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语境下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构建
2021-03-31陈莺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高级工程师
陈莺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高级工程师
张 祎 (通信作者)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专业主任
梁 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讲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纲领。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对“休闲农业园”“乡村旅游体”“现代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产业概念的迭代[2],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应运而生的农旅综合性落地项目。田园综合体的理想愿景是对城市居民开放乡村生活和农耕场景,导入适宜的业态让城乡生活和工作方式相互交融,同时希望有目的和计划性地传承乡村传统审美价值观,实现传统又现代、开放又互助的现代民居和传统聚落协调的生活方式。同时,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体系完善、运动与农事生产相结合,保持一种更生态宜居的理想生活状态。但是,目前由于土地的保护政策、现行政策体系对乡村项目开发利用经验的不足、乡村投融资机制狭窄,以及囿于传统农场或旅游景区运营思维的局限,让田园综合体项目往往呈现低效运营现状。问题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实施下,因资源配置的差异化发展导致的资源利用约束问题(主要分为资源利用受限、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利用低效三方面);二是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生态产业园建设的推广,田园综合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产业、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等多重战略目标。因此,下面结合产业生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如何保障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系统运行机制。
1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探索“如何在一定的规则下产生有组织的行为以及系统的进化所呈现行为”。复杂适应系统是现代系统科学的前沿,其历经工程系统、热力学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3 个阶段。利用CAS 解析田园综合体,将农业、采摘、康养、民宿和文创等不同产业个体共生的非线性的相互影响归因为对市场和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过程期间产生的不同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产生能量要素之间作用机制。依据CAS 理论分析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主体组织包括民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家乐、休闲农业区、森林康养基地等各类型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之间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拆分为产业、社会、空间、文化等子系统之间,并通过建立各类共享市场和土地延伸利用实现规模经济。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整合。其中,“田园”是产业生态环境,属空间范畴;“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概念演绎,代表着功能复合的产业共生模式,也意味着相关利益主体的多种经营业态的融合。田园综合体系统运行的本质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产品与需求、人与环境之间的多层级关系。其中,从农业的单向线性生产模式到田园综合体复杂系统模式,涉及功能的复合、运营主体的多元,需要在区域范畴构筑复杂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最终实现构建一个大系统平台,包括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实体群落、技术、信息网络等支撑矩阵,市场环境等关系矩阵,并依靠由旅游经营者、农民、游客、农场主、相关协会组织和政府监管部门等方面组成的角色组织支撑整个复杂适应系统。从这个认知框架出发,可以拟定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构建需要研究一组关键问题: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共生的利益各方、组织机构、政策制度之间的角色定位,田园综合体如何实现产业共生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友好共存,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运行界定效用。
2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要素、结构、功能与运行机制
颜春起等探讨生态系统结构状况是评价系统优劣的基本标准,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的构建不仅是现代农业升级的探讨,更需要对政策环境和商业市场分析、产业植入谋划、休闲产品设计及产品消费链构建过程进行探讨[3]。
2.1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核心要素、结构和功能
田园综合体系统结构指场所和农旅融合系统各组成要素、时空分布、物质和能量的转移等相互关系的总和,合理的经济结构寓于高效率的生态系统结构之中[4]。田园综合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景点、景区、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旅游从业队伍等组分,以及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互配置关系[5]。打造田园综合体把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落到实处,应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好以下抓手:以一个商业化水准较高的项目来对待,正确对待商业层面的谋划和策划;确保有合格的投资运营主体,才可以申请政府立项和给予投资扶持;选定好项目所在地,注重项目交通便利以及核心目标客源地之间联通;注重旅游产品设计,构建消费产业链和时间周期,注重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
2.2 构建与乡村资源结构和商业环境相吻合的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结构
在乡村振兴情境下产业共生、产业信息化等资源大融合背景下,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循环经济等方法有机结合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结构设计方案,可设计“产业共生---生态园区共生链网---复杂适应系统”的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模型。其中,生态园区是田园综合体的高级空间分布形态,复杂适应系统是产业共生的高级网络系统状态;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是在区域范围构建的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其需要同时注重产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目前,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发展面临3 条突破方式:一是构建田园综合体生态产业共生模式;二是走生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三是从田园综合体产业体系向区域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构建模式。
产业共生包括自组织演化、共同进化、合理分工及合作竞争机制等[6]。构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主要体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实现能量循环流动”的生态产业链构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以设计2 种以上农旅融合产业链,实现对农业、旅游业、手工艺制造业、研学或文创等多产业融合共生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农旅系统创新活动。构建田园综合体生态产业链可以增大旅游资源存量,提高效益,满足社会更多需要,实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的体验经济。田园综合体生态产业链建设是以现代农业和体验经济为核心的理念创新,并以保存生态环境为约束。田园综合体生态产业链构建需要2 个以上产业或单元耦合,通过产业链的设计将技术创新、运营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复合系统。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模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产业共生的高级空间分布形态,在区域范围构建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田园综合体通过建立多条产业链,采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之间形成能量和信息的共生关联,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率,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纵向的耦合共生关系,显著地改善田园综合体经济和生态双绩效。
