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
2021-03-30
0 引言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通常被视为城市的名片,并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初期,我国过度追求GDP,在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历史文化脉络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过分强调建设速度和规模的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千城一面现象比比皆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结晶,见证了城市的延续与发展,却面临城市记忆消失,建筑失调等问题。因此,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达到重塑街区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在国内外受到多方关注[1],探索适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策略,已成为急需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背景
辽宁省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现为鞍山市高级居住区,始建于1919年,是鞍山市日伪时期重要的遗留建筑居住区,是日本遗留建筑的典型代表。街区呈扇形放射状布局,占地面积约20 万m2。台町位于鞍山市铁东区,为鞍山市城市中心,东临园林大道,南临二一九路,西临中华南路,北临千山中路。街区范围北起千山中路、南至文化街、东至园林大道、西至中华南路,交通优势明显[2](图1)。
图1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分析图
虽然《鞍山市台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等文件提出了控制街区空间肌理、分区控制景观风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台町文化产业等要点[3],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开发过程中,原有街区肌理遭到破坏,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在色彩、高度、样式上严重不符,居民熟悉的交流场所逐渐消失,城市记忆淡漠。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鞍山百年来的光荣与耻辱,如今却被人们逐渐遗忘。因此,如何唤醒城市记忆的活力,是街区复兴的关键,也是重建鞍山市魅力的重要环节。
2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2.1 优势
(1)街区内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且建筑种类相对齐全,居住建筑、酒店建筑、公共建筑都各具特色;街区环境优美,基本保持原有的风貌与特色。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4]。
(2)台町地区建筑密度低、绿化较好,且紧邻“二一九”公园,环境幽静。道路路网结构保存较好,街区内的公共设施如道路警示牌、管道设施、消防设施等保存较好。
(3)台町整个街区位于城市中心的主轴线上,其位置独特、可达性强,交通极为便利。
2.2 劣势
传统街区由于其历史较久,在多年的发展演变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和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劣势,完成更新改造,是本次设计的难点。
(1)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有近百年的历史,普遍存在建筑设施老化现象;一些住宅被随意改成商业用途,建筑外部立面及色彩被随意改造,新建建筑和不当的改建破坏了整个街区的协调性。
(2)街区内商业发展滞后,多为品质低端的零售业,没有体现土地价值,人群消费欲望低下。
(3)公共广场空间和景观绿化不足且空间节点分布散乱,建筑护栏造型各异,空间秩序性较差。
2.3 机遇
在政策方面,鞍山市政府于2014 年出台制订了《鞍山市台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6],为本次更新改造指明了方向;在区位方面,可利用台町的天然地理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打造具有鞍山特色的城市名片;在空间方面,由于基地内存在大量缺乏组织的空间,可塑性较高,可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2.4 挑战
首先,基地内的商业必须具有创新性,同时,又需要避免过渡性开发破坏原有文化街区风貌。其次,基地内交通压力较大,街区更新改造后势必造成人流量、车流量的增加,因此,应做好道路系统的统一规划,避免交通压力过大造成的拥堵。最后,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应注意原真性的保护,如何处理好更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3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问题
3.1 人口老龄化严重
鞍山市区的老年人以铁东区最多,尤以台町历史文化街区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人口的老龄化为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带来了许多问题[7]。
(1)医疗资源需求增大。然而,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内并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无法满足街区内中老年人日常的医疗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就医方面的要求。
(2)老年人活动区域较小,公共设施需要相对完善。因此,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须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老年人需要安静的环境,因此,街区的功能更新与街区的安宁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这给街区的更新改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3.2 街巷式空间布局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系统以东山宾馆为核心,呈放射状扇形结构布局(图2),由东北地势较高地区向西南地势较低地区扩散。台町内部道路以3 条弧形道路为主,将该部分划分为3 个区域,即上台町、中台町和下台町。纵向辅以5 条次干道路,共同实现该地区的交通需要。此外,还有多条支路穿插其中,均以沥青铺路。
