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八宝团龙妆花缎复制谈云锦非遗档案的活化传承

2021-03-30肖妍娜王伟耿奇季红军

档案与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云锦非遗数字化

肖妍娜 王伟 耿奇 季红军

摘 要:百年老厂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曾经辉煌一时,留下许多宝贵档案资料。文章从云锦这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云锦的关系、八宝团龙妆花缎的复制、云锦色彩及数字化研究等,尝试利用科学的手段保护非遗文化,真正实现档案的活化再利用。

关键词:八宝团龙;中兴源;非遗;云锦;数字化

锦是古代丝织物之中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则是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据史料记载,南京云锦产生于六朝时期,可追溯至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南京(当时的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距今大约有1600年的历史。2019年12月30日,“中兴源老云锦——八宝团龙妆花缎”复制项目正式结项,“八宝团龙妆花缎”缓缓下机,非遗传承、档案活化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云锦这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南京是六朝古都,天下文枢,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手工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其中联合国认可的人类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64项,市级非遗70项。

南京至今仍保留着与云锦织造业相关的地名,如颜料坊、红花地等,云锦织造业在南京的地位可见一斑。清朝时期,南京市区拥有三万多台云锦大花楼织机,织工近5万人,云锦织造业占据着全国丝织业的龙头地位,是当时的经济支柱产业。依靠丝织业为生的民众多达20万人,带动了各种辅助行业的发展,比如种桑养蚕、缫丝、染色、竹木器件加工等等,遍布南京的大街小巷。清代设立江宁织造府,生产专供皇家御用云锦制品,其图案配色、织造工艺均为上成,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云锦精品均出于此。

近年来,非遗产业百花齐放,成果丰硕。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剪纸、金陵琴派、金陵刻經等,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竹马(东坝大马灯)、龙舞(骆山大龙)、白局、金箔锻制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秦淮灯会、丁氏痔科医术等,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织造和雕版印刷都属于传统技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和很多非遗一样,它们的商业价值很容易被机器替代,迫切需要寻求保护和寻找传承人。

南京市政府向来重视云锦织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世遗申报、技艺恢复、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扶持,目前南京已获批建设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6年,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发起“手艺创承·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团队跟随国际设计师探访云锦、金箔、绒花等非遗技艺,采集了大量工艺素材。

二、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云锦的关系

在南京城区的西南角,有一条老街——朝天宫西街,原名堂子街,中兴源丝织厂就坐落在这条街69号,该厂始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该厂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接南京云锦的辉煌,又在南京云锦濒临消亡的时候保留下了这支“艺脉”。

据厂史记载,1930年代至1940年代初,南京分号掌握放料加工生产云锦的织机达3000多台。日均产素缎320匹(需800多台织机),妆花锦缎70匹(需200多台织机)。

中兴源丝织厂承袭正宗云锦血脉,生产过大量云锦织品,其中不乏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如:正源兴绸缎庄(中兴源前身)为慈禧庆寿所作的“狮舞绣球妆花缎”,为庆祝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所作的“南京长江大桥”云锦妆花等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兴源对传统云锦大花楼织机作了技术改革,将木机改为电机,大幅提高产量,节约人工时间成本,同时在面料上也作了相应改进,一改传统云锦面料厚实的弊端,使原本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云锦面料走进日常生活,云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因为技术的改进,云锦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到了1980年代,中兴源丝织厂的生产销售达到顶峰。

中兴源丝织厂的“松鹤牌”云锦,1979年、1980年、1983年先后荣获江苏省优质产品证书、纺织工业部名牌产品证书和国家银质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兴源丝织厂已不复存在,遗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被完整存放进南京市档案馆。这些管理文件、工艺资料、意匠稿、设计图稿、老面料,记录着一个百年大厂的兴衰史。“八宝团龙妆花缎”意匠稿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件档案。

三、八宝团龙妆花缎的复制

在帝王时代,云锦是专供皇家御用的面料之一,普通老百姓不能穿戴使用,因而象征着皇权的龙纹图案在云锦当中最为常见。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中兴源“八宝团龙妆花缎” 意匠稿就是一幅经典的云锦作品。这种缎仅存一件意匠稿,没有实物。意匠稿线条色彩清晰,保存完好。全稿共有大红、粉红、黄、深蓝、浅蓝、浅绿、浅紫7个颜色。图案主体为两只侧身团龙,分别居于整体图案的左下角及右上角,两龙头相对。佛教八宝图案环绕在两只团龙周围,形成满地花的布局。

整体图案由上到下纵向配色有变化,从整体色块的分布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排图案的盘长、宝瓶及右上角团龙的上半部分,以粉色为主色;第二排的莲花、法轮、双鱼及右上角团龙的下半部分,以浅蓝色为主色;第三排左下角团龙上部分、宝盖、法轮、海螺及宝伞上半部,以粉色为主色;第四排左下角团龙下半部分、莲花、宝伞下半部,以浅绿色为主色。从这一规律分析,结合原图纸上显示的经纬密度可判断,该意匠应为电机图纸。图案总体颜色由上而下分四大块是因为电机生产云锦受梭道数量限制,同一横排的颜色相同便于换色,减少场次(颜色),因此这样织出来的织物,总场次要远少于手工织物。类似的工艺可参考苏州宋锦和云锦彩库锦。相比于手工云锦,电机织造出来的云锦,色彩就显得很单调,换色生硬,特别是这种独幅的作品,没法表现出图案原有的装饰性效果。

