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生态资源保护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设计实践*——以南宁市良庆区那阑坡为例
2021-03-31焦慧张艺帆钟彬刘佳琦梁可韦自力
焦慧 张艺帆 钟彬 刘佳琦 梁可 韦自力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1 古村落生态资源保护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设计实践主要意义
1.1 南宁市良庆区那阑坡生态资源与人居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1.1 生态资源现状
那阑坡区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南晓社区下辖的自然村,物产资源较为丰富多样。在该区域山林制备率高,有6000多亩生态保护区,村落主要生态特色资源为大型鹭鸟基地。那阑坡拥有身深厚的文化历史,属于传统的骆越文化区;骆越干栏因地制宜地融入夯土、石块等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矮脚干栏以及地居干栏建筑,历史悠久的古井、干栏式古民居等都拥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骆越干栏文化是桂南壮族传统村落的灵魂,其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研究对当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2 人居环境质量现状
那阑坡内公共设施方面相对匮乏与旅游业的发展不协调,厕所条件差、破败建筑多,现有住宅环境较差,安全程度堪忧,村内新建房屋无特色。那阑坡历史悠久的古井缺乏清理和保护;缺少医疗所、活动中心、公共卫生间及垃圾池等设施,村内巷道道路缺乏路灯照明,农民的农机具摆放混乱等问题。村内的生产相对传统,以种植业为主,鹭鸟养殖为辅,且因村落的经济落后,鹭鸟养殖方式粗狂,并未形成规模,那阑坡应将生态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差异互补。
乡村振兴是国家推动加强新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村落作为城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村落生态资源保护中建设、规划以及保护是其重要的步骤。像那阑坡这样的传统村落较为稀缺,在保护好村落历史文化、古建筑及生态环境的同时,使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逐渐完善,推动那阑坡经济文化的发展。
2 南宁市良庆区那阑坡生态资源保护原则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设计实践策略
2.1 推进古村落的特色开发与文化活态传承再生
由于我国古村落遗产的观念并未得到广泛普及,许多村落村民认为村子是现代生活贫穷的象征,内心不认同其中的价值所在,那阑坡也不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推进古村落的特色开发。以有机农业种植为主,辅助发展采摘旅游。设置新的产业项目,吸引“候鸟”式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就业,培养村民各项技能提高人均收入,实现古村文化“活态”的传承再生,在那阑坡打造有机种植园、休闲垂钓、农家特色食宿,在鹭鸟湖附近增添新型树屋,全面支持旅游养生产业的发展。以休闲旅游服务业为主,对外形成特色市集,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平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鹭鸟保护区、龙凤谷景区、生态农业园、观光采摘园,旅游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第二产业中,那阑坡现有绿头鸭、养蜂、土鸡、生态沙姜鸡等培育繁殖已经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培育农产品加工业。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并不会破坏古村落的原真性的生态文化,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很好地解决了村内人烟稀少、空心化的问题,在推进古村落特色开发和村民自身发展中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建设村史馆将古村落文化、党的历史等在其中展示出来,让其成为展示中心以及资料储存,还能娱乐休闲,将鹭鸟栖息生活习惯形成纪录片或做成小册子在馆内摆放、播放,设置讲解员,活态展现鹭鸟栖息过程。运用多种形式去传承再生村内文化,让非物质以及物质文化得到活化利用。
2.2 遵循还原性的整体保护原则
那阑坡作为古村落,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还原性的整体保护,从保护古村落的原则出发,发挥其中最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改造和维护过程中减少大拆大建,减少损伤。保持古村落传统民居特色,秉承“凸显绿色、共享生态、感受乡情、共谋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村落内良好的自然物产资源、鹭鸟基地、水景资源,在山水和生态资源方面下功夫,打造拥有传统特色民风民俗,达到聚集生态资源、特色乡村旅游、特色历史人文三方面为一体的生态示范村的目标。
2.2.1 “三微”改造设计
为凸显那阑坡生态资源以及原汁原味村民生活,增添了“三微”—微果园、微菜园、微田园,营造有花有果的乡村自然环境。在村落边缘和环村道路两侧的碎石泥坡,影响观赏和妨碍道路交通,使用石块垒砌,里面做微菜园、微果园,种植蔬菜、果树等,既能够达到不改变村内特色的同时带来良好的观赏效果,也能给村民增加蔬果种植的区域。
2.2.2 古村落农房专项设计
受城镇化的影响,国内大多数村民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拥有舒适的现代民居,从而抛弃带有民族特色的房子去改建,而许多民居都不会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是按自己的居住习惯进行建造,丧失了当地特色,甚至出现不科学的添砖加瓦,质量不高且功能不完善,导致出现非常多的安全隐患。
那阑坡受骆越文化影响较大,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大面积拆除,目前传统的地居干栏建筑保存完好的仅剩7栋,几乎丧失了原有的文化传统。而干栏文化是这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使那阑坡长期发展拥有精神支柱,在不破坏现有保存完好的地居干栏建筑基础上,从村内传统地居干栏建筑中提取墙面砖石和生土材料、回廊、屋面青瓦以及牛角等装饰元素,使现有建筑的改造实现传统民居文化的还原,能够被当地村民认可。
在功能方面,大斜屋顶结合农房的晾晒功能,构筑屋顶的结构形式,既保持传统建筑的外观特点,又保证农房屋面的使用功能不变。因此,秉承不浪费资源的原则,古民居改造过程中,坚持科学的规划指导,达到旧民居“人性化、生态化、旅居结合”,从而因地制宜制定了房屋改造方案:保留特色使用大斜屋顶,添加顶层大露台,增加的顶层为全通风结构,使村民方便晾晒稻谷等农作物;把房屋分为三段式结构,顶层坡屋顶和底层侧面为灰色调,中间层为白色外墙漆,统一村内建筑风格,强化本土特色;运用镂空装饰门窗结构,让房子既能带有装饰性也能有良好光照。
2.2.3 推进村落公共设施整治规划
在满足村民生活的基础上,推进村落公共设施的整治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让农村生态、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结合村内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加强道路、医疗、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让古村落的居民也能有现代生活的便利。
村民习惯将农机具乱堆乱放,导致村内道路各地方杂乱无章。把那阑坡内农机具停放点设置在环村步道两侧,采用钢管结合树脂合成仿古瓦片的做法,构建遮阳防雨的空间环境,达到方便当地群众的日常务农需要的目的。
村内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卫生间、停车场等设施,不能有效地为村民提供服务,缺乏供村民娱乐休闲活动的场地。科学规划设计停车场,为游客与村民提供摆放车辆的地方,将停车场化整为零;全村设置四个停车场,分别设置在环村道路的两侧及村坡的入口处,方便群众出入。还要增加公共活动中心,使村民有个聚散的活动中心,提升村民凝聚力,包括生态型舞台,利用其天然的天覆、地载,营造一个可以聚会、表演的中心舞台,以及塑胶篮球场,并增加休闲运动器材,既可以使当地村民强身健体,还能够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3 结语
古村落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人居环境提升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促进古村落生态资源保护措施,为古村落提供健康的活态传承发展;通过分析那阑坡生态资源与人居环境现状,开展了相关实践设计研究,或有不足仍需后续探索;如何提高村民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尊重维护村民的风俗、增加村民收益,找到实现保护并推动古村落经济发展与提升环境质量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推进,古村落资源应科学规划并加强保护措施,丰富我国古村落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