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创科中心:香港手握“三重机遇”

2021-03-30汪灵犀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特区政府大湾粤港澳

在中央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通力合作、特区政府聚力发展的三重机遇下,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正迈向广阔新蓝图。

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她任期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报告中28次提及“创新”,48次提及“科技”。香港特区政府看准方向,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多管齐下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在中央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通力合作、特区政府聚力发展的三重机遇下,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正绘制广阔新蓝图。

香港的“新名片”

“在特区政府投入超过1000亿港元后,目前香港创科发展生机勃勃,已是处于慢慢开花结果的阶段。”据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介绍,香港创科业发展这几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初创企业数目由2014年的1000多家增至2020年的3000多家,所聘用人数由2000多人增至1.2万多人;风险投资基金在香港的投资额由2014年的12.4亿元增至2018年的163亿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由2014年的0家增至7家,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过去3年多,通过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区政府高层督导、跨部门协作、千亿元投资,香港的创科发展可说是生机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开启了创科的黄金时代。”林郑月娥说。

事实上,香港长期以来都是区域的“创新重镇”,除了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外,金融、商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发达,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完善的市场环境、高度国际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服务业,完全有条件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尤其在当下,香港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等。“国家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反映出国家对香港的期许,亦为香港带来发展机遇。”香港中华厂商会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说。

“香港的繁荣稳定不是必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更要努力争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表示,中央多次在政策、具体举措上支持香港,香港各界应不负国家所望,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投身建设。

“未来5年乃至未来15年,科技创新必将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这为香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舞台。”香港《大公报》发表的社评如是说。舆论预测,若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创科中心会成为继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之后,香港又一张崭新名片。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

“香港与国家在同一条船,当下是香港创科的最大机遇,而创科也是香港的最大希望。”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近日鼓励香港各界,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和带动大湾区创科产业快速发展。

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通力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两年来,一系列促进港澳同内地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无疑为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久前,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还进一步签署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57项具体措施,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进两地创新及科技发展。

“香港现在正处于世界科技创新的比赛之中,并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团队一员。创科产业包括基础科研、应用研发、商品化,市場推广及金融投资多个阶段,犹如一场接力赛,香港在其中可以‘接棒自身所长的阶段,并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合作,把国际科技中心做到最好。”薛永恒形象地打了个比喻,比如香港拿着基础科研的第一棒,接下来需要交棒给深圳或东莞,完成应用科研和制造生产等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后成为一股经济的推动力。在此过程中,各城市必须要无缝交接,这样才有机会在全世界的创科竞赛中脱颖而出。“香港的科技力量在推动国家创科发展中可发挥独特作用,并可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动力。”薛永恒说。

尤其与香港毗邻的深圳,两地能互补互足,强强联手。“香港与深圳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合作方面潜力巨大。香港基础科研能力强,深圳有一批享誉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通过深化合作,两地能在一系列科研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更好地推动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说。

为青年提供发展机遇

人才是创科成功的关键。林郑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动用20亿港元,汇聚更多海内外创科人才。在此之前,特区政府已经启动“重金揽才”模式,过去3年内就各项创科人才培训计划投放超过68亿港元。

“香港当然欢迎诺贝尔奖得主来港,但这项计划真正的目标是争取杰出的中生代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具备潜力和前景,有机会在未来五年十年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薛永恒表示,香港部分大学校长已向特区政府推荐心仪的科学家名单。他有信心,香港学术界的氛围、环境和声誉对这帮科学家具有吸引力。

“香港拥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开放的人才流动体系,可以成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为大湾区延揽、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对于内地来说,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比内地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同时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可以为大湾区培养本地化人才作出贡献。

在吸引本地人才尤其是为青年提供发展机遇方面,薛永恒表示,未来香港创科局会考虑在大湾区为香港青年寻找创科岗位,让他们了解大湾区的发展,给予年轻人加入创科产业的信心。“我自己感觉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愿意投身在创科。传统理念上,香港的父母多期望子女成为医生、律师等专业服务提供者,但我相信未来会出现一个转变,创业者也会成为受欢迎的选项。比如,全球最顶级的富豪和企业过往来自石油等传统行业,现在逐渐是科技公司和这些公司的推动者。”薛永恒说。

“香港要抓住时代机遇,继续保持一直以来的法治精神、不懈奋斗的毅力、不断探索的创意等优势,将积淀多年的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等与区域内各城市分享,创造新时代的湾区奇迹。”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晓峰如是期冀。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猜你喜欢

特区政府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