位领导应学习和提升安全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传授给他们正确的高处作业安全防范对策,以及在发生危险时的正确应对方法。因为施工人员是高处作业的主要群体,除了要拥有较为专业的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提高高处作业质量。所以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十分有必要。施工单位应要求高处作业的施工人员在正式工作前应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设备,并委派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依次检查,佩戴安全设备不正确或未佩戴的施工人员禁止进行高处作业。为了不影响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可在培训时传授给施工人员正确的安全设备佩戴方法,使其可以自主完成佩戴过程[3]。施工单位最好可以带领施工人员展开高处作业安全演练,提前让施工人员了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实践行动传授施工人员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为后续高处作业提供安全保障。
3.2 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监管制度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招标文件中应明确要求施工单位构建安全管理部门,并在部门内配置专业的监管人员展开高空作业现场管理。施工单位需结合高处作业实际情况编制对应的安全风险预防方案,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提前预测高空作业安全风险类型,确保所制定的预防方案和风险具有对立性。针对一些安全风险较为严重的高处作业项目,施工单位还应制定专属安全办法。在正式展开高处作业前,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必须签署安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双方责任,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推诿现象,避免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4]。
3.3 加强施工设备检验力度
为避免施工设备质量问题引发的高处作业安全风险发生,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所有设备检验力度。一方面,在购买施工设备时,施工单位切勿为了节约成本而购置劣质产品,而是要在市场中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较高,且质量可以保障工程高处作业顺利开展的设备。施工单位应选择责任心较强的采购人员负责该工作。在购置设备的过程中,采购人员必须购买具有出厂证明、检验报告等证据的施工设备,为高处作业带来安全支撑。另一方面,在施工设备进场前,施工单位需展开对应的检验工作,在设备各方面性能参数符合质量标准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展开运行。如果发现施工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就需立刻联系厂家进行调换。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抽检方式时,施工单位要尽量避免漏检现象出现,提高检验工作效果,杜绝检验工作中的贿赂、造假事件[5]。同时,在施工设备投入使用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置之不理了,施工单位仍然需要定期展开养护维修,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工程高处作业安全与稳定。
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处作业安全风险时有发生,只有在加强重视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控制才能保障施工人员安全。高处坠落、触电事故、吊物坠落等安全风险,在我国建筑工程高处作业中发生率较高,而这些风险的发生和安全意识、监管力度、施工设备质量密切相关。当缺乏安全意识,现场监管力度不足,或施工设备质量得不到保障时,就会引发安全风险。可以通过全面提高高处作业安全意识、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施工设备检验力度等策略,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推动国内建筑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