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贵族婚礼服饰比较分析
2021-03-31蔡知含杨媛翔
蔡知含,杨媛翔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1 中西方婚礼文化概述
1.1 中西方婚礼习俗
我们在看“婚”字的时候不难发现,古代汉字生动巧妙,“婚”字更好的解读了旧社会中的嫁娶习俗。暗示了古时婚礼多在黄昏举行。而西方婚礼大多在白天举行,地点一般都是在教堂之中。时间地点不同,礼服的颜色也不同,中国人视红色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婚礼上随处可见红灯笼,红挂帘,新郎新娘更是要身着红色礼服行大礼。而西方人民则视白色为纯洁高贵的象征,新娘要着白色拖尾婚纱,新郎着黑白燕尾服举行仪式。中国身为礼仪之邦,自古民间的嫁娶就有传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以及迎亲。区别于士庶婚礼,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婚礼礼仪则要复杂的多。按照时间进行归纳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西方贵族婚礼以英国温莎王朝为例,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婚礼大多以订婚开始。订婚之后新人需要动手制作来宾的请柬,并用精美的礼盒包装起来递至贵宾手中。关于婚礼的礼仪当然免不了威尔士黄金戒指和精美绝伦的婚纱。新娘的手捧花中还会加入一束桃金娘花,象征着爱情与婚姻。婚礼的地点一般都在教堂举行。礼成之后新郎新娘会和见证人进入一个密闭房间一起签署协议。由此可见中方婚礼和西方婚礼确实存在诸多的差异。
1.2 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原因
造成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2.1 审美意识不同。
“美”这一字最初就是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客体。同时,它也与主体的需要和主体的情绪密切相关,常受宗教、地域等因素影响。与西方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服饰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审美为标准。但西方崇尚自由奔放的理念,会直接使婚纱的造型贴身,来突出女性的优美曲线。因此,从审美观念上分析,中国的婚纱比较保守,稳重、端庄,而西方的婚纱则比较性感、开放、浪漫。
1.2.2 价值观念不同。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皇后要穿正红的凤袍,这不仅是好运的象征,吉兆,还因为在古代中国,龙和凤是神话和传说中神圣的象征,也是皇权和财富的象征。婚礼服饰绣龙凤呈祥也是对美好婚姻的期盼。西方婚礼中的白色婚纱也代表了西方的价值观念。自罗马时代起,白色在西方就被视为喜庆和财富的象征,白色在一定程度上与童贞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古罗马,新娘需要在婚礼当天穿上洁白的婚纱。
1.2.3 民族习俗不同。
我国的民族婚礼服比较多样化,有的用全刺绣旗袍,有的用凤冠簇,有的用青色僧袍或黑色的红马褂,还有的镶金花装饰。西方国家同样民族众多,有的设计是鱼尾的,有的设计是燕尾的,有的设计是层叠的,有的设计是简单易行的。随着地域的变化和民俗的发展,婚纱的款式、面料等也会发生变化。西方习俗要求新娘佩戴金银首饰。一些新娘被要求佩戴白色手帕或用蓝色装饰,象征着贞洁和天真。
2 中西方婚礼服饰发展历程
2.1 中国婚礼服饰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的婚礼服饰基本没有花纹点缀,以深色为主,并且异常的简洁。秦汉时期婚礼服饰与先秦时期大致相同,但是比先秦时期颜色艳丽,开始有了等级的划分。地位越是尊贵,衣着可用的颜色和布料就越多。隋唐五代时期婚礼服饰即包含了秦朝时的端庄典雅也包含了后世的隆重热烈。唐代新娘的服装被称为“细钗礼衣”。一般选取青绿色作为婚服,因为绿字通假禄,寓意福禄双全。沿袭先秦的婚俗,新娘出嫁须以薄纱蒙面,就是后世红盖头的由来。由于宋代过于注重伦理纲常,因此宋代服饰非常重视传统的服饰文化,注重礼仪的传承与发展。霞披自宋代以后被定位命妇装,按照品级的高低则绣有不同颜色的纹饰。花冠在唐代得到发展,同时是婚礼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婚礼服饰中的花冠更是华丽异常。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永乐帝之后,经过不断的修改制定,不同等级命妇霞披的颜色纹饰凤冠上的珠花玉石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清朝婚礼服饰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凤冠霞披,但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满族文化,改良后的凤冠霞披则又称为朝服朝冠。清朝帝后大婚,皇后一套完整的礼服包括朝冠、朝裙、朝袍、朝卦、朝珠三串、金约、领约、彩帨、耳饰左右各三。皇后大婚时通常外穿大红色八团彩云龙凤同合吉服袍身披石青色绸秀八团彩云金龙双喜纹朝褂。皇帝通常着明黄色五彩金龙十二章御用朝袍,由此可见中国历朝历代的婚礼服饰文化都足具民族特色,每一朝代都对前一朝代继承,改良,和发展。直到形成了今天的中式婚礼服饰。
2.2 西方婚礼服饰发展历程
