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装专业“两融合”“一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3-31潘鹏羽李佳璇
潘鹏羽,李佳璇
(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新文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于2020 年11 月3 日,在山东大学共同商定了新时代文科教育人才培养与发展方向,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以全球新科学技术、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
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立足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为主要任务及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多学科融合、多教学手段融合、多领域协同育人培养平台的搭建,面向未来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传承传统服装文化理念,同时吸收创新时尚元素,培养出符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服装专业人才。
2 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教学中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服装企业进行了转型与升级,现阶段企业对于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掌握单一服装专业技能向一专多能、一岗多职的方向转变。为了迎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学生的设计、制作、陈列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但学生仍然缺少解决服装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跟紧企业需求,改变学生单一学习状态,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培养其具备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2.2 授课方式略显单一
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通常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重点强调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技巧的掌握,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等方面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分析根源,服装专业教学没有跟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第一,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内容接轨方面下功夫,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所需,做到紧跟企业的步伐,从课程内容、形式及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二,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教学方法,将企业岗位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以及职业规划;第三,融合新科技、新信息、新理念到教学方法中,借助网络资源、互联网授课平台等授课新方式,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融合型授课模式。
2.3 多领域协同育人平台还需深入搭建
面对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也要迎合企业所需。使学生能够满足“一专多能、一岗多职”的企业需求,这就要彻底改变专业类课程内容输入的单一性,要积极搭建多领域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政府、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发力,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丰富新文科下的服装专业内涵,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加强学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3 新文科背景下服装专业“两融合”“一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 “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一般是指至少两门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更全面的、更细致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服装专业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服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一,为了满足物联网、智能制造、大规模个人定制、新零售、数字化营销等产业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传统课程中可加入新科技领域、商科领域、艺术媒体等领域的知识,也可开设智能可穿戴、服装虚拟试衣、服装信息传递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此类课程可邀请企业专家讲授,让学生与企业做到零距离接触。第二,要根据交叉学科共建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及基本要求,针对授课模式、授课地点进行重新梳理与安排,不仅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还可以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授课地点可以在科研实验室、服装面料织造厂、服装品牌实体店等地方,重点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思维模式,不拘于专业本身,拓宽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深度理解服装与人、服装与时代、服装与科技、服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服装专业传统的授课方法很难达到企业未来对人才“一专多能、一岗多职”的要求,因此要将企业设计、生产等部门的工作流程和相关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解构教学内容,用项目教学法,将普通的课堂讲授变成完成一个设定的项目,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培养思维与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上转变;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教育模式上转变;将学生从应用知识学习向创新实践学习上转变。
3.2 “多教学手段融合”授课模式
面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以搭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模式,以思想带动行动,践行理论内容,用实操创新实践。
3.2.1 传统教学手段的升级改造
传统专业课程与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此类授课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服装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一岗多职”需求,服装工作室一体化授课模式可以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模拟企业工作模式,把企业具体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训课堂中,通过将学生分组、分角色、分任务,实践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形成“以创新为前提,以项目为载体,延伸校企合作”的模式;同时,要加强赛教结合教学方法的升级,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应用中实践自己的研究理论,通过此类教学方法,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2 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服装专业授课方式提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借助互联网平台服装专业课程,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等壁垒,借助超星、MOOC、腾讯课堂等App,将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课程及视频推送给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其可以真正意义做到让学生参加很多业内优秀教师的讲座,拉近了校企双方的距离,真正促进了校企双方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共同授课的愿望。高校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水平,促进教师钻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组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个性化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3.3 “多领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应用性、创新型、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发力。“政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有利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可采用借助网络或面授的两种形式,就课程共建、师资共建等方面进行共同探讨,在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就业工作指导中增加相关服装企业专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中服装企业为服装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所和支持,高校服装专业为企业输送人才,校企双方共建产业紧密结合的协同育人新平台。
4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继完善,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打破了服装产业发展方向单一的困境,使现在的服装行业已经实现与新科技、新文化、新理念相融合的局面。目前,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要做到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就要颠覆传统服装的专业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多教学手段融合”授课模式、“多领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养,培养符合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型、一岗多职型且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改变目前服装专业教育中专业思维闭塞、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存在距离的问题,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