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021-03-31吴洪平
文/吴洪平
(四川省蚕丝学校)
奶牛真胃变位自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报道,之后越来越多的牧场发现该病。奶牛真胃变位有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左方变位发生几率高于右方变位[1]。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低血氯症、低钾血症。奶牛一旦发生真胃变位,就难以进行稳定生产,从而严重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
1 临床症状
1.1 左方变位
奶牛发生真胃左方变位后,呼吸、脉搏、体温一般表现正常,但精神比较沉郁,仅吃少量的干草或青草,粪便量减少并且呈现为糊状,颜色较暗,散发出恶臭味,部分病牛还可能会出现便秘和腹泻等症状。使用叩诊锤对左侧腹壁9~13肋骨中间予以叩诊,能够听到较为明显的钢管音[2]。如果是急性病例,通常会持续10~20 天,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牛会剧烈下痢,进而迅速消瘦,最终由于体质瘦弱和大量脱水而死亡。
1.2 右方变位
大部分右方变位病牛会迅速消瘦,运动减少,机体衰弱无力,精神萎靡,眼珠凹陷,产奶量也会大幅减少[3]。腹围膨大明显,特别是右腹上部胀大明显。病牛真胃充满了气体和液体,叩诊能够听到较为清晰的乒乓音。对膨胀部位进行穿刺能够抽出大量液体,并带有血色。此后病牛腹部肿胀明显,躺卧时伴随呼吸会发出痛苦呻吟,会用后肢踢腹。病牛排出的粪便黑色稀软,量少且呈煤焦油状,并散发腥臭气味,粪便干燥后表面发亮,同时病牛排尿量也会减少。
2 病因
2.1 营养因素
从生产模式看,为了进一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需要不断加入高质量精料,当奶牛大量食用高比例精饲料后,不仅会引发奶牛瘤胃慢性酸中毒,同时大量的不饱和及挥发性脂肪酸会产生并存在于奶牛瘤胃之中,严重抑制奶牛真胃的蠕动,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
2.2 分娩因素
奶牛在妊娠期,子宫内的胎儿不断生长,子宫不断扩张,瘤胃会被机械性地向前推移和向上抬高,使得腹腔和瘤胃之间存在缝隙,此时真胃受到推挤就会向该方向移动,最终导致真胃变位。而奶牛分娩时由于剧烈阵痛而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胃肠机能紊乱迟缓,虽然子宫会立即回缩,但很难迅速恢复。再加之真胃蠕动变弱,真胃的收缩归位难以及时实现,进而导致真胃变位。除此之外,许多产后疾病往往也是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胎衣滞留等。
2.3 其他因素
奶牛的采食习惯、体质好坏及外部饲养环境等,都可能导致奶牛真胃黏膜及其下神经组织受到损伤,再加之外力的影响,奶牛真胃很可能会发生变位。
3 防治措施
3.1 饲养管理
3.1.1 确保饲料质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确保日粮中粗饲料的粗糙度以及干物质的质量。当奶牛处于分娩后期,应适当补充钙元素。由于奶牛分娩前后会消耗较多能量,应合理搭配奶牛日粮,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以确保日粮具有较为全面的营养。
3.1.2 做好产后护理
奶牛在产后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较弱,抵抗力也会大大下降,如果没有做好产后护理,许多疾病可能乘虚而入,导致真胃变位。奶牛分娩后是真胃变位的发生高峰期,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当犊牛出生后,需要给奶牛提供2~3 L麸皮糖盐水,并配合投服300 g健胃散、20 g磷酸氢钙,同时注射100 U催生素,有助于生产奶牛的体力得到快速恢复。若奶牛发生了低血钙、前胃迟缓等疾病应加强治疗,杜绝真胃变位情况的发生。
3.1.3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是预防奶牛发生真胃变位的有效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饲养人员应经常驱赶奶牛至草原或运动场进行运动,以帮助其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增强奶牛体质及抵抗力,降低真胃变位的发生几率。
3.2 治疗措施
奶牛真胃变位主要有3 种治疗方法。
3.2.1 翻转治疗
对于早期真胃变位,可以采用翻转治疗。其具体操作是让奶牛禁食、禁水,确保奶牛以左侧横卧姿势保持不动,此后再变成仰卧姿势,并以奶牛的背作为轴心,来回90°进行约3 min的反复摇晃,再突然停止摇晃,之后再变成俯卧姿势,最后再让奶牛变成站立姿势[4]。
3.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奶牛喂食开胸顺气丸100 g、槟榔四消丸120 g辅以温水2kg,2次/天,连用3 天,帮助奶牛反刍,加快其肠道蠕动,进而达到治疗真胃变位的目的。如果奶牛已经出现了低血氯、低血钙、低血钾等症状,可以选择静脉注射方式,缓慢静脉注射3 支维生素B10.25 g、5 支维生素C1 g、复方氯化钠溶液500 mL、10%葡萄糖500 mL、10% 氯化钠1 000 mL,1次/天,连用3 天,确保治疗效果。
3.2.3 手术治疗
当上述两种方式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需要考虑对奶牛进行手术治疗。具体流程如下:判断属于左方变位还是属于右方变位,对病牛予以瘤胃减压,准备手术所需器械,做好相关消毒工作,保定与麻醉,选择手术部位,显露真胃,真胃减压,真胃整复与固定,清洗按摩与创口缝合,做好创口消毒和护创绷带[5]。术后静脉滴注链霉素、青霉素各400 万IU,10%安钠咖5 mL,5%碳酸氢钠250 mL,5%糖盐水1 000 mL,连用3 天,1 天2次,同时肌注维生素C 10 mL。通常病牛术后2~3 天后能够逐渐恢复反刍,可以采食少量青草,5 天后采食、精神逐渐恢复正常,15 天以后病牛基本恢复健康。
4 结语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发率也呈现出了上升态势,极大地影响到了牧场养殖效益。奶牛真胃变位和奶牛营养、分娩、采食习惯、体质好坏、外部饲养环境等密切相关,所以在实际养殖管理中,务必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做好相关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率,减少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次数,以减少奶牛养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