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田头技师致富一方百姓

2021-03-30季雪松

农民科技培训 2021年3期
关键词:示范户农技田间

季雪松

2012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了农民田间学校创办培训工作,采取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培训方法, 发挥“发现问题准确、解决问题及时、科技服务紧密、技术推广到位”的优势,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结合小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从各类蔬菜播种至收获,采取课堂讲解与田间实践、互动交流、学员实践应用的培训方式,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近年来,先后直接培训农民学员14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6800多人,成为小纪镇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推手。

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情况

扬州小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园区规划面积1.095万亩,现有面积8200亩,主要以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是省、市“菜篮子”生产基地。2012年园区被认定为江都区级农民田间学校,2017年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确定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实训基地,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遴选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园区现有机认证品种42个、绿色品种6个,入园企业、合作社等共12家,其中省级科技型合作社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

二、精准发力  一线办学卓有成效

一是围绕农民需求,在生产一线加强师资培养。小纪镇农民田间学校正式启动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市、区农广校的大力关心与指导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农技推广工作者等乡土实用人才进行普查、统计、编队、整合、“充电”、提升,打造一支懂技术、勤实践、乐奉献的“田头技师”,带动更多的农民自觉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熏陶,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同时,积极开展“送科技下村”“科技入户”活动,向农民传经送宝、释疑解惑,培植土生土长的“田秀才”“苗大夫”“棚护士”等“土专家”队伍,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劲的人才引擎和智力支持。目前该校有培养授课、创业及实训指导教师20人,典型示范户90户,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培训、指导、示范等工作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围绕产业布局,在生产一线推进学校建设。园区先后建成科技集成创新区80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区100亩,办公区、培训中心、农产品检测室、线上线下交易中心、物联网信息化服务区1800平方米,加工展示区6000立方米,科普观光区1万平方米。其中,培训服务区共设培训教室3处,分别能容纳100人、60人和40人。配有笔记本电脑4台、投影设备1套、多功能显示屏1套、物联网液晶显示系统(高1.5米,宽3米)1套、室内教学音响3套、全域音响系统1套。以此为依托,大力推广如设施蔬菜栽培、绿色防控、水旱轮作栽培等技术,以及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累计开办培训班45期,培养农民学员2475人次,辅导农民学员1200人次以上。影响带动农户超过1760个,辐射面积约6160亩。此外,自2012年以来,学校还依托园区引进周边宗村村、西贾村、赵家村、贾兴村等村蔬菜种植大户56户入园创业,其中新增蔬菜创业人才23名,解决周边农民就业1056人,带动周边蔬菜种植户69户,蔬菜生产亩均纯收益达到6000元,为引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三是围绕能力提升,在生产一线推动学以致用。农民田间学校坚持课程设置、专业内容、教学场景、现场指导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时而宜,把农民的学习、生产和发展与产业紧密连接起来,做到一切以农民为中心,特别是针对贫困学员,面对面、手把手,经验传授、案例教学、“志智双扶”,针对性、实效性强。通过上述方式方法,使学员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员生态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信誉意识、环境意识和协作发展意识。主要体现在学员受训后学会了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了投入和环境污染;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如在生产区域安装杀虫灯、使用性诱剂,推行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种植的蔬菜品质明显提高,纯收人显著增加,农户年均纯收入增加超过1500元。此外,学校还以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专题活动满足农户多种需求,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交流讨论、专家讲座、视频教学、知识竞猜、示范试验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民学习动能,引导其积极投身产业,自觉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确保致富有基础、脱贫有支撑。

三、多措并举  打造精英人才队伍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打造特色办学品牌。依托完备的硬件设备,学校根据农民需要,不定期开课。上课地点既有田间学校基地,也有田间地头。只要农民在耕作中发现问题,随时开设田间课堂,探讨解决之道,并创新形成了“一班一案、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办学机制,既使办学制度化、规范化,又使教学手段灵活化。

“这种方式真是太好了,内容太实用了。以前也有类似的培训课程,但都是填鸭式的,他们讲,我们被动听,大家都没兴趣。现在好了,就像到饭店点菜一样,我们需要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很有针对性,实用性”,对“点菜式”培训深有心得的村民李大山逢人便夸。

“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蔬菜种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知识,一学就懂,一教就会,解决问题立竿见影。现在只要是田间学校的课程,农民都认可,积极报名参加,有的还跨县市甚至跨省来报班、考察”,小纪镇副镇长徐和亮介绍道。2019年,小纪镇农民田间学校就接待来自辽宁、新疆、山东、江苏省内等全国各地团队现场观摩、学习活动累计125场、8849人次;配合区农广校、里下河农科所承办各类培训24场,1409人次;发放培训教材2857份,技术资料11586份。这些都是对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最大的认可。

二是把准时代脉搏,打造最佳传播效果。农民田间学校20名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拓宽农技推广服务渠道。他们创建田间学校培训班微信群、QQ群等,推进“互联网+”农技推广方式,使农技推广更加直观、快捷,真正实现“零距离”的农技推广服务。群里可以发布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建立由推广机构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的“种植业服务群”“新技术服务群”等微信群。群里可以随时发布农业政策、农情信息、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等,并且可以直接互动交流,开展指导服务,专家把脉问诊等。

“这种手机上‘一喊就到、一问就答、及时解决的农技服务方式真好,省时省力,高效快捷,我们欢喜得不得了”,曾经多次得到小纪镇农民田间学校老师线上指导和帮助的农场主景东坡深有感触。

“在课堂上农技人员是农民的辅导员,在推广上农技人员华丽转身成‘小网通,他们把农技推廣由面上普及向田间地头延伸、向种植大户延伸,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延伸。不仅延伸出了农技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更延伸出小纪镇现代农业园区的的新气象。‘江苏省示范田间学校名至实归”,江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相平如是说。

三是健全管理机制,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该校建立了实习实训、跟踪指导服务、培训效果评价、项目资金使用、财物保管维修等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与工作团队,动态性地对农业技术推广指导老师、农业技术典型示范户等“农技播火者”进行绩效评价。近年来,累计对多名绩效不明显和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导老师、农业技术典型示范户实行淘汰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对农业科技带头人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在技术选择上由单一生产技术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在示范内容上由单项生产向种、养、销等综合方向转变,在示范产业上由常规种养向种养业与特种高效产业结合方向转变,“三个转变”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的覆盖率与含金量。

“小纪镇农民田间学校办学经验给我们带来两点重要的启示:考核和激励措施是调动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江都区农广校校长陈志斌说。“对那些实绩突出、甘于奉献基层的优秀农技人员和示范户既给精神奖励,又给物质奖励,还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使他们干有目标,做有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的农民田间学校才能越办越好。”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近年来,小纪镇农民田间学校先后创办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园区、江苏省园艺示范基地、江苏(江都)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被纳入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同时成为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示范试验基地,这离不开学校教师队伍和示范户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积极引导、发展绿色新产业,用实际行动破解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用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路”,帮助当地农民寻找到了致富“金钥匙”。

(作者单位:1.扬州小纪现代农业产业园;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民教育培训指导站)

猜你喜欢

示范户农技田间
春日田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田间地头“惠”果农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 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