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鹧鸪斑影鹧鸪飞

2021-03-30秦自民

百科知识 2021年6期
关键词:鹧鸪

秦自民

唐末诗人郑谷有很多写景咏物的诗篇,风格清新,轻灵飘逸。燕、鹤、莲、菊、海棠等生物在其笔下栩栩如生,《鹧鸪》更是其不朽名篇,风靡一时,传唱至今,他也因此获得“郑鹧鸪”的外号。郑谷紧紧把握住人与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鹧鸪声啼游子愁,构思精妙,余味无穷。

金缕鹧鸪斑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郑谷抓住鹧鸪的羽色和形貌进行描绘,并用一个“暖”字,画龙点睛式地勾勒出鹧鸪的习性。鹧鸪性喜温暖干燥,温度20℃~24℃、相对湿度60%的环境最有利于其生长。

“诗仙”李白云:“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他用寓言的手法,表达出对历史盛衰、兴亡无常的忧伤。在这里,鹧鸪是南方野禽的代表,南方丘陵地带的山水、气候更适合畏寒怕冷的鹧鸪,鹧鸪因而别称“怀南”。鹧鸪和山鸡同属鸡形目雉科,亲缘关系较近,外形相似,而且是吴越地区常见的留鸟,因此也称“越雉”。《本草图经》云:“鹧鸪,出江南,今江西、闽、广、蜀皆有之。形似母鸡,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赤毛,彼人亦呼为越雉,又谓之随阳之鸟。”也许因为是“亲戚”,所以李白说山鸡和翟雉都“劝告”鹧鸪不要去北方。

我国江南各省常见的鹧鸪即中华鹧鸪,体长约30厘米,体形比鸡小而比鹌鹑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鹧鸪的真正近亲是山鹧鸪,如海南山鹧鸪、四川山鹧鸪、白颊山鹧鸪、红胸山鹧鸪等。不过,大多数山鹧鸪的分布没有中华鹧鸪广泛,如海南山鹧鸪、四川山鹧鸪分别为海南省、四川省的特有物种,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郑谷将鹧鸪同山鸡对比,启迪人们联想到鹧鸪的高雅风致。虽然没有绿孔雀、红腹锦鸡那样华丽的羽毛,但“锦翼”两字也点染出鹧鸪的斑斓美丽。与其他雉科鸟类不同,雌雄鹧鸪的羽色外貌近似,只是雄鹧鸪比雌鹧鸪体形稍大,头部更宽阔一些。鹧鸪羽毛以黑白相杂为主基调,背部缀以栗色波纹,胸腹部有许多像珍珠一样醒目的圆形白斑,具有独特的风韵。

我们的祖先模仿鹧鸪的斑纹制造了仿生瓷—鹧鸪斑盏。鹧鸪斑是点彩釉窑变而成,釉面呈现出类似鹧鸪胸部散缀的卵圆白点斑纹。由于烧造困难,产量稀少,造型质朴,气韵典雅,精美绝伦,鹧鸪斑盏曾盛极一时,极具收藏价值。

鹧鸪斑盏最早产于北宋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建窑。宋初大臣陶谷的《清异录》云:“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建窑于元代湮灭,工艺失传,鹧鸪斑盏的烧制方法也成了千古之谜。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仿制,终不成功,因此尤显珍贵。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一首文笔清新的咏物词《满庭芳·茶》,其中写到了鹧鸪斑:“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描述的是茶道美女泡茶献茶的情景:用纤纤玉手,研茶沏水,将泛起乳白色泡沫的香茗盛入绣金边的鹧鸪斑茶盏。以“鹧鸪斑”纹色代替茶盏,足见茶盏的珍贵,完全配得上词中夸赞的好茶!此外,南宋杨万里也有“自煎虾蟹眼,同沦鹧鸪斑”的诗句,诗人用活火猛烧使泡茶的水很快泛起似虾眼、蟹眼般的气泡,泡出好茶与客人一起用珍奇的鹧鸪斑盏饮用。可见,宋代文人非常珍爱鹧鸪斑茶盏。

锦翅鹧鸪飞

鹧鸪属于陆禽,喜欢在陆地上栖息,擅长地面活动,笃爱频频走动—但不宜称为走禽。更适合走禽称号的是鸵鸟类,如非洲鸵鸟、鸸鹋和几维鸟等。鸵鸟类双翼短小退化,没有飞羽,没有龙骨突,完全没有飞翔能力,但是其后肢粗壮有力,卓越的奔跑能力可以与走兽(哺乳动物)媲美。所以,不能飞只能走的鸵鸟类才是真正的走禽(把它们跟其他鸟类一样称为飞禽反而不妥)。

