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从填海造堤,到破堤通海

2021-03-30魏一骏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堤紫菜温州

2021年1月19日,温州市洞头区霓屿街道近海处,密密的紫菜养殖竹竿(魏一骏/摄)

“一大早,热闹喜庆的气氛从温州市区一直延伸到了洞头全岛,绵延68公里。驾车行来,一路上红幅频现,到处是成群的百姓,開心的笑脸。跨海长堤的两头,沿线乡村的老老少少几乎全部出动前来观看通车一刻,被大人抱在怀里的孩子也手举着小彩旗,嘴里叫着‘小轿车、大客车……”这是2006年4月30日,浙江当地媒体在头版新闻报道描述温州半岛工程建成通车典礼的现场情景。因为一条长约14.5公里的灵霓大堤让洞头从海岛变成半岛,温州发展也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

14余载时光飞逝,2020年12月28日,多台挖机隆隆,在这条曾承载当地人连陆通海梦想的大堤上“开了口”,破堤通海工程的目的只有一个:恢复海洋生态。

从当年的填海造堤、连陆通海,到如今破堤通海、为鱼“让路”,这其中折射出基础设施之变、发展理念之变。海岛洞头正立足新发展阶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海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填海建堤:天堑变通途

洞头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全国14个海岛区(县)之一,拥有大小岛屿302个,被誉为“百岛洞头”。“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在清代诗人王步霄的笔下,洞头之美仿佛人间仙境。

然而一直以来,洞头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一座孤岛。船,是洞头人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在58岁的洞头区霓屿街道下社村村民陈时福印象中,从小开始船型经历过数次变化。“最早的帆船必须要依靠风力和涨退潮,才能在洞头和大陆瓯江口之间往返,来回差不多要花上8个小时,而且遇到恶劣天气不得不停航。”

即使后来有了柴油发动机船,出行还是得看“老天脸色”。“那时候,造桥连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洞头最为迫切的头等大事。”霓屿街道退休教师黄忠波说。

温州洞头大桥

海也同样阻碍了温州城市发展空间的东延。在地理条件上,温州土地资源匮乏,无论向南、北、西延伸都遭遇天然阻断的困扰,唯有主动向东扩展,才能为当地发展提供空间要素支撑。

建设一条跨海连岛的大堤,迫在眉睫。

2003年,温州半岛工程就此开启。这是一项连岛兴港、围涂造地的综合性国土整治开发工程,依托瓯江口外的岛屿和滩涂等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由温州浅滩工程、洞头五岛相连工程、灵昆大桥等组成。

其中,最为核心的枢纽性工程之一,就是一条长达14.5公里的跨海大堤——灵霓大堤,这也是当时国内最长的跨海大堤。

因为长度长,建设难度大,灵霓大堤的投资额达到7亿元。这对当时还是一个孤岛的洞头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当时家家户户都出了一份力,有钱的捐钱,没钱的把自家的砖头、水泥捐了出来,一些老人变卖自己的金戒指捐资,甚至有人自告奋勇参与建设。”陈时福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也捐了26元。

凭借着对连岛的渴望,洞头人举所有人之力,共同完成了资金的筹建工作。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在温州“十一五”开局之年,灵霓大堤建成通车。与温州相距约33海里的洞头岛从此和温州本土相连,洞头人连岛梦想终于夙愿得偿。

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昌达说,通车典礼当天,洞头就签来了10.17亿元的引资大单,从此,洞头临港产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生机勃勃。

大堤建成也标志着温州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相关数据显示,半岛工程的围涂造地,将使温州城市发展空间东延60公里,新增包括洞头诸岛在内的200多平方公里面积,足以使温州城市面积扩展两倍。

破堤通海:为鱼“让路”

站在岛上高处望向近海,不少海湾竖立着密密的紫菜养殖竹竿。在洞头霓屿街道,紫菜养殖成为许多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洞头也有着“浙江紫菜之乡”的称号。

陈时福所在的下社村,位于霓屿岛北侧。从18岁开始,他就开始从事紫菜养殖业,并逐渐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当地养殖大户。然而,灵霓大堤建成后,他的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困扰他的“怪事”也开始慢慢显现。

灵霓大堤将霓屿岛分隔成了南北养殖区。以往,两块区域的紫菜收成相差无几,但渐渐地,陈时福发现,到了每年9月的紫菜育苗期,自家的紫菜经常出现烂苗、死苗,甚至绝收的情况。

同样的情况在北侧养殖区不断发生。疑惑的陈时福将紫菜苗分别养在南北两侧海域,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就出在海水上。

紫菜育苗一般在9月汛期,上游暴雨导致瓯江的大量淡水冲入北侧海域,而大堤的阻隔导致南北海水不通,北侧海域盐度突然降低,而紫菜育苗最为重要的,正是这高盐度的海水环境。“那时候用手捧起海水一尝,都能发现盐度明显差别。”陈时福说。

北侧海域紫菜养殖受到巨大影响,包括陈时福在内的一批养殖户无可奈何,不得不改迁外海作业或转移到南侧养殖区育苗。紫菜苗的来回转移,让陈时福每年养殖成本增加了数万元。

灵霓大堤建成后,他的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困扰他的“怪事”也开始慢慢显现。

大堤对海域生态的影响不止于此。

原本,瓯江流域生活着凤鲚、鲈鱼、鳗鲡等洄游性海洋生物,由于灵霓大堤的阻隔及经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它们的洄游受阻,必须绕道才能继续往南游,洄游距离增加了至少30海里。

