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研究

2021-03-31刘晶

西部皮革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群体

刘晶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中,学生组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组织被定义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代表着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并积极为学生群体发声。同时,学生组织也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需要面向学生及时有效地传达学校相关部门的通知和精神,因此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干部在开展学生组织工作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打造带有校园文化特色、组织特色、符合大学生气质特点的制服形象显得尤为必要。但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组织的研究重点基本集中在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缺乏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整体视觉形象的系统化设计研究,制服形象作为整体视觉形象的一部分,更是缺乏关注度。

制服形象是体现校园文化底蕴及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组织文化宣传的重要媒介。塑造特色鲜明的制服形象,在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组织的辨识度,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并能唤起学生组织内部成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凝聚力,同时能展现出高校学生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及院校的办学特色。

1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现状

1.1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缺乏重视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制服形象塑造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位服这一服装类型,并且尚未形成成熟的形象塑造体系,除少数高校拥有自身原创设计的学位服以外,大多数高校的学位服还是以常规租借的服装款式为主,除此之外在高校校园中学生制服的其他类型已难寻踪迹。作为学生们最为重视,在毕业仪式上使用的学位服尚且如此,由此可知高校学生组织的制服更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纵观目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制服,基本以满足视觉上的统一性为出发点,将临时性和功能性放在首位,忽视了对于制服本身的文化内涵的表达与校园文化情感的体验。在校园内不同学生组织间的制服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遵循着衬衫搭配西裤或者直筒包裙的服装样式,仅在制服颜色上有所区分,缺乏设计的概念更谈不上专属形象的塑造。

1.2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与校园文化基调匹配度低

高校校园文化所包涵的,不仅是教学设施、专业开设、教学成果等这些可视化的文化资产,除此以外,校风校训、校史文化、校徽校歌等无形资产,这些在培育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质品格、指导学生思想等方面,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应在学生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制服形象与校园文化基调间不相匹配的状态,将使得学生群体无法精准定位学生组织的功能作用,无法准确感知校园文化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1.3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特色不鲜明

目前常用的学生制服大都参照职场中常规的职业装形象,缺乏对学生群体个性特点的关注。制服设计样式大同小异,缺乏适时的更新。时代特色不强,缺乏时下的社会流行元素和趋势热点,现代感与创新性较少,在制服形象的审美性及群体形象特性的塑造上还有待提升。

2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意义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之所以缺乏关注度,关键在于人们只是把学生组织的“制服”当作客观上服装类型的一种,没有意识到对外形象的展示其实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相关学生组织乃至相关院校的认知。在校内学生会根据活动中学生干部的制服形象来辨认相关组织的工作特色,在校外人们会根据学生干部的制服形象形成对相关院校文化特性的判断。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已不再像初高中学生需要每日穿着校服,因而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服装类型,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几乎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塑造高校学生形象的载体。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着国内高校教育理念,展现新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还是所在院校校园文化的缩影,是一种无声的标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自豪感,打造院校的整体形象,彰显校园文化特性。同时统一规范的制服形象是一种身份的体现,促使学生干部对自身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集体发生关联并生发对集体的归属感,强化集体观念勇于承担集体责任,产生由心而发的约束力,对学生干部的自律性、责任感及审美性的提升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3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原则

在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注重款式造型、元素应用、图案色彩等设计要素,同时还要将制服形象与学生群体的气质特点、学生组织特性、校园文化理念相融合,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时代审美展开创新性设计,赋予制服形象更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实现对学生组织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传播。

3.1 在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中融合艺术性设计

这里所说的艺术性设计主要针对制服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笔者所在的艺术类院校为例,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较好,对于美感有强烈的追求,制服形象的好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们是否愿意加入该组织,因而艺术性设计是制服形象塑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制服形象的塑造还需要坚持独特性、识别性的设计目标,每个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如何在公开的校园活动场合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在保持美感的同时塑造深入人心的形象特点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3.1.1 造型美感

制服设计中的造型要素往往决定了制服形象的整体风格,例如A 型的设计会营造出轻巧灵动、青春活力的形象特点;O 型的设计通过略微膨胀的廓形会让人感觉穿着对象可爱乖萌;H 型的设计给人规矩沉稳的视觉感受;X 型的设计则有利于打造精致干练的外在形象。造型设计的选择需要结合学生组织自身的建设特色及所需推广的组织形象,只有在兼具美感的同时契合学生组织的表达需求,制服形象的塑造才更富现实意义。

3.1.2 色彩运用

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的色彩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制服的色彩选取不仅要考虑到穿着群体的年龄、气质等特征,为了与整体风格相匹配,色彩的运用还需结合前文提到的造型要素。如理工类院校讲究严谨精准,学生群体偏向冷静理智的类型,那么学生组织的制服可以选择较为活泼的A 型造型搭配色彩明度及亮度都较低的冷色调,也可以选择倾向沉稳气质的H 造型设计搭配亮色系的暖色调,从而使理工类院校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可以实现包含大学生群体年轻活力的特性却又不失沉着冷静的群体特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带有感性自由、天马行空的特点,那么在色彩选择及运用形式上可以有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制服适用场合的礼仪性与规范性。另外,色彩运用也要考虑到当下的流行色、校园的建筑特色、整体的设计风格等因素。

3.1.3 材质选择

学生组织的制服主要在学生干部开展日常组织工作时穿着,因而在材质选择上需要考虑到穿戴的舒适性及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宜选择光泽感较强的材质,也不宜选择较为繁复华丽的材质。

