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泥
2021-03-30闵茜
20 世纪20 年代,江苏水泥工业开始起步。1921 年,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潭工厂在南京成立,全部机器均从德国购进,同年4 月16 日投入生产,日产水泥85 吨。 同年10 月,无锡筹建太湖水泥厂于无锡南门外,向德国西门子洋行赊购两套水泥旋窑,后因两次登报招股未成而被迫停办。1926 年夏,中国水泥公司收买无锡太湖水泥公司全部机器,用房屋、土地向银团抵借,在老厂附近扩建新的生产线,每日产量由85吨增至 510 吨,以“泰山”为商标,行销于长江一带。
抗日战争胜利后, 江苏水泥业一度复苏。 中国水泥公司恢复生产, 江南水泥公司积极准备重建工厂,1948 年年底,江南水泥公司工厂设备安装完竣。
百年老店中国水泥厂
江苏省最早的水泥厂是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潭工厂(以下简称:中国水泥厂),成立于1921 年,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姚锡舟等人筹集白银50 万两, 同年12 月22 日经国民政府农商部核批注册营业,1923年4 月16 日开工生产,是继最早由日本投资的启新水泥厂后,我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之一。
1927 年,中国水泥厂从德国进口了两条直径2.85 米、长60 米的湿法旋窑。1933 年又从德国购进一台日产熟料170 吨湿法旋窑。中国水泥厂形成了由4 台湿法旋窑构成的日产水泥715 吨的生产能力,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1937 年,日军侵华战争不断扩大,工厂被迫停产。 当年11 月18 日,日军占驻工厂。1942 年12 月南京沦陷,在侵略军的强迫威逼之下,将工厂以租赁形式出租给日本磐城水泥株式会社经营。1945 年8 月日本战败投降,工厂复归原主。
1949 年4 月23 日,南京解放,中国水泥厂获得新生。1954 年实现了公私合营,企业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87 年,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为:“五羊”牌波特兰出口水泥“石城”牌525 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石城”牌525 号矿渣硅酸盐水泥“石城”牌75℃油井水泥“五羊”牌水泥获国家金质奖、著名商标称号,并获国家对外经贸部出口产品荣誉证书;“石城”牌水泥系列产品获江苏省、国家建材局优质产品称号。
1987 年, 该厂固定资产原值6447 万元, 净值1503 万元; 工业产值3155 万元; 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13010 元/人年;利润 930 万元,税金 662 万元;职工 2425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124 人;厂(矿)区面积 250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14 万平方米。
2002 年,中国水泥厂由于工艺落后、负担沉重、经营不善等原因,企业濒临破产。 为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在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关怀下,中国水泥厂作为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制试点单位,由安徽海螺集团投资3.83 亿元整体承债式并购重组,成为当时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革的成功典范。
重组后,集团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率先关闭所有湿法线,淘汰落后产能,累计追加投资15 亿元, 分别于2004 年、2005 年建成投产了2 条日产50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并利用三条水泥窑的废热回收,于2008 年12 月建成投运了24MW 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公司的产能规模、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经济效益、竞争实力和环保节能水平达到区域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南京市最大的水泥工厂。
企业改制以来,国有资产不仅实现了保值增值,而且员工收入持续增长,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先后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南京市节能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做为国家“万家企业”, 结合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下达公司的节能量80000 吨标准煤目标,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十二五”期间合计实现节能量97000 吨标准煤。 公司在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配套建设24 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该机组是利用海螺自主创新技术,通过回收水泥窑的余热废气进行清洁化发电,不需补燃。日发电量约58 万度,吨熟料发电量达40 kwh,所发电量全部自用,可满足水泥窑生产的60%电量,产品能耗下降18%,每年节约标准煤约7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 万吨。 该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二是,积极应对2015 年新环保法实施。 实施多项收尘改造,确保环保达标排放。 公司从2013 年至2015 年先后投入3500 余万元,完成三条水泥窑分级燃烧+SNCR 脱硝改造,同时采用美国巴威公司技术,对水泥窑头窑尾电收尘器进行了高频电源升压改造以及煤磨、水泥磨系统除尘设备改造。 改造后,经南京市环境监测站检测,粉尘排放浓度优于现行国家行业环保排放标准。