跟其他陆禽一样,鹧鸪体格健壮、翅尖圆形、喙部较短、腿爪强健。短钝而坚硬的鸟喙适合在地面或低矮的树上寻找食物。鹧鸪食性杂,蚱蜢、蟋蟀、蚂蚁等昆虫都是其嗜食的美味,谷物、豆类和嫩草也在其长长的菜单中。唐末文学家徐夤曾描写鹧鸪:“荔枝初熟无人际,啄破红苞坠野田。”鹧鸪腿脚强壮有力,指爪钩状,适应在陆地上奔走及刨土覓食。虽然较少飞行,但鹧鸪从两周龄开始就有飞翔能力。鹧鸪飞行快速有力,只是续航能力欠佳。超卓的奔跑本领和迅疾的飞行技能,有利于鹧鸪在遇到天敌(如鹰、隼、野猫、黄鼠狼等)时快速逃生。

鹧鸪爱登高栖息,受惊后不像大多数的雉科鸟类一样往灌木丛或草丛中钻,而是往高处飞,并且常作直线飞行。唐朝诗人李益的《鹧鸪词》有“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虽然是用兴的手法借女子之口写思夫之情,并巧用典故烘托愁闷的氛围,但也真实地反映了鹧鸪的特点。

湖南民乐《鹧鸪飞》的意象源自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年如花似玉的美女在越国的宫殿中到处都是,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由陆春龄先生改编成的笛子名曲《鹧鸪飞》,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圆润悠扬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鹧鸪展翅飞翔、时远时近、忽高忽低的种种风姿,改变了李白诗意中鹧鸪的悲苦形象,听众仿佛欣赏到了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

除了飞行和奔跑的逃生手段,鹧鸪斑对于鹧鸪的生存也至关重要。鹧鸪斑是一种与其周围环境相似的保护色,有利于隐藏避敌。野生鹧鸪很少像其他鸡形目动物一样集群生活,它们喜欢在山林中一定的区域内单独活动,独自觅食,独自起居,只在繁育季节集群。鹧鸪具有趋光性,常常从黑暗中向光亮处飞窜。它们习惯于在清晨和日暮时从山丘上到山谷间觅食饮水。它们听觉敏锐,视觉发达,警惕性极高,总是借助带有鹧鸪斑的羽色隐藏在竹林、草丛或灌木丛里,稍有风吹草动即迅速藏匿,而且夜晚还常常更换栖息地点,因此,极难被人发现。鹧鸪巢一般在草堆上、树丛中或树洞里。鹧鸪隐藏鸟巢的技巧超群拔类,保守鸟巢秘密时也足智多谋。它们外出觅食时匆匆忙忙,回巢时,为避免被天敌发现则兜兜转转。

恐惧对野生动物来说总不嫌多,鹧鸪用谨慎弥补了智慧的不足。鹧鸪能够控制自己的睡眠状态,在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让半个大脑进入慢波睡眠,另一半大脑则保持清醒。这样,作为一个弱者,即使在睡眠中也能时刻防范捕食者的侵袭。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教授路易斯·勒菲弗毕生致力于鸟类智力和相关测量方法的研究,其2005年公布的成果表明:具有创新性行为的鸟类,其脑容量相对较大。例如,体重都为320克的短嘴鸦和鹧鸪,短嘴鸦创新性行为多,大脑也大—有7克重,鹧鸪创新性行为少,大脑也小—仅1.9克。鹧鸪的脑容量甚至还比不上体重仅85克,但创新性行为更多的大斑啄木鸟,后者的大脑重2.7克。不过,勒菲弗也承认,用鸟类大脑的大小来评估其智力的方法并不那么准确。

鹧鸪没有黄鹂那么娇艳、丹顶鹤那么优雅,也没有鸵鸟那么擅跑、军舰鸟那么善飞,更没有啄木鸟那么勤劳、新喀鸦那么聪明,但这并不妨碍国人对它的喜爱。温庭筠描写思妇的《更漏子》云:“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塞上的大雁,城里的乌鸦都被更漏声惊飞,甚至画屏上金线绣成的鹧鸪也闻声而动,不安地抖动翅膀。他还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词句,描写女子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衣上贴绣着一对琴瑟和鸣的金鹧鸪。温庭筠赋予鹧鸪很浓的感情色彩,将鹧鸪塑造得十分惊艳。然而,真正让鹧鸪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的,则是其独特的鸣叫声(欲知详情如何,请看下一篇《鹧鸪声声唤双栖》)。

猜你喜欢

鹧鸪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鹧鸪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从《山鹧鸪》到《鹧鸪飞》
鹧鸪
鹧鸪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