3.2 在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中融合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指以人与物的情感交流为目的的创作行为活动,也就是说情感化设计能让产品带有情感,能与人心灵沟通,产生共鸣。这就意味着制服形象中的设计要素需要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性因素,并使人们自然而然对其产生亲切感。在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代表性、认同性的设计目标,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群体中具有高辨识度的元素,不仅要让学生组织内部的成员有认同感,同时也要获得非学生组织成员的其他学生的认可,借由制服形象的塑造来提升学生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了拓宽设计思路,使制服形象更贴合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向全体学生发起灵感征集,并让他们在各个设计阶段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给予评价。

4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路径

4.1 制服形象塑造案例分析

在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这一方面,目前国内还未有非常成熟且可供直接参考的案例,但我们身边依然有许多相近类型的案例可以借鉴学习。一方面,可参照其他类型的制服形象塑造经验,例如空乘制服、酒店制服等,这些制服类型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塑造出一个个标准化、特色化的制服形象,但同时又能在保持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因匹配到不同的企业文化需求进行设计升级而延伸出新的制服样式。值得关注的是,出现在国家级或是各省市大型活动中,由官方出品的服装也是我们的学习范例,如活动礼仪制服、赛事制服等,这些制服形象既符合活动场景需求,又深含地域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置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背景下,从贴合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由院校自主原创设计的学位服也是可供参考的对象。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位服为例,该学位服系列包含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导师服、院长服五种样式,处处可见东方美学的痕迹,又别出心裁地糅合了江南水乡的雅致。色彩采用中国五方正色,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其衣身为传统的直筒袍造型,袖子为宽袖的设计,穗结流苏采用的是中国绳结艺术的“磐结”,象征毕业学子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像磐石一样坚实地走下去,同时也代表着学子与母校间知识与情感相连的纽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园内的木制建筑特色令人记忆深刻,学位服上的校徽同样采用木制形式,校徽以细线连接,设计成可活动的立体样式缀于左胸前,随着人的走动而轻微摆动,如此一来校徽被巧妙地转化为衣身上的配饰,破除了衣身上大面积的黑色带来的沉闷,为规范正式的学位服样式增添灵动感,展现出学生群体的活力与朝气。

无论是拥有多年发展历史的专门化、职业化的制服,还是制服形象塑造颇具特色的官方大型活动类制服,又或是契合高校校园文化氛围,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学位服,这些已有的案例资源都有助于我们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制服形象塑造的大方向,为我们接下来的塑造路径探究提供新思路,使制服形象更好地表达群体个性,展现文化特色。

4.2 学生组织制服形象塑造的表达方法

学生组织制服形象塑造的难点在于将多种文化元素融合进一个整体,并借由不同的造型、色彩、图案及材质等设计语言加以表现,形成直观的视觉形象。通过上文分析的学生组织制服形象塑造的原则,结合目前已有的成功案例,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路径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4.2.1 结合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因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及丰富的民俗特征,在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塑造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设计新思路,突破当前制服设计的困境,又能使制服形象在符合当代审美的前提下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收集已有的地域文化素材,从中提取出独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结合设计手法的运用,将简化后的元素以具象或是意象的手法运用于制服形象塑造中。赋予制服形象更深层次的内涵意义,以制服形象彰显地域文化,让制服形象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满载一方土地的文化情怀。

4.2.2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既包括支持教学的设施,也包括校园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些硬件设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存在能在无形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同时这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反映。二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不同,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点,也是在建设过程中文化积淀的精神成果,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打造带有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制服形象为出发点,综合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选取校园文化特色元素,并通过问卷形式让学生参与调研,由此归纳整理出备受学生认可的元素。针对这些收集到的元素素材展开创意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出风格鲜明的制服形象,同时制服形象本身也能在学生群体中获得认同。

4.2.3 结合学生组织特色

学生组织的制服形象依托于组织本身而存在,因而制服形象的塑造必然需要服务于这个集体。目前在高校校园中,常见的主要有学生会、共青团委员会及易班学生工作站这三大校级组织,同时不同的院校会根据其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在校级学生组织的主导体系下再划分出其他类型的学生组织。由此可见学生组织的工作涉及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多方面,在做好校园生活服务工作的同时为了让不同组织的制服形象更具有识别性,使制服形象直接成为组织文化的最佳名片,我们可以从组织定位、组织特性、已有的组织视觉形象等方面提取灵感要素。例如校学生会主要服务于校园中较为大型的官方正式活动,那么制服形象则可以倾向塑造更为简约干练、沉稳大气的风格。校艺术团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并旨在为同学们带来有趣、有意义的文艺活动,他们主要服务于各大校园文艺活动,场景氛围以轻松愉悦为主。针对这样的组织特性,制服形象的塑造可以大胆融入组织成员的创意想法,打破常规的制服设计观念,拓展造型、面料、图案及配色的可选择范围。目前许多院校的校级易班学生工作站基于前期组织推广需要,曾推出过较为完整的视觉形象符号,包括易班学生工作站的标志、吉祥物及其他的系列文创品等,那么针对该组织的制服形象塑造则可以结合已有的视觉形象符号进行元素提取并展开转化再设计,既可以保持组织视觉形象的连贯性,又可以突显组织特色。

5 结语

学生制服形象的塑造在彰显校园文化特性、展现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强化集体身份认同以提升组织成员凝聚力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学生制服形象塑造缺乏关注度、与校园文化基调匹配度低、形象塑造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在制服形象塑造过程中既要融合艺术性设计手法,从制服的造型美感、色彩运用、材质选择上提升外在形式美感,同时还要注重运用情感化设计,为制服形象注入能满足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的元素。通过结合地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组织特色的形象塑造路径,以打破当前学生组织制服形象塑造的困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群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