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与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的关系
2021-03-31朱永兴赵娟邹杨王广法
朱永兴 赵娟 邹杨 王广法
(1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醒后难以在入睡、主观睡眠不足、睡前忧虑烦躁、心慌、潮热等症状,且睡眠质量不佳导致显著的情绪沮丧及社会功能损害〔1,2〕。失眠在老年人群中高发,Wang等〔3〕研究发现,社区老年人失眠发病率为37.75%,高龄、抑郁、不良生活作息习惯、心血管疾病等是失眠症的危险因素,失眠就诊率只有11.1%。现有的研究表明,失眠与多种精神、躯体疾病关联〔4〕,如失眠可以大大增加个体抑郁症风险,而失眠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适应不良的认知偏向,改善抑郁症状〔5〕;失眠会诱发机体炎症反应,并增加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成为老年痴呆的重要病理机制〔6〕;Khan等〔7〕认为,失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液皮质醇水平升高、代谢率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并进一步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躯体疾病。Palagini等〔8〕发现生命早期应激刺激使个体形成压力易感素质,其压力反应系统时常处于激活状态,这成为成年后失眠的重要心理基础;Sinha〔9〕认为心理创伤使中枢神经系统易唤醒,进而扰乱人体睡眠-觉醒调节机制,最终诱发失眠。可见失眠有明显的生理、心理基础。本研究探讨老年人失眠与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方便取样法选取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住院的失眠患者108例,年龄60~65岁,平均(63.45±4.31)岁,男51例,女57例。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中非器质性睡眠中诊断标准〔10〕;②具有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具备基本的阅读、书写能力;③均为初发,首次就诊。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或糖尿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史(如脑卒中、老年痴呆、帕金森病);②有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滥用史。选取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22例,年龄60~65岁,平均(62.17±3.46)岁,男59例,女63例。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工具 ①安全感问卷(SQ)由16个条目组成,分为2个因子: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每个条目答案分为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中性或不确定、基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5个等级,分别计分1~5分。总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高〔11〕。②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 原量表由Morin等〔12〕编制,符士祥等〔13〕对原量表进行简化,简版量表由16个条目构成“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等4个因子,总分越低提示受试者的错误认知越严重〔12,13〕。③阿森斯失眠量表(AIS) 为国际公认的睡眠质量自测量表,用于睡眠状况评估,量表共8个条目,采用“0~3”4级计分,分数越高,失眠越严重〔11〕。
1.3施测方法 由经过量表使用方法培训的研究者监督对研究对象的心理评定及处理可能的突发事件,评定前对被试者宣读统一指导语,正式施测前10 min,由受试者浏览问卷,及时发现回答问卷相关的问题,研究者释疑解惑;确定被试理解后开始评定,被试者独立完成量表后,经研究者检查确认后当场收回。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失眠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各因子的比较 失眠组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各因子比较分)
2.2失眠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的相关分析 老年人的睡眠状况与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安全感与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见表2。
表2 失眠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的相关分析(r值)
2.3失眠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的回归分析 以AIS总分为因变量,以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为自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眠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各因子显著预测其睡眠状况(P<0.001),可解释其睡眠状况变异的63%。见表3。
表3 失眠症组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的回归分析
2.4安全感在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以分层回归分析检验安全感在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以下3步分层回归分析:(1)以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为预测变量,AIS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以安全感为预测变量,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以安全感、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为预测变量,AIS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可显著预测睡眠状况(P=0.001),安全感在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34%。见表4。
表4 安全感在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 讨 论
研究认为,个体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其睡眠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失眠患者往往缺乏睡眠自我效能和自信心,并因对失眠及后果的过度担忧而使其失眠维持并不断恶化〔15,16〕,但是,对于功能失调性睡眠信念与态度诱发失眠的心理机制缺乏充分的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失眠老年人缺乏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存在更多的功能失调性睡眠信念与态度,安全感缺乏、功能失调性信念与态度是其睡眠状况的预测因子。已有的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具备压力易感素质〔8,9〕,往往会放大生活中的应激刺激,失眠者一旦发生失眠,睡眠状况就成为新的压力源,患者容易夸大失眠的危害结果、对入睡及睡眠过程的过度担忧、期望自己的睡眠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会夸大促睡眠药物副作用,这会进一步加剧失眠。安全感包括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测和感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17,18〕,有研究者发现个体的人际安全感缺乏会增加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面对内外部应激刺激时会采取回避退缩的消极应对策略,减少求助行为和社会接触〔19〕,这往往直接诱发老年人失眠。
本研究结果说明,功能失调性睡眠信念和态度可通过降低个体的安全感诱发老年人失眠,何玉琼等〔20~22〕的研究发现,安全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与个体生命早期的成长经历、亲子互动模式、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安全感可能以内部工作模型(IWM)影响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感知,低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无助感、生活的失控感,因此,功能失调性睡眠信念和态度使老年人感受到强烈的睡眠不确定性,难以把控自己的睡眠过程,降低其睡眠自我效能,导致老年人安全感降低,最终诱发失眠或者维持、加重失眠。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老年人失眠症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失眠的治疗,除了药物,认知行为干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纠正老年人功能失调性睡眠信念和态度,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让老年人了解失眠的心理机制和恶性循环过程,学会正确的应对失眠,对于入睡、睡眠过程、觉醒等不必设置过多的、僵硬的个人标准,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拓展老年人的人际圈子和生活领域,增加人际的安全感和生活的确定控制感。对失眠的药物治疗结合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综上,老年失眠与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安全感有密切的关系,安全感在老年人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与睡眠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