4000 年前的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关于婚礼服饰的记录,这一天新娘被包裹在一条由白色亚麻制成的多层百褶长裙中,这种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婚纱的原型。古罗马婚礼服饰强调了衣服的特性和衣服的缠绕方式以及线条的流畅性。并且在婚礼上新娘还要把头发扎成红色发网。中世纪时期,拜占庭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服装具有很多东方的特色。自西方中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已多元化为古希腊和罗马古典主义。此时基督教文化和东方神秘主义是主要的思想领域。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盛行,教堂婚礼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婚姻形式,而且在10 和11 世纪颁布了专门的教堂婚礼法。目前统治者对新娘的礼服没有特别的限制,裙子称为传统婚纱,也是最适合家庭状况的婚纱,现代婚纱的特征就此被确立。这个时代婚纱世代相传并且颜色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绿色是爱情和婚姻的象征,蓝色则是纯洁和神圣的象征,红色代表着一个人的愿望。哥特时期,服饰有了变化。服装完美的展现了女性的腰部,将腰线与婚纱完美结合。从17 世纪到18 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在欧洲流行,影响了服装文化和婚纱风格的变化。婚纱的上身使用紧身胸衣勾勒出人物轮廓,下身使用夸张的裙摆性能来最大化消除人体的瑕疵。在18 世纪新娘最注意的是优美的落肩曲线,夸张的裙撑和宽而整洁的裙拖。自19 世纪以来,出现了使用诸如丝绸和网状薄纱之类的特定织物制成的婚纱,当时最著名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纱。婚礼礼服选用了伦敦斯皮塔佛德制作的丝质布料以及德文郡的霍尼顿蕾丝,礼服呈奶油白色。可以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纱礼服奠定了此后两百多年来英国白色婚礼礼服的基础。
3 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性对比分析
3.1 颜色差异
红色是中国的代表色,象征着和平,欢乐和幸福。古代婚礼主要是红色的,被称为“红色婚礼”,新娘和新郎穿着红色礼服。在中国古代,龙凤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神圣人物的重要代表,而且他们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和财富。因此,新娘的礼服具有较大的凤凰图案,而新郎的胸部则具有较大的红色花朵。与中式传统婚纱相比,西式传统婚纱比中式婚纱更为复杂。白色是传统西方婚纱中最常用的颜色。从19 世纪中叶到后期,白色是财富的标志。直到上个世纪初,白色一直是贞操最重要和最典型的象征意义。最初,只有皇室贵族才有权穿白色婚纱,其他类别的新娘只能在婚礼上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
3.2 图案差异
通过从“桃花好,朱彦八十,风袍纱圆檐外套”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新娘的礼服通常绣有花纹,新郎礼服上的深色花朵和刺绣与新娘的礼服相配。龙凤图案当然在传统的婚纱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龙凤袍和长袍,“大婚典礼红档”还记录了各种长袍和礼服。在西方,大约1820 年左右,被广泛使用的婚纱颜色逐渐变为白色。当然,最经典的是维多利亚女王1840 年穿的18 英尺尾巴婚纱。婚纱上布满了耀眼的钻石和宝贵的英里。自维多利亚女王婚后,伊丽莎白二世,黛安娜王妃,凯特王妃的婚纱也都会在婚纱上点缀珍珠宝石装饰,并在婚纱上刺绣,通常这种刺绣也都具有象征意义。
3.3 样式差异
由于地域差异,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使中西方婚礼服饰在样式上有显著差异。中国身为礼仪之邦,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服装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传统尤为重视,讲求服饰的保守性,衣要蔽体,端庄大气。除了唐朝时期民风开放,穿着暴露以外,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始终保持严谨作风。礼服采用了平面剪裁的方式,使服装能够更贴合肌肤。而西方人民的思想自由,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人们更加追求夸张,极具表现力的哥特式服饰。通过“暴露”的衣着来强调男女的差异。同时,西方人民对透视的理解使得他们在服饰的设计上更重空间感,首次发明了立体剪裁的方式,通过加入裙撑,褶皱来强调服饰的灵动性。长期的演变发展促成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文化。
4 结语
通过研究东西方婚礼服饰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研究当时社会的服饰文化,通过对比东西方婚礼服饰的差异性则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中西结合的婚礼服饰也在设计师手中巧妙的被设计出来。但无论是婚纱还是喜服,都是人们对婚姻的一种向往,婚服反应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婚服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服饰之一,总是结合了当时最流行的元素,所以每一代的婚服都是独特的,都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