2.3 乡村振兴语境下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运行机制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运行过程,实质上是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农业与乡村生态资源与环境,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过程。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运行过程是以资源利用为基础、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引导、以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为脉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在类型上兼有多尺度多层级的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田园综合体可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构建过程,其发展必然会在微观、中观、宏观3 个层次上依次渐进。微观层级体现在田园综合体着眼点是土地利用,综合体的环境生态和产品打造是产业共生的微观基础,也是田园综合体技术创新的聚焦点。所以,复杂适应系统运行的具体实现力量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使资源在复杂适应系统内部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尤其在田园综合体旅游产品中实现文化产品的占比增加;中观层次上建立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的实体经济群,建立生态产业链,使资源在园区实体经济中达到循环利用;宏观层次上构建市场化的区域产业共生链网,形成区域农旅产业循环经济系统向三级生态系统演化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作用机制呈现一场复杂的作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是田园综合体发展驱动力,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对田园综合体产生环境压力,田园综合体又为社会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旅游产品,社会的管理保障系统又对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约束和管理功能。
3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技术支撑矩阵与实施保障模型
3.1 生态技术支撑策略
复杂适应系统往往需要聚集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包括适当的政策调控、软硬件等的优化组合,强化系统职能,实现系统效益增强等。技术支撑方面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3.1.1 确定产业生态位
生态位是描述生物或产业组织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相对作用的关系与地位。田园综合体生态位是描述产业在复合系统与环境之间所处的地域性、空间性和功能性的角色和地位。确定产业生态位有利于扩大潜在市场,强化优势发展,避免由于雷同建设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构筑生态产业链,保持系统稳定。了解产业生态位,也有助于宏观定位产业发展方向,解决结构性污染。
3.1.2 利用产业共生技术创造新的循环经济模式
共生是生物学上描述“相互依赖关系的隐喻”,主要有互利共生、共栖、寄生3种系统集成形式。田园综合体产业共生技术应用则希望借助共生关系的设计,设计创造出新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旅为核心的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组织,按照互利共生规则形成有机共生群落。
3.1.3 建立生态田园综合体区模式
生态田园综合体区是充分实现复杂适应系统的实践园区,从技术角度来看,其能把园区的企业组成一个新的复杂适应系统,并在系统内部通过循环技术完成横向耦合及纵向闭合的能量循环过程。从环境保护功能来看,生态产业园揭示一种新生产模式的价值,通过资源的多级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化获得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3.1.4 利用生态评价技术手段,构建指标体系等评判准则
在田园综合体中,对产品、场地、产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存在环境质量与环境影响评价。田园综合体生态评价遵循复杂适应系统的准则,包括对产业的材料、过程、产品或系统的多层次评估,应对其特定环境特性的影响予以准确评估,对所导致的环境特性变化的相对严重性进行优先排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识别和保存反馈。
3.2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策略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涉及业务信息量大、数据存储周期长且操作难度大等各种信息处理问题,需要有关技术和管理部门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包括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复杂适应系统标准体系的制定等。
3.2.1 建设区域复杂适应系统管理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能有效实施产业业务信息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复杂适应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强化复杂适应系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集成复杂适应系统信息、产品质检数据、环境质量数据,以及政务信息和社会外部信息资源等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最后实现区域复杂适应系统信息管理目标。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复杂适应系统标准规范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区域复杂适应系统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是由一系列环境信息标准、协议和规范构成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面向社会公众需求建立复杂适应系统信息、政府网站和网上投诉中心,统一发布环境信息,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规范化的信息服务。
3.2.3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区域复杂适应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有利于促进复杂适应系统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并为环境信息交换、数据管理、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搭建农副产品或垃圾废物资源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企业间稳定、持久而高效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关系。
3.3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管理框架模型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对产业生产流程的分析,重新组织生产流程以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的闭环系统,并在产业流程设计中增加一个反馈机制,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流的运动按照一个循环路线进行。构建田园综合体产业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产业园是复杂适应系统载体,而构建最优生态产业链是实现生态田园综合体的重要一步。其方法就是以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运行机制为研究基础,引入绿色工艺改进现有产业流程、新的产业耦合、替代原料的利用、生态产业链、共享网络信息管理等,构建超级系统结构模型,优化得出最优的生态产业系统链网结构。
4 结语
田园综合体复杂适应系统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约发展、产业链贯通、品牌运营、清洁生产、集中治污、共享经济”为目标,坚持政府对复杂适应系统的引导促进作用,引导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走复杂适应系统道路。田园综合体可视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有效载体,以现代农业融合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产业,重点围绕农旅、文旅的文创产业和生态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具有引导力的田园综合体,并储备建设一批涉及农旅的生态产业园构建项目。开展田园综合体的技术创新、管理升级,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应用及生态化的供应链管理,实施绿色工艺和生态工程,创建一批具有农旅融合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现代农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融合产业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应用的综合升级,提高农旅经营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实现从传统的农业体系向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代农旅融合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