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至宝
2021-03-31朱闻麟
朱闻麟
好故事自要好题材。都说故事来自生活,作为一名故事人,就得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深入一线融入生活,挖掘故事源泉,创作好故事。当然,还有一个能激发创作热情的,那就是各类故事征文活动。
多年来,中国故事节系列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全国性故事创作的大舞台。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志青年,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拜访古金砖传承人,经过潜心苦学,与师傅一起制作出一块带有历史印痕的精品金砖,更是领悟到贡品金砖的制作之美,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了新的人生路。细细读来,能品出年轻人的担当,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住在干窑镇上的沈新志最近遇上了件揪心事,父亲临终前,叮嘱沈新志一定要看好中堂茶几上的半块京砖,那可是沈家的传家宝。当年无奈之下他偷偷卖掉了半块,他恳求新志想办法把那半块找回来,不然他没脸去见祖宗。
新志万万没想到,半块砖让父亲像个罪人一样,临终还放不下。为了弄清砖的来头,他特地托人请来经营古董生意的林老板。林老板来到沈家中堂茶几边,对着垫在香炉下的半块砖看了又看,用手轻轻去擦砖上的尘土,随后说道:“呦,还真是个老物件,好东西啊!”
“老物件我知道,半块破砖还算是好东西?我看它跟我们脚下的这些方砖,也没什么两样啊?”新志有些不解。
“这可不能相提并论,你看边款,这可是皇家御用,也不知这上面的字是真是假,能否让我取下来看看?”
“行,我请您来就是想要鉴定一下,看有没有办法把它复原,也好圆了父亲的遗愿。”
听新志这么一说,林老板把香炉移到边上,双手捧起那半块砖,“走,我们到院子里去看。”
借着阳光,林老板用放大镜细细看了起来,看完用笃定的语气说道,“乾隆三年……我来算算,差不多有三百年了,实足是块老京砖啊!只可惜缺了半块。”
“是啊,我父亲让我把那半块找回来。”新志说道。
“我看啊,这砖断裂处太平整了,中间还有条凹槽,说不定在制作时有意做了雌雄两爿,要真是那样的话,倒真是件奇宝了。”
“经您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来。小时候,爷爷常给我讲祖上制京砖的故事,还真讲过这事,我还以为是爷爷编的故事呢。”
干窑出京砖,史料中有记载,从明朝开始,干窑就专门为皇宫烧制京砖。干窑京砖是慢工出细活,一块四十来公分见方的砖,要经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烧制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加工制成。干窑京砖细腻光滑、坚实亮丽,叩之铿然有声,千年不毁、万年不碎,是精品中的精品。
以前,沈家所在的江泾村就以烧窑制砖为营生,勉强度日,自打为皇宫烧制京砖后,村上人家的日子才变得滋润起来。
做了一辈子京砖的沈家祖太爷,打小看着大人们烧制京砖,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京砖。然而,作为皇家用品,特别是打上边款的京砖,决不允许私藏和转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朝廷还委派专职知事,全程督造。
长大成人后,祖太爷也成了一名制砖高手,看着自己亲手制成的精品一块块被运走,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京砖的愿望越发强烈。
好几次祖太爷想趁着知事不注意,偷偷地用次品砖去替换刚出窑的砖,然而知事也不是吃素的,从打开窑门的那一刻起,他与手下一班人是寸步不离,反复核对京砖上的印章,清点数量,确保万无一失。
也难怪,一个官窑一年也烧不了几窑,作为一名专职监督的官员,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怎么向朝廷交代。
知道偷梁换柱的办法行不通,祖太爷只得另想办法。有一天,他到邻居木匠家串门,看到木匠在装凳脚,立马茅塞顿开,脑海中生出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整块京砖没办法偷出来,何不化整为零呢。
有了这个点子后,祖太爷反复试验,使出全部本领,精心制作了那块所谓的“残次砖”,也就是沈家现在用来垫香炉的京砖。
看似半块残砖,却是祖太爷倾全力精心制作而成的。在成坯时,巧妙地加入了木匠的工艺,用快刀把整块京砖一切为二,中间断面处做上了凹凸型榫头,只要合在一起,自成一块完整的京砖坯子。
合在一起烧制肯定行不通,祖太爷又切开了一块泥坯,分别与两个半块配了对,还有意在新配上去的两个半块内部做了手脚,用泥浆把细缝糊上,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是合成的,但他心里明白,一旦烧制,那半边必定裂开变成残次品。