“这多出的30海里几乎是一趟‘生死之旅。”李昌达说,“因各处海水环境各不相同,许多洄游性海洋生物在路上,因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死亡,而且越游向外海,它们还将面对更多的天敌,存活率进一步降低。”

根据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该片海域的生物品种数量近年来持续减少。

隨着2018年330国道建成连向洞头,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宽敞大道,使双向两车道的灵霓大堤的交通作用日渐下降。洞头决定将“破堤通海”纳入蓝色海湾二期整治项目中,通过拆除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247米,并建设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恢复海域生态。

2020年4月开始,洞头启动大堤埋设的供水管道、供电光缆迁移等前期工程,于当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破堤通海工程。记者近日在施工现场看到,挖掘机等机械正在抓紧作业,南北两侧海水已经穿过一条窄窄的水道汇通。

蓝色海湾:整岛修复中

全长14.5公里的灵霓大堤为何只开一个200多米的“口子”?

温州市洞头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工程科副科长郑金矛告诉记者,与灵霓大堤平行走向的330国道,仅有靠霓屿街道一侧的200多米是以架桥的方式建造,底部是镂空的,其余部分也同样为实心路基。换句话说,即便将灵霓大堤全部拆除,仍有330国道的路基阻隔。

“事实上,只拆除247米,另一个考虑是为了后续的尽快恢复。”李昌达说,灵霓大堤堤头拆除后,并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将重建堤头60米,并新建187米桥梁连接原有道路,恢复其通行功能。

李昌达等受访者坦言,近年来,我国部分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近岸海域污染、滨海湿地缩减、自然岸线减少、海岛岛体受损等问题不断出现。曾经,“重发展、轻环境”的做法让人们得到了教训。2016年,国家开始大力整治修复海洋生态,范围以海湾为重点,拓展至其毗邻海域和其他受损区域。

2016年,温州成为全国首批18个“蓝色海湾”试点城市之一。温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位于洞头区,项目以整岛修复原则,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沙滩整治修复、海洋生态廊道建设3大工程69个子项目建设,通过系列综合整治,全方位修复和改善景观,恢复生态功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松软的沙滩、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老街巷、温馨适意的渔家民宿……汇集多种“网红打卡地”元素的海边渔村,每年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破堤通海只是这片海域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李昌达介绍,总投资达4.51亿元温州蓝色海湾生态建设二期工程还包括“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等系列生态化修复工程,促进当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生态海堤”项目,将对堤坝、护岸实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堤前”湿地带、“堤身”结构带、“堤后”缓冲带,工程总长15.5公里,构建一条滨海绿色生态走廊,带来“一路一风景”的生态新景象。

根据打造“十里湿地”相关规划,当地将在霓屿岛西北面及灵霓大堤种植红树林和柽柳,总面积79.7公顷,形成“十里湿地”生态修复效果,既树起一道生态健康的绿色保护屏障,又能与湿地渔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湿地生态经济,让当地渔民以全新的方式“靠海吃海”。

传统粗放型渔业养殖对海洋水质造成不小影响,洞头区推进“退养还海”,在三盘港清淤疏浚153万立方米,清理传统木质小网箱,适度引导发展改良环保型、抗风浪PVC休闲渔场,推动传统渔业向都市休闲渔业转型发展。

金山银山:蝶变成网红

松软的沙滩、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老街巷、温馨适意的渔家民宿……汇集多种“网红打卡地”元素的海边渔村,每年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2017年东岙沙滩修复之后,村里的房价涨了10倍。”61岁的林振平曾在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村里一路走来的点滴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近年来,东岙村最大的改变,来自沙滩的修复,它让东岙村的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林振平说,沙滩的修复突显了东岙村的地理优势,村子坐北朝南,几乎所有的房屋都离沙滩很近,沙滩、海鲜、民宿里的渔家生活体验,让东岙村持续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

据统计,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8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大部分便是来自旅游业。2017年至今,东岙村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东岙村的蝶变是这个东部海岛转变理念,绿色发展的缩影。当地依托自然优势,提升改造沿海村居,沉睡的凸垄底、人烟稀少的百迭村、偏远的金岙村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村、网红村,产生了惊人的“美丽经济”。

据统计,洞头的经济总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40亿元。

在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洞头分局副局长林加锋看来,护好“绿水青山”是转化“金山银山”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在大力推进入海排污口等整治行动的同时,当地在制度上不断创新,在制定湾滩长制管理指标体系后,洞头全区68个湾滩范围推行,已形成常态化管理奖优罚劣的竞赛模式。

多举措推动下,海岛花园景色更加靓丽。2020年,洞头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2%,同比上升1.3%,PM2.5、PM10、二氧化氮、臭氧等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既能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又可以发挥企业经营管理灵活等优势,加快推动项目实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李昌达说,截至目前,已实施7个PPP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近50亿元。此外,收到各类社会资本意向投资5件,其中已有3件达成合作协议,参与资金合计近1亿元。

“如今的洞头,不仅城市能级、交通体系、人居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更是将‘黄沙变黄金‘景区游变全域游‘撒渔网变产业网,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努力绘就‘海上花园的新图景。”洞头区委书记林霞说。

猜你喜欢

大堤紫菜温州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好玩的温州乐园
紫菜云集
BTV《生活这一刻》提示 如何辨别真假紫菜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揭秘“塑料袋紫菜”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卷一卷,做紫菜包饭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