三是进行节能改造。2016-2017 年先后投资2500 万元实施了2#窑、3#窑系统改为三风机系统、3#窑分解炉扩容改造等多项节能改造。 经过测算,三风机系统较二风机系统每年节约电量500 万度;分解炉扩容改造实施后,标准煤耗每吨下降3. 8 千克,年节约用煤9250 吨,节约电量315 万度,有效降低了煤、电耗各项能源消耗指标。
四是高度重视厂区绿化工作,公司设立专项绿化资金,自2016 年开始,公司将绿色矿山创建列为矿山管理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对表土、低品位矿石及所有废石进行综合搭配使用,资源回采率达100%,实现了零排放。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矿区道路两侧及采场边坡等区域进行了矿山土地复垦综合治理。
2021 年集团公司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中国水泥厂建厂100 周年为契机,举办了“双百年”党建、厂建系列活动,开展“争创百年企业卫士岗”、“百年企业杰出员工”、“中国水泥厂百年华诞”等红色百年系列活动。 百年老店一派勃勃生机。
见证历史的江南水泥厂
在南京的栖霞山麓,有一座建于1935 年的江南水泥厂。
这座由民国企业家创办的工厂,曾经在日军占领南京期间,面对日军威逼利诱,没有给他们生产过一吨水泥。 1937 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更是用千疮百孔、坚韧不屈的身体,救助了成千上万难民免遭日寇屠杀和蹂躏,成为当时南京最大的难民营。
战时水泥是重要的国防物资。1931 年,侵华日军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天津的租界里,一群年轻的中国人更加焦急地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们就是启新洋灰有限公司的董事和高管。面对岌岌可危的华北局势,公司决定,立即在江南一带选址建厂,一方面打开江南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防建设服务。1933 年,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派曾留学美国的技术专家赵庆杰来到江南一带察勘地形地质,选择建厂地址,最终选择南京栖霞山附近。
江南水泥厂距南京市区22 公里, 厂区公路与312 国道相连, 另有3.7 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沪宁铁路接轨。距长江1 公里,建有万吨级泊位、年输出量30 万吨的散装水泥码头。拥有石灰石矿和粘土矿自行开采。该厂于1935 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原名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工厂。 该厂采用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年产水泥20 万吨的二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 1937 年底设备安装竣工,试产在即但遭日军人侵浩劫,工厂沦陷。 1943 年日军强行将窑、磨主机及附属设备全部拆除,运往山东张店改制铝厂。 1947年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再筹资金重建,终因输电工程拖延,安装就绪的设备迟迟无法试车。
1948 年8 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迅速组织力量架通宁栖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1950 年9 月,该厂正式开工生产,结束了 16 年的建厂历程。1953 年水泥产量超过年产能力20 万吨。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简称公私合营江南水泥厂。1966 年私股定息终止,并改名为“红旗水泥厂”,1972 年恢复江南水泥厂名称。到 1987 年,国家用于该厂的投资累计7600 余万元,对原设备、工艺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上世纪60 年代实现厂区物料系统卸、装、运和矿山开采、运输机械化;70 年代建成自行设计、制造台时产量 27 吨的3 号湿法长窑, 新建年产能力 90 万吨的茨山石灰石矿生产线;80 年代建成 30 万吨散装水泥装运码头。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扩建工程,该厂年产水泥能力已达55 万吨。1985 年水泥产量 57.2 万吨,创历史最好记录。 1987 年国家批准建设日产4000 吨水泥熟料窑外分解生产线。
该厂共研制生产25 个水泥品种,形成和保持了快硬、早强的质量特色,出厂水泥合格率连续27 年达到100%,富余标号也连续9 年100%。 到1987 年共有获奖产品 20 项,其中“五羊”牌波特兰出口水泥获国家金质奖和“著名商标”称号,“钟山”牌75℃油井水泥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称号,“钟山”牌系列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API 油井水泥获省优秀新产品“金牛”奖。
