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2021-03-30王旭东
王旭东
(山西绿建建设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单位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时面临着许多的阻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裂缝问题。所以施工人员应该对浇筑技术的特征进行探究,明确大体积混凝浇筑技术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制定具体的技术应用标准,结合不同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的速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应该规范好施工行为,全方位地掌控施工技术和工艺,增加技术的应用价值。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概述
1.1 概念
在许多的大型的施工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次数较多,是一种常见且普遍的材料,具备稳定、耐用、坚固的优势。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加工时应该重点把控浇筑工作,把已经配置好的混凝土放入到仓内,然后进行平仓和压实操作,提升整个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1.2 施工特点
①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对混凝土的应用标准和质量有着明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主要应用于规模较大的施工工程,比如公路、桥梁、航道等。这些工程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较大,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②施工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投入资金较高。要想增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效果,就需要牢牢把握浇筑环节。因为混凝土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影响出现变形的情况,从而出现裂缝。并且浇筑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部分施工人员无法妥善掌握[1];③容易出现裂缝。通常情况下,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时,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为施工环境、原材料的使用性能以及施工中的其他客观因素等。首先,在实施浇筑活动时,施工人员应该把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浇筑时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较大,就会增加变形问题发生的概率。其次,混凝土材料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表面开始收缩,从而出现裂缝。最后,在施工中没有搭配好泥浆的比例也会加剧这个问题。
2 在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模式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表现系数较小,所以一旦周围的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值就会立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混凝土收缩和出现裂缝的问题,严重影响技术的呈现效果和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对预防收缩、防止裂缝以及后期养护工作等进行重点把控,这样才能改善混凝土的呈现效果,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设计建筑施工图纸时要进行多个方面的考量,保障施工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保障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经济支出。首先,在正式设计前,技术人员应该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掌握施工现场的真实环境、地理地质情况和土层结构,保障设计图和现场情况的契合度。当完成基础图纸的设计工作后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员进行审查,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把最终版的设计图纸交给材料厂家,生产者根据施工的要求制作对应的模板,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其次,对温度缝和表面缝以及施工中产生的缝隙进行处理,并且合理调配泥浆的比例[2]。在配置大体积混凝土的基建时,要对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重点把控:配比泥浆的硬度一定要符合建筑施工的硬度要求;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确保各种材料能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把水泥的水热化指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避免过高的温度对混凝土的结构造成影响;掌握混凝土各个部分的结构系数,比如建筑物不同位置的强度值和耐用性,各个机构构件的规格数值,需要选用的混凝土品类和泥沙的类型等;科学地进行泥浆配比工作,减少水泥和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升各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成本的支出;要科学辨析温度对施工建设的影响,考量各项因素。以泥浆的相关配比为基础,利用搅拌机充分搅拌泥浆,为正式施工做好准备。
2.2 混凝土浇筑
在完成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后,应对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和机构框架进行探究,各个位置的参数都满足施工建设的要求,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正式浇筑混凝土前,需要提取试样,检查它的使用价值和性能,当保障混凝土的各项要素都满足浇筑的要求后,就可以正式进行浇筑环节。通过取样操作的模式能确定泥浆的配比是否满足建设施工的标准,避免发生建设失误或者返工的情况。此外,还应该仔细检查建筑施工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些材料,比如判断钢筋、构件、模板等的质量,评估它们的属性是否符合使用的标准。同时应该提升模板表层的光亮度,要保障表面的平整度,不存在坑坑洼洼的情况,并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各个模板之间的紧密性[3]。其次,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把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高度超过2m 就容易出现骨料分离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借助串筒进行下料操作,这样不仅能保障浇筑的质量,又能提高操作的效率。在对振动棒进行打击处理操作时,要提高插入操作的速度,拿出时要缓慢地进行,确保振动棒一直在匀速下进行工作,防止出现振漏的问题。此外,施工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同一个位置进行振捣操作,一旦表层出现泛浆的情况就可以停止。施工人员分段进行分层操作,这样能缓解浇筑过程中的水热化问题,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混凝土破裂的情况。在浇筑前应该多次搅拌混凝土泥浆,降低混凝土离析问题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在正式浇筑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浇筑面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各项客观因素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干扰。
2.3 混凝土测温和养护管理
(1)进行测温和温度控制。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时,应该重点考虑施工条件的影响,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收缩情况与温度大小和速度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正式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全方位把控温度,借助洒水和加冰的方式进行降温处理,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差值,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混凝土的温度指标与整个建筑的安全稳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具体的数据为:冬施温度一般不高于5℃,达到这个指标就说明已经进入冬季施工阶段;凝结土冰点,即开始冻结时的温度为-3℃;在冬季施工时应该注意混凝土自然养生温度不能高于10℃;水泥的冷凝温度在60~80℃之间;在恒温室中混凝土的标准强度养护温度的范围是17~23℃。
(2)后期养护。施工人员应该提高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这样不仅能提升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又能避免后期返工和修补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在实施养护工作时,首先要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的情况。管理人员每天都需要测量混凝土的温度,借助科学的方法把它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小混凝土内部和表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比如,借助覆盖和洒水的模式,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应该使用水管进行反复多次的浇水工作,确保表面一直处于湿润的状态。其次,把控关键的养护时间。一般情况下,应该对施工后的一个月进行重点把控,养护人员要对表面进行清洁,并掌握温度的变化情况。
3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①保障数据的精准性。因为施工环境因素数据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如果不能对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地监测,那么就会出现实际的数据与施工方案中注明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导致混凝土的配比不符合建设的要求,增加在浇筑中出现缝隙的概率;②避免监管措施错位的情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中涉及多种多样的操作技术,并且辐射的范围较广,工程量较大需要众多的施工人员。所以,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督,避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而使用劣质材料。要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重点保障,提升项目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工程交付阶段容易出现渗水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注意力,并及时进行处理;③提高施工队伍的职业素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建设施工的效果,但是现阶段部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当他们遇到突发性问题时无法有效应对,不能立即推进修复和返工工作,缺乏对周围客观因素的判断能力。因此,在岗前应该为其配置系统化的培训,确保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地整合;④明确施工标准并严格部署。工作人员在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各项技术的执行标准进行操作,避免发生监管工作错位的情况,提高项目的稳定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完全消除裂缝的情况,但是在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裂缝的影响被逐渐减弱。因此,应该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进行重点把控,提高应用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为建筑施工行业提供坚实助力,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