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施工问题及现场管理探析
2021-03-31谢燕财
谢燕财
(福建国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3000)
1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常见施工问题分析
1.1 混凝土强度问题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需要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而该施工原则下的框架结构柱混凝土强度明显比梁板高,并且随着建筑高度不断增加,也会导致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混凝土强度差距增大,从而必然会对混凝土施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根据这一情况,在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会采用分批浇筑施工方法进行建筑结构的梁柱混凝土浇筑施工,而该施工方法下的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板位置和节点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强度会表现为相同,明显不符合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要求和规范,容易导致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能降低,需要引起重视。
1.2 施工节点的箍筋问题
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梁柱节点施工及其存在的问题是建筑结构施工中问题表现较多的工艺环节。其中,建筑结构的梁柱施工中,由于节点区域的钢筋分布表现较为密集,再加上结构较为复杂,从而会导致建筑结构的节点施工箍筋难度增加,尤其是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梁柱中间部位柱子施工中,由于该结构部位的钢筋交错分布较多,多呈“井”字形,同时建筑结构纵向梁施工需要置于纵向柱子的钢筋之间,最终形成交错一体的状态,必然会增加钢筋节点部位的箍筋绑扎难度。针对上述情况,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具体施工中,一些施工组织会先进行梁板模板安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钢筋绑扎,最后实现整个结构的沉梁施工,以满足施工要求。
1.3 保护层的厚度问题
建筑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对保护层厚度的合理设计和确定,是确保其框架结构耐久性的关键。其中,在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保护层厚度进行合理设计与确定中,需要根据有关规范与制度的要求进行准确设计,避免因厚度设置过大引起的建筑结构开裂,或者是厚度设置过小对保护层作用发挥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在具体施工中,由于从建筑结构的模板安装便利性等方面考虑,对建筑结构中的箍筋设计和应用较小,也会对保护层的功能产生影响。
2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现场管理对策研究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场施工开展前,首先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的有关文件内容和技术方案进行严格审核与检查,根据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设计图,对建筑施工的梁柱构造及其是否和设计图纸内容相一致、建筑结构的拉结筋形状尺寸及其技术与建筑结构施工图纸情况是否符合等进行确认,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设计图纸内容发生变更或需要进行修改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有效标注,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差错等,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现场施工顺利开展及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2 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分析
2.2.1 混凝土强度问题
2.2.1.1 混凝土浇筑的准备
(1)对高度超过3m的梁、柱,需设串简进行浇筑,以免导致石子与砂浆离析,大量的石子聚集在一起。
(2)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还应做好模板检查,避免模板的固定不到位,存在缝隙等,导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砂浆漏出,对钢筋没有形成包裹,出现混凝土表面钢筋裸露,影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效果。此外,还应注意对模板缝隙进行修补,尤其是柱底缝隙,应使用砂浆进行修补。
(3)进行混凝土浇筑前,还应注意将模板进行湿润,并确保对模板的湿润程度充分,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后对水分的大量吸收需求被满足,避免与模板接触的混凝土因缺水而出现麻面现象,影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效果。
2.2.1.2 混凝土浇筑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施工人员结合随车出料单,加强对预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以及坍落度等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检查合格的情况下,再进行混凝土浇筑,以避免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质量不合格,对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效果产生影响。此外,对预拌混凝土应避免随意加水,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操作流程,采用分层、分块的施工方法进行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终凝前,应对其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粘结力,减少混凝土内部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2.1.3 墙柱混凝土的浇筑
对墙柱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应直接浇筑至梁底,然后及逆行梁板钢筋绑扎施工,而对梁板混凝土的浇筑,应确保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要比梁板砼高出2个或以上的5MPa,并且在具体施工中,应通过特别的保护措施采取和应用,来对其节点砼的施工质量进行保障。通常情况下,针对上述施工情况和问题,在具体操作中,会通过控制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500mm,同时对≥1/2梁高部位,沿45°斜面用5mm网眼的密目铁丝网从梁顶面到梁底面进行高低等级砼的分界分割操作,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先进行高标号砼浇筑,完成后再进行低标号砼浇筑,以确保对框架墙柱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质量和效果。
2.2.2 施工节点的箍筋问题
针对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所存在的施工节点箍筋问题,在具体施工中应通过对施工操作工艺流程的详细划分,并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加强钢筋与木工施工之间的紧密配合,以确保其各节点区域的钢筋设计与施工符合要求。此外,对节点区的钢筋绑扎施工,应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再进行框架梁底筋穿好后并对节点区箍筋进行绑扎,最后对绑扎完成的框架梁钢筋,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以确保对节点箍筋的绑扎和施工质量。
2.2.3 保护层的厚度问题
2.2.3.1 板筋保护层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对楼面的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进行卡槽式混凝土垫块设置和应用,并控制其纵横向间距<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尤其是对于φ6.5与φ8等这类细小钢筋的施工,在进行卡槽式混凝土垫块设置和应用中,对其间距应控制为600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此外,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保护层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积极改善和解决,即:(1)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各工种及其交叉作业时间应进行合理安排与计划,其中,进行板底钢筋绑扎后,应确保线管预埋和模板封镶收头的及时穿插与施工完成,尽量避免留尾巴,从而有效控制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2)对楼梯、通道等需要频繁并且必须进行通行的部位,应进行简易通道搭设,以确保施工人员的顺利通行。(3)加强对施工操作的全面控制和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对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足够重视,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支撑点通行,避免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导致其受损等情况发生。(4)对钢筋施工的人员配置应确保充分且合理,从而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与施工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整修和处理。(5)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的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避免上层钢筋受重复踩踏而发生变形。
2.2.3.2 梁柱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
对梁柱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一方面,需要将梁柱钢筋保护层垫块的纵向间距控制在1m左右(且每侧不少于2列),同时确保梁柱拉钩的尺寸准确,梁柱水平筋或箍筋尺寸合理;另一方面,注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产品,比如,卡槽式混凝土垫块或使用卡撑式定位件等,进行施工应用,对梁柱模板的安装,应避免破坏梁柱保护层。
2.3 施工完成后的现场管理
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结束后的现场管理中,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浇筑后12h内的硬度变化及其结构内外的气温差异等进行观测分析,以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的养护管理,避免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存在,影响混凝土结构强度及其质量效果。其中,在对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的温度变化观测与分析中,为便于进行混凝土温度变化的测量和分析,可通过在混凝土工程的易散热部位进行测温孔设置,并避免对测温孔的孔深设置过大或过小,一般多控制为10cm~15cm,并对所设置的测温孔进行编号管理,制作相应的测温控布图,促进混凝土施工后的温度观测与管理效率提升,从而根据混凝土的温度与硬度变化等,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在混凝土强度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下,禁止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底模拆除,以确保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结 语
总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施工问题及现场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水平提升,从而促进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更加广泛应用,对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其现场管理开展需要重视对施工现场的各项细节内容控制和管理,并加强各项施工的技术交底管理,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执行,积极消除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施工质量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