1987 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6446 万元,净值1722 万元;工业产值3201 万元,利润1052 万元,税金617万元;职工2527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1 人,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13506 元/人·年;工厂占地面积3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 万平方米。
如今,江南水泥厂老厂区已停工,门口的传达室日历牌上,时间停留在了2012 年12 月21 日。
2012 年,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被南京市政府公布为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水泥厂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中专门设立了“抗战展览馆”和昆德故居陈列馆,展现国际友人在南京保卫战至“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难民、伤兵的史实。 那些过往的一切,我们都将永远铭记。
苏州市水泥协会李荣山秘书长的回忆:
上世纪70 年代,我国有51 家重点水泥厂,其中大部分为湿法,东北为干法、半干法。 那个年代,我国水泥工业尚处在恢复发展时期,全国48 家重点企业,其中江苏省三家:中国水泥厂、江南水泥厂和苏州光华白水泥厂。 江南水泥厂有二条丹麦史密斯湿法水泥窑,为哑铃型,带星型冷却机,包装采用八嘴回转式。产品为400 号、500 号普通水泥,出口全为牛皮纸袋包装,500 号纯硅酸盐水泥,商标“五羊牌”。 全年水泥产量30 万吨。 江南水泥厂建于上世纪30 年代,历史悠久,至今还有不少民国建筑遗构。
江南水泥厂水泥质量上乘,颜色呈青灰色,为行业翘楚。 进入21 世纪,我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湿法窑成为历史,江南水泥厂转型为粉磨站。
窑中喂料是江南水泥厂水泥窑的专利,它是把窑尾电收尘收下的窑灰,通过输送设备,加到窑中,即干燥带链条出口处。 湿法窑长径比一般为40,直径3 米,窑长约120 米,共分5 个带,即预热带、干燥带、分解带、烧成带和冷却带。 哑铃型的窑型是江南水泥厂的又一特色,两头大中间小,主要减缓预热带和烧成带的物料流速,提高热交换效率。 上世纪60 年代,国家出口的全是包装纯硅酸盐水泥,主要出口企业有大连水泥厂、华新水泥厂、江南水泥厂和广州水泥厂,商标统一为”五羊牌”。 江南水泥厂有一条水泥专用铁路线,把水泥源源不断运到祖国四面八方。 当时,水泥散装量不大,用作水泥散装的车厢,我们称叫“老k车”,因为车的形状象“k”字型。
我在江南水泥厂实习了两个月,睡的是木板双人床,每天上下班江南水泥厂有汽笛鸣响,当地很多人在该厂工作,都以“水泥人”感到荣耀。
中国白水泥诞生地光华水泥厂
光华水泥厂于1947 年6 月在上海创立。 当时,上海华丰搪瓷厂李直士、王福如、徐尧文等人利用该厂在秣胶路制造灰水泥的设备试产白水泥获得成功,此后出资租赁华丰厂的设备、场地在原址建厂,进行小规模生产。 同年11 月,在第一次合股人会议上,定名为光华水泥厂,推举王韫如为经理,王卓然、徐尧文为副经理,李直士为监理。 生产的“白熊”牌白水泥试销后,用户认为质量可与进口水泥相媲美。 因时局动荡,市场萧条,1948 年停产。
1950 年10 月17 日,合股人会议决定将光华水泥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迁厂至苏州市齐门外下塘30 号,以便就近采购主要原料高岭土。 同年12 月正式搬迁。
1951 年6 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白度大于78 度的白水泥607 吨,产值12.21 万元。 1954 年11 月,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 年1 月改为国家建材部直属企业。 1957 年,白水泥开始外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东欧及非洲地区,年产值达67.1 万元,比1951 年增长4.5 倍。 1958 年增建1座直径1.16/0.93×21 米的回转窑。1959 年,国家投资扩建3 号窑生产线竣工投产,年产能力接近万吨。1963年,国家投资32.18 万元对12 号窑工艺线进行技术改造。 1973 年,自筹资金扩建4 号窑,生料磨增至3 台,年产能力达4 万吨。 1978 年,国家投资1900 余万元扩建年产7 万吨白水泥预分解回转窑生产线,1986 年竣工验收投产,年产白水泥能力达到10 万吨。
1979 年该厂获江苏省“大庆式企业”和国家建材局“质量信得过先进企业”称号。其生产的白色硅酸盐水泥1978 年被江苏省建材局评为优质产品,1981 年“鹦鹉”牌白水泥获国家银质奖,1987 年“白熊”牌白水泥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
光华水泥厂曾多次承担国家下达的新品种水泥试制任务,其中有高铝、耐火、膨胀、深油井、型砂等特种水泥共24 种,其中几项获得科技成果奖。 白水泥熟料漂白设备是该厂首创发明,1965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奖。 经多年生产实践,进行四次较大改革,制成新一代漂白工艺设备。 该设备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降损增效的特点,已成为全国白水泥生产厂家普遍推广应用的工艺设备。
1987 年,该厂白水泥产量 7.58 万吨,产值 1105 万元,利润605 万元,税金 147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28 万元,净值 1881 万元,职工 97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