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记录太仓道路交通发展

2021-03-30王敏红

档案与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仓长三角高铁

王敏红

太仓处江海之滨,居沪苏之间,是历史上的皇家粮仓,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誉。早在元代,此地漕运日盛,海运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从太仓起锚,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航海伟业。拥有“通江达海、六国码头”的太仓,曾享受过交通带来的富足。明代邑人袁华笔下的金太仓“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可谓江海要津、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怎能不繁华?然而清末娄江淤塞,上海开埠,大航海时代曾经辉煌的太仓,错失了蒸汽时代火车的轰鸣和电气时代内燃机车的呼啸,现代交通存在的短板与遗憾始终刺痛着太仓人的心……

翻开存封在档案里的太仓道路交通发展史,早在20世纪前,从太仓浏河至上海闸北只有一条千曲百弯的田埂小路。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我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逐步兴起,发展公路交通成为当务之急。民国九年(1920)12月,旅沪工商界人士项惠卿、朱恺俦等倡议兴建沪太公路,得到了旅沪同乡及上海宝山地方人士的赞助,共同认股集资。翌年5月,成立沪太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原有小道,通过截弯、拓宽、降坡等方式整治改造,路面铺筑三合土煤屑。民国十一年(1922)1月,一条从上海闸北至太仓浏河全长37.25千米的沪太公路终于全线竣工,其中太仓段长3.36千米,并于3月23日顺利通车。这是太仓历史上第一条公路,也是江苏省最早的民营公路。

1949年5月12日,太仓解放,境内原有的四条公路均遭受国民党溃军破坏,公路交通运输瘫痪。解放初期,太仓县军管会领导组织民工同人民解放军一起突击抢修,优先保证干线公路通车。与1950年代,太仓境内原有公路全部修复通车。1960年代,开始扩建公路,并将太仓境内沪宜、昆太公路的桥梁全部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70年代,继续扩建公路,同时完成改建太仓境内沪宜路全线及2.5千米的太浏路为黑色路面。1980年代,完成太仓境内砂石路面公路的拓宽并铺筑成沥青路面,同时实现社社(乡镇)通汽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1990年代,太仓公路建设呈现干线、支线齐发展的态势,实现了境内公路全面黑色化。

2004年8月,沿江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太仓段全长21.84千米,从此结束了太仓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此时,太仓的道路交通、出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梦想中的铁路似乎也渐行渐近。

2020年7月1日,一阵悠扬的汽笛声打破了太仓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江南田园城市的宁静,沪苏通铁路一期通车运营了,承载了几代太仓人的高铁梦终于成为现实。这是太仓境内第一条铁路,太仓由此挥手告别“地无寸铁”的时代,踏上高铁时代的新征程。

沪苏通铁路的开通,成为太仓提升城市能级、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作为记录历史、守护历史、服务现实的太仓档案人,在太仓圆梦高铁的历程中怎能缺席?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一笔一笔记录下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建设、通车的每一小步,因为把它们连起来,就是太仓发展的一大步,更是太仓城市腾飞的真实写照,点点滴滴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回望过去的6年多时间,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曾经的每一步建设、每一个节点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呕心沥血,离不开全市人民的上下一心,更离不开数万名铁路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工作。他们挥洒辛勤的汗水,将一条条铁轨镌刻在太仓的大地上,联通了长三角区域龙头城市——上海,又跨越长江,向广袤的江苏大地延伸,努力绘制出一幅让人翘首企盼的宏伟蓝图。沪苏通铁路太仓段设太仓港站、太仓站、太仓南站三个车站。太仓港站以货运为主,衔接上海洋山港,直接开通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物贸经济。在这里物畅其流,货通天下,使太仓港港口的辐射功能如虎添翼。太仓站与太仓南站以客运为主,是区域交通的枢纽站,成为太仓开放再出发的新门户,既放大了沪太同城效应,也强化了太仓地处长三角“C位”的新地标,是对“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生动诠释。从此万里之行,天涯如咫尺,即使北上京津冀,南下深广珠,乘上风驰电掣的高铁也能朝发夕至。

太仓站从外观看如同一艘巨轮,设计灵感来自郑和宝船,寓意“乘风破浪、扬帆起航”,表现出太仓“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太仓南站设计理念为“一带一路”,通过建筑符号表达太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室内大厅吊顶采用圆形粮仓的顶盖,搭配造型组成一个群体式结构,寓意太仓曾为天下粮仓。此时此刻,“巨轮”起航,“粮仓”造福,有朋乘高铁来,不亦乐乎。太仓的精致和美好终于不怕“养在深闺人未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可以来太仓品双凤羊肉、尝浏河海鲜,也可以酌归庄黄酒、饮娄东米酒,还可以游清幽南园、揽浩荡江水,亦可以徜徉于生态田园、尽享采摘之乐,更可以悦江南丝竹、赏四王翰墨……把太仓唱给你听,把太仓演给你看,把太仓味道带给你,让太仓风景留住你。不知不觉中,人们会迷上这座已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小镇,也会恋上这座和谐自然的现代田园城,更会爱上这座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高铁驶进太仓,牵手百姓,幸福万家,不仅填补了市民交通出行方式的空白,而且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对出行的新期待,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圈”“旅行圈”“朋友圈”,百姓的视野更加宽广开阔,生活的半径也越来越大,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出去走走”,也让更多的游子能够“常回家看看”。一枚小小的高铁票,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乡愁和思念不再漫长。

百姓生活因路而美,城市經济因路而活。交通建设不仅联通了百姓的美好生活,也打开了城市发展的大门。沪苏通铁路的通车,正式补齐了太仓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最后一环,使太仓成为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拥有“公铁水齐头并进、江海河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城市,极大地缩短了与全国各地乃至中亚欧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太仓加快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织就了“金丝带”。沪苏通这条黄金通道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发展要素向太仓汇聚,尤其大幅度提高了与上海之间资源交流的效率与质量。太仓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秉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太仓叠加实施的“天时”,催化与上海、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全方位融合,不断提升发展紧密度、协同度、融合度。借助太仓沿江临沪、通江达海的“地利”,进一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开放新格局。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的“人和”,秉承海纳百川的开放基因,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持续推进“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既定战略目标,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优质项目来太仓落地生根,进一步擦亮德企之乡的名片,努力营造一流的对外开放环境,以全球化的视野为太仓经济发展擘画全新的逐梦空间。

太仓是一座贯通东西南北、集散海量资源的枢纽门户城市,更是沪苏深度联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钢铁巨龙极速腾飞,把太仓一举带入了纵横万里的高铁网络,由此打开了开放发展的大通道,刷新了太仓融入长三角、拥抱世界的速度。太仓从此多了一张名片,多了一个展示窗口。如今的娄东大地上,高铁交汇、高校矗立、人才云集、游客如织,既有吴歌浅唱、丝竹悠扬,又有田园村庄、古镇风光,让人们看得见田、望得见水,体味得到诗意,天蓝地绿水碧的太仓更是充满着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沪苏通铁路串联起繁华都市,穿梭于烟雨江南,驰骋在葱茏田野,青山绿水一路风光。太仓人正以大视野、大格局融入新时代,带着速度与激情,感受生命的繁华与美好,搭上一趟趟开往春天的高铁,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向着幸福出发。

猜你喜欢

太仓长三角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
用一座太仓替你还债(组诗)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