成品管得严,残次品管理自然也不松。京砖烧制出窑后,知事在验收好正品后,会对残次品进行处理,要求工匠当着他的面,用榔头把全部的残次品砸碎,然后再运到泥潭去销毁。
知道在这批残次品里有自己巧制的京砖,在砸的过程中,祖太爷特地留了个心眼。他一眼看到那兩块裂了半边的残次砖时,手下立马留了情,看似高高举起的榔头,实则下手留了劲,只把破裂的那半边给砸碎了,随即用榔头把半块砖和着碎砖,一并推到了泥潭里。
好不容易熬到深夜,祖太爷偷偷地溜出了家门,借着天上淡淡的月光,到潭里把两个半块砖给找了出来,用手轻轻一插,两个半块立马合二为一,成为一块完整的京砖。祖太爷心里乐开了花,回到家后,也不敢告诉家人,把它深深地埋在自家院子地里。
因为深知偷砖的后果,在得到梦寐以求的京砖后,祖太爷是守口如瓶,直到过世前才悄悄告诉了儿子,同样从事京砖烧制的儿子自然不敢透露风声。直到后来,再不用烧制京砖后,沈家后人才把院子里的那块京砖挖出来,摆放在客厅茶几上。
要不是三年自然灾害,京砖定会代代相传。当时,作为当家人,新志的父亲看到家里的米缸空了,田边荒地上的野菜也都被挖光,一家人都快饿死了,这才想到那块贡品京砖。
也不知道京砖值不值钱,新志的父亲瞒着家人,偷偷地带了半块京砖去了上海,在老城隍庙找了一家古董店。
拿出京砖后,店主一看是干窑烧制的京砖,知道遇上了好买卖,当即出二十元买了下来。
父亲没告诉家人,用这钱买了米,帮全家渡过了难关,但也落下了心病,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
经林老板这么一提醒,新志终于知道,当年父亲手上的救命钱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卖掉京砖换来的。
既然能卖,那也能买回来,可他又一想,不对啊,现在要找的是半块京砖,还是配对的,这简直是大海捞针啊!
“你不会上网发条信息试试看,说不定能找到另半块呢。”林老板提醒道。
对啊,现在的网络可以说无所不能,新志把找寻半块京砖的启事发到了网上。然而,万能的网络这次却没了音讯,虽说启事下面的跟帖不少,但没有一条与另半块京砖有关联的,大家跟帖只是好奇,想知道这其中更多的故事。
网上的路走不通,到底怎样才能圆父亲遗愿呢?新志又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直到有一天,新志开车回江泾乡下走亲戚,无意间经过一座土窑,看到正冒着烟,心里立马亮堂起来:正是天助我也,何不将另半块烧制复原出来呢。
第二天,新志带上那半块京砖,来到那座老土窑,一看是跟爷爷同辈、和自己沾亲带故的邻居老阿公,心里倍感亲切,问后才知他现在已是京砖传承人了。
说明来意后,老阿公爽快地答应了,但看过那半块京砖后,老人却摇起了头,说这事有点难,自己年纪大了,没那么大的力气,现在制作工艺基本没变,可不少工序都靠机器了。像这样的京砖,还得纯手工打造才行,真要做,怕是要新志帮着一起干才行。
听老阿公这么一说,新志欣然同意,告诉老阿公,自己从小也跟着父亲,看过他们制砖,打心里喜欢这个把泥巴变成京砖的好手艺。此后,新志吃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当起了老阿公的助手,一门心思做起了老京砖的仿制和复原工作。
普通方砖很好做,但京砖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才上手,新志就明白其中的艰辛,不过每次看到老阿公那自信的模样,心里还是有底的,相信靠着自己一身的好力气,在老阿公技术的把关下,這项艰巨的任务一定能够完成好。
说说容易做时难,这几十道工序还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熟练掌握的,从开始着手到真正烧制完成,新志与老阿公足足花了一年时间。
在这一年里,新志除了虚心向老阿公学技术,两人还趁着业余时间去过好多次上海、苏州等地,走访了许多古董商店旧货市场,也见到过好多块老京砖,除了拍下照片外,还拓下了不少京砖上的印章。
新志回到家,又对自己那半块京砖上的印章进行研究。经过反复筛选,最后才确定修复后的另半块京砖上将要配上的两个印章,让它能符合历史印迹。
老阿公告诉他,贡品京砖上的印章都是靠模子打上去的。模子肯定是找不到了,要不就用小刀刻吧。听老阿公这么一说后,新志真的在这块新仿制的京砖上,一刀一刀把印章给刻了出来。
大功告成的那天,新志兴奋不已,连夜打电话发朋友圈,通知亲戚朋友第二天到土窑来,见证自己的传家宝如何完璧归赵。
第二天一大早,新志把特地买好的红地毯铺在土窑里,把那块复制得天衣无缝的京砖放在贡桌上,还搬来一张太师椅,放在贡桌前。
看到亲戚朋友到齐后,他让老阿公坐在上面,自己跪在他的面前,说出心里话。自打儿时看到那半块京砖起,自己就爱上了这门艺术,作为非遗基地,土窑的恢复,正好圆了他的梦。通过这一年的亲身经历,更加喜欢上了京砖制作。为了能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今天让大家开开眼界的同时,更是要见证自己的拜师仪式。
说罢新志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正式拜老阿公为师,开启了烧制京砖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