通过调研发现,街区内道路存在以下问题:①人车混行情况严重,且车道较窄,道路一侧常有违规停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②场地内多为单行道且方向不统一,给居民停车、开车带来极大不便;③场地内还存在各种乱停车现象,更增大了交通压力(图3)。这些都是此次更新改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街巷式空间的布局上,由于街道过长且未设置广场和景观节点,造成街区空间缺乏变化,易使步行者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此次改造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增加休憩设施及良好的景观环境,以缓解疲劳。
3.3 建筑风貌一致性受到破坏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曾经是环境优雅的低密度住宅区,解放后,这一风貌遭到破坏。上世纪50 年代,街区内修建了数栋现代风格的3~6层住宅楼,这与台町地区的建筑风格差异很大。这些住宅楼较为分散,且建筑高度上没有延续台町建设初期的建筑限高要求。近年来,街区北部区域甚至被建成高层住宅,破坏了街区内原本怡人的天际线,破坏了整个街区建筑风貌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建筑质量较差、保养不当,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老化,改造与拆除难度极大[3](表1)。
3.4 公共设施落后
在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中,存在街巷内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夜间照明、公共休息设施欠缺,建筑围墙占据人行道路,绿化景观和街巷标识老旧、杂乱,以及公共设施配备落后等问题。
3.4.1 卫生环境
首先,街区内的垃圾桶放置不合理,分布不均匀且样式不统一,许多街区距离垃圾桶过远,并不能合理使用;其次,垃圾桶侵占道路,不仅影响交通,而且造成严重的气味和视觉干扰,导致整个街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图2 道路分析图
图3 车位分析图
表1 各时期建筑分析
3.4.2 夜间照明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照明存在以下问题:①路灯较为老旧,且样式混乱不统一,与历史街区不符;②照明亮度不足,夜间通行受影响;③数量不足,社区内部只在一些街巷路口有路灯。
3.4.3 公共休闲设施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人行沿街道路长度较长,游客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公共休息设施的设置。经调研,90%以上的游客认为街区内缺乏公共休闲设施。
3.4.4 建筑围墙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种形态各异的硬质边界把地块割裂成不同的整体,割裂了历史街区的历史延续感,严重破坏了街区内的历史街区风貌;且多种不同的围墙如铁栅栏、水泥实墙、塑料板边界和杂乱草木边界等,不仅影响了街道立面的视觉效果,更占据了街道的人行横道,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3.4.5 街巷标识老旧
在社区街巷里的围栏和建筑墙面上,布满了广告标识或警示标识,破坏了街道营造的氛围,建议将这些标识删除或者换成其他形式来呈现。
3.4.6 市政管线布置杂乱
台町街巷内管线布置随意,街道随处可见杂乱无序的电线,严重影响街道的美观和交通的完整性。因此,在更新改造时,应优化管线的布置方式,统一各专业管材颜色,加强与各类管线专业公司的协调。
4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要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注入新的活力,规划思路要清晰,理念要明确,手法要科学[8]。针对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笔者提出合理定位街区功能、塑造复合空间序列、有效组织街区流线、统一历史街区风貌、改善环境景观体系等改造策略,以达到聚集街区人气,激发街区活力的目的。
4.1 合理定位街区功能
4.1.1 设计定位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建筑集中,且能够较完整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区域。在改造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对破坏历史风貌的新建建筑应当适当改造,恢复历史风貌,并积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文旅保护的街区,台町地区的规划应该是介于居住区和旅游区之间:其路网密度和交通站点密度是人流导向和人流稀释能力的重要体现;开放空间比例代表着该地区的开放力;建筑密度和城市功能密度也应体现该地区的舒适度和居住体验。
4.1.2 丰富功能
一个街区的活力体现在业态的丰富度,意味着街区的功能需要在保证主题的基础上,适当衍生出一些相关性较高的服务功能,丰富人们的交流方式[1]。作为改建居民区,吸引人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核心竞争力,周边配套设施的便捷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周边小区相比,台町地区老龄化较为严重,因此,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养老建筑是该地区的重要规划建筑。基于此,笔者提出“居旅交织方程式”的概念(图4),通过引入外来游客,增加街区活力。
4.2 塑造复合空间序列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并非只停留在静止状态,而是在动态的行进过程中进入各空间,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感受。因此,空间序列在街区空间塑造中尤为重要[1]。笔者根据整体规划生成的游客行人路线及功能分区,提出“一轴两廊四区”的规划结构(图5),以期通过这个序列空间的表达,向行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
图4 概念引入
4.2.1 轴线空间——引导人流
主轴线为街区漫步游览轴,其作为“一轴两廊四区”的核心,起着重要作用。主轴从概念上是为旅客服务的,从景观、建筑和道路等方面利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氛围营造。在空间改造中,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阶段来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图6)。主轴线为人行流线,先后经过入口牌坊、开放商业区、游客服务中心、美术馆、保护住宅、综合楼和东山宾馆,在这些节点上设置零星景观节点,供游客驻足休息娱乐。在街区空间序列中,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空间,中间是自然的引导,并辅以适当的高潮空间,以满足行人对不断变化的期待[9]。