笔者在复原这件作品的时候,考虑到图案是典型的云锦独幅妆花料,整体图案较大,细节线条较多且层次丰富,用手工织造的方法才能表现出应有的风格。手工织造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色彩变得很丰富,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想法自由配色,真正做到逐花异色。通常一件好的云锦作品,整体图案的配色多达三四十种乃至更多,这一点机器远不能及,这就是常说的机器尚不能取代手工的原因。现在市面上常有一些小幅的云锦作品是机器织造,但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机器生产出来的图案和配色都显得死板。手工织造出来的图案更加灵动,一梭一纬之间最能反映织造师傅的功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织出来的云锦密度均匀,少有脏花(配色或图案错误),尺寸也比较准确,特别是在织圆形图案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位师傅的手上功夫。有的师傅做久了云锦这一行,眼光甚至比新入行的设计师还要更好些,他们懂得云锦配色的精髓所在,会在细节处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便是手工艺的绝妙之处。如果说云锦尚不能被机器取代是因为一些技术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的话,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的这份心思和热爱,才是冰冷的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

这幅意匠稿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格子和现在常用的意匠格有所不同。现在常用的意匠格是横向8小格×纵向8小格,即64小格为一大格,每小格宽1毫米。云锦的意匠稿和挑花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设计人员将设计的图案画在带有小格子的意匠纸上,格子数越多越精密,相当于像素点越多图像越清晰。意匠纸是为挑花服务的,所谓“挑花”是将图案设计语言转化成机器语言的一种媒介,让机器织造出既定的花纹来。挑花就是根据每个小格的不同颜色,将图案精细地反映到每根纬线上。八宝团龙妆花料的意匠纸上并没有宽1毫米的小格子,只有宽约1厘米的大格,那么每个色块的跨度是多长,需要在挑花的时候进行估算,这便增加了挑花工作的难度,这对挑花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还是很高的。

通过对图案、尺寸、色彩和工艺的综合考量,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复制团队决定用传统木织机来复原这件经典的云锦妆花作品。从图案整理开始到最后织造完成,历时三个月,这件在档案馆尘封已久的图稿又“复活”了。

四、云锦色彩及数字化研究

关于云锦的配色技巧,很多专业书都有研究讨论,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配色特点纵观云锦发展的,也有同其它锦类横向类比来总结云锦特点的,这里不作赘述。笔者这里想谈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定义传统云锦色的新思路。

翻开云锦色卡,颜色多达几百种,且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命名:水红、银红、月白、柳绿……但这种专业色卡,区别于现代设计常用的工业色卡,也不完全等同于现在常说的“中国色”,而是云锦行业独有的一套色彩体系。关于云锦色彩,在《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书中,在当时统治阶级服装色彩礼仪的规定上有一些记录。诚然,这些并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准确依据。从事纺织考古的人员,可以根据文物分析大致推算出各种名称所对应的色彩,但因为年代久远,所见实物的色彩大都经过氧化,褪色程度不一,也不能科学还原,并且有些不常用颜色已无从考据。云锦从业人员对色彩的学习,都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根据经验判断,对色彩的准确界定工作一直没能好好去做。近代云锦实际生产当中用到的色卡,是蚕丝线经过染色,绕在卡纸上做成的实物色卡。相对于印刷色卡来说,实物色卡的色彩更直观,但是缺点在于使用时间长了,会因为光照、磨损等因素使丝线褪色,用久的色卡颜色便不再准确。

2019年,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与南京大学合作,以云锦常用色为例,尝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数字化定义云锦色彩。云锦行业目前使用最多的色卡是“云锦绒丝线颜色样卡2010年版”,“南京云锦常用色谱”作为补充。实验团队邀请多位云锦权威专家,选出27种常用色作为首批研究对象,对样卡中的色彩和对应名称的准确度进行评估矫正,最后得出一套经过筛选的27色色卡。团队将这批色卡拿到专业测色仪器下进行检测,得出每种颜色所对应的LAB数值,从而建立云锦色彩数据库。有了这些数值,在今后的生产中,如果需要用到某个颜色,只需提供它所对应的LAB值,即可得到准确的颜色,精确度大大提高。

五、结语

云锦的基本特点是色彩艳丽、线条粗犷、装饰效果强,图案通常以大块面为主,通过金线勾边、不同的晕色手法对图案细节部分进行处理。这项古老的技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顺应不同时代的要求,一直在不断改进。从最初的四枚缎,逐渐增加到五枚缎、七枚缎、八枚缎,使得面料的光泽度有了更多的变化。织机大纤数从1400、1600、1800发展到2200、2400乃至更多,这就意味着图案的精细度越来越高,表现更加细腻。图案的内容、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元明清流行的龙凤纹、云纹、缠枝、牡丹等中国传统图案,到清中期逐渐融入大洋花、火腿纹等西方元素,再到近现代开始出现有时代特色的设计,例如长江大桥、蒙娜丽莎像、长城、天坛、南京与圣路易斯缔结友好城市主题等等,云锦的装饰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都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南京云锦便是其中之一。从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恢复云锦技艺到2009年云锦织造技艺成功申遗,这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退出历史舞台的百年大厂“中兴源”,随着2019年“八宝团龙妆花缎”的复制成功,又重新被提起。这是老一辈云锦人的共同记忆,他们激动的心情正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慰藉。

*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丝织业及云锦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YB4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南京云锦与中兴源丝织厂》,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内部资料,1985年,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藏。

[2]《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简况》,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内部资料,1985年,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藏。

[3]《厂志资料汇编》,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内部资料,1984—1985年,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藏。

[4]徐仲杰:《南京云锦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5]南京大學、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编:《南京云锦色彩数字化研究与标准编制报告》,2019年。

猜你喜欢

云锦非遗数字化
南京云锦的故事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金文云锦从大师工艺到大师企业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