4.2.2 廊道空间——驻足观景
在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为居民生活考虑,设置2 条廊道:一条是生活景观廊道,另一条是沿历史文化旅游街设置的文化游览廊道。对原先封闭街区内部的沿街道路肌理进行重新划分,形成丰富的街道空间,以增加沿街商铺曝光率,提升居民的居住感受,提高游客的游览频率,从而起到提升街区活力的效果[1]。街区道路的十字交叉口应适当放大,给人以开敞的感受;并对景观进行改造处理(图7、8),有利于引导行人进入街区内部。街道空间通过部分底层空间架空产生变化,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感。
图5 总平面规划图
图6 主轴线剖面图
4.2.3 区域空间——化零为整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1919年,规划初期的很多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居民的随意搭建早已不复存在。笔者在参考台町规划初期功能分布的基础上,新加入游客人流进行重新规划。将街区分为商业经济发展区、特色文化博览区、街区提升发展区和联合办公创新区等4 个功能区,在各个区域选取代表性地块分别新建历史博物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坡地综合楼、办公楼和旅游服务中心等5 栋建筑,作为街区注入活力的最好媒介(图9)。
(1)商业经济发展区主要是结合原有几家别墅成功改建为餐饮建筑,补全沿街立面,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商业街区。这里可满足消费者餐饮、购物、休憩、交流等活动需求。
(2)特色文化博览区主要以历史、艺术、文化、民俗等内容为切入点,为鞍山提供一个特色的旅游景观。游客可以通过这片区域了解鞍山历史,体现地方特色,分享艺术创作。
(3)街区提升发展区旨在丰富原住民的公共设施与生活环境,为台町和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同时,引进年轻住户,增添社区整体活力。
(4)联合办公创新区采用创新办公的模式,分流站前商圈人流交通压力,并引入较高质量现代化办公场所,为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年轻活力。
4.3 有效组织街区流线
场地内原有道路呈扇形放射状布置,道路肌理由于新建建筑和设施设置不当而遭到破坏,3 条环状道路和5 条直线道路通行不顺畅;但台町保留并继承了原有的区域小路,使居住区街巷特色得以保留。因此,在街区交通流线改造时,笔者沿用原有的开放型社区交流模式,对放射状道路肌理进行深化,并区分游客与居民的人车流线(图10)。
图7 入口广场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8 中心广场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9 功能分区图
4.4 统一历史街区风格
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的价值分析,针对不同的建筑自身情况,划分不同的建筑改造和保护方案:①对严重破坏风貌的建筑进行拆除;②对保留完好的历史建筑进行更新;③对保护稍差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④对于一些商业价值较高的建筑,做到尽量保留或者功能上的改造;⑤对于街区内众多单体建筑的更新,需要一套系统的设计手法,并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做到适当变化。
4.4.1 色彩控制
在台町历史文化街区外立面改造过程中,整体色调采用上轻下重的方式,增加文化街区建筑的稳重性。外墙面基本色调采用浅灰色,部分使用米黄色或暗红色的木制材料,以增强建筑的亲和力;屋顶廊架、外挂楼梯、装饰构件等采用深灰色金属材料(图11)。
4.4.2 立面形式控制
历史街区改造设计是由多个单体设计组成。在不同片区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组合,为了达到整体街区风格的统一,在立面设计中应用元素提取法,从建筑空间、建筑屋顶、建筑细节(门窗构件)、建筑材料等方面,对建筑单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
(1)建筑空间方面以模块化排列组合结合街区天际线控制为基本原则,这种组合方式较为灵活,且利于生长更新,从而有利于发展出更多可塑性强的空间组合方式。
(2)建筑屋顶和建筑细节方面,主要参考场地内的原有建筑单坡、双坡或折坡等屋顶形式,并提取原有建筑的装饰构件、门窗构件等元素应用于新建建筑。
(3)建筑材料方面,原有场地内建筑普遍采用砖砌外墙、水泥砂浆抹面、涂料粉刷等方式。在不破坏建筑立面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新建建筑可以更多采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在设计中运用钢材、玻璃、穿孔铝板和混凝土等材料进行街区立面的更新改造(图12)。
4.5 改善景观环境体系
4.5.1 景观环境改造
为了提高街区内的绿化覆盖率,在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过程中,采用垂直绿化、盆景花卉、雕塑小品、围墙装饰等多种绿化方式;并同步开展了屋顶绿化,打造出多方位的立体绿化景观,增强城市第五立面的景观效果(图13)。
4.5.2 基础设施改造
在台町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将配合景观环境体系增设沿街休息设施,从而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增强居民及游客户外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对垃圾桶的距离、数量和分类进行合理设置,造型和色彩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在路灯式样更新方面:在街区内统一样式;路灯上融入太阳能板以储存电能、节约能源,从而更好地应对绿色城市策略;同时,增加街区内的路灯数量,来满足路灯的覆盖面积。此外,改造设计时,还应从人的生理、心理方面考虑,完善街区软件基础设施,提升街区生活品质。
图10 街区流线对比图
图11 街区色彩搭配效果图
图12 立面形式效果图
图13 景观一体化效果图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是城市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延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特色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展现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不应仅限于物质上的改进,更应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深入探索,最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