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虎口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初探

2021-03-30刘菁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名胜区长城风景

刘菁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1 项目基本概况

1.1 规划背景

自右玉县城北35km处的杀虎口风景名胜区,是2012年1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为52.56km2。2016年批复通过了《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风景名胜区共包含五大功能分区,分别为杀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区、海子湾滨水景区、马营河古堡文化区、水磨沟生态游览区、樊家窑古杏林景区和四台沟农业观光区。为进一步落实规划,明确建设内容,本次详细规划范围为其中的杀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区和海子湾滨水景区,是整个风景名胜区最精华的核心区域。

杀虎口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是南北通行的重要基点,古称参合口。由于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杀虎口声名远播,既孕育了草原文化、长城文化、古堡文化等,又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西口文化与晋商文化即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也是我国明清以来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自1949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右玉县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由漫天黄沙的景象变的枝叶扶疏、绿树成荫,绿化率从原来不到1%跃升至50%以上,使得右玉有了“塞上绿洲”的美称。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在右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依托本底文化及文化遗存,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览。

1.2 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整个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北起古长城,东至东山旅游公路、国道G241,南临海子湾村,西靠二十五湾村、呼朔高速公路,规划总面积798.90hm2。

2 规划内容

2.1 规划目标

保留并保护规划区内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真实完整地体现杀虎口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审美价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风景资源,有序发展旅游业,把规划区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为背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独具特色的边塞军事文化、西口文化活动中心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2.2 项目定位

以长城古堡军事遗迹景观为核心,以西口文化和苍头河生态廊道为特色,以边塞风情、长城风光、文化创意、西口故事为主题,以历史科考、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打造“千年西口情,镇北杀虎堡”。

2.3 规划构思

2.3.1 杀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区

保护各类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具有规划内容如下:

(1)古长城:规划严格保护杀虎口古关城楼—明代长城—万全桥遗址等长城体系,在其外围设置保护设施,展现长城风光和边塞军事文化;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完善必要的游览设施,禁止机动车进入,创造怡人的观赏环境。在长城两侧布置防护绿地,禁止与长城保护无关的其他各类建设活动。

(2)杀虎堡:严格保护现有历史人文古迹和地形、植被;按照历史文献资料复原杀虎堡;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完善游览设施,将原有街道的石板路作为步行游步道,禁止机动车进入,提供惬意的步行游览环境。复建的各类古建筑、城墙、街巷等应在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其他相关的上位规划指导下,在对原有建筑与文化充分考证的基础上,由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评估。力求真实完整再现杀虎堡的历史风貌,展现古堡古韵和边塞军事文化、边塞商贸文化。在古堡四周布置防护绿地,禁止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其他各类建设活动。

(3)西口古道:对现有西口古道、通顺桥进行整理和修缮,整治古道两侧的生态环境,禁止机动车进入,提供惬意的步行游览环境。在古道旁布置驮马商队和走西口情景雕塑,渲染西口古道和晋商边塞商贸的历史氛围,突显西口故事、边塞商贸主题。在古道两侧布置防护绿地,禁止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其他各类建设活动。

(4)广义桥:严格保护广义桥遗址,整治周边生态环境,禁止机动车进入,提供惬意的步行游览环境。禁止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其他各类建设活动。

(5)景区入口:以杀虎口边塞风情为设计元素,重点营造入口景观节点和道路两侧植物绿化景观,强化进入风景名胜区的第一视觉印象。布置景区入口标识、大门、停车场以及反映西口文化的景观节点。

(6)历史性建筑的修复与新建建(构)筑物在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其他相关的上位规划指导下,在对原有建筑与文化的充分考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重新评估,由持有国家甲级规划与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同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建设工程的,要事先依法征得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规划部门批准;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得开工建设。

2.3.2 海子湾滨水景区规划

(1)苍头河:依托苍头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纯天然的生态湿地环境。

(2)海子湾滨水区:加强水库堤岸景观绿化建设,改善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在水库滨水地带建设湿地公园和游船码头。结合水库周边森林资源和苍头河自然河段,建设生态度假村、避暑山庄、汽车营地等服务设施。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增强其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丰富游览方式。

(3)苍头河和海子湾滨水区域的各项建设项目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必须建设在最高洪水位之上。

2.3.3 杀虎口村庄用地布局规划

(1)杀虎口村北部居民点地处长城保护范围内,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遗址,规划近期保留此居民点,远期则搬迁至南侧。

(2)规划在村庄居民点南侧布置三片预留村庄建设用地,以满足村庄未来发展和安置长城保护范围内搬迁居民点的建设用地需求。

(3)为保护村庄周边的古长城、杀虎堡、西口古道、广义桥、通顺桥等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在村庄居民点东侧布置防护绿地,在长城南侧布置防护林地。

(4)保留长城文化小镇沿街商铺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夜间演艺、主题酒店来延长游览体验,完善旅游小镇服务功能,提高接待品质。

(5)结合现有民宅发展家庭旅馆。

(6)尽量保留村庄周边的耕地、林地、水域,保留其原生态自然村庄风貌。

(7)杀虎口村居民点村庄环境、建筑风貌等的实施与景区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以塞北长城文化元素,如城墙肌理、青砖肌理等,对沿街外立面进行统一仿古改造,力求与长城风貌相协调。尽量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不得低于30%。

(8)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活动空间等,以满足居民及游客生活需要为标准,兼顾游赏与观赏的需求。

2.3.4 景区保护培育规划

依据上位规划,规划区在分级保护规划中涉及一、二、三级保护区,在专项分类保护规划中涉及史迹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水体保护三项。规划依据各等级、各分区的不同,明确保护规划内容。

2.3.5 景区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注重项目实施性,包括建设用地控制、风景游赏、服务设施、游览交通、基础工程、建筑布局等规划内容,旨在明晰发展方向,完善规划内容,落实景区建设。

3 项目特点

3.1 协调保护与利用

(1)明确各级保护用地范围,便于分级、分片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

(2)本次规划对场地分区控制,明确各地块利用强度,确定各片区保护具体措施,同时,本次规划对重要地段做出具体布置,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

(3)对具体实施内容提出建设要求,对游赏活动提出管控措施,并通过景点布置、游赏线路的组织,减少游客对景区的活动影响。

3.2 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展示

(1)突出文化旅游主题: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文物资源和生态本地,强化资源特色,宣传本地文化。

(2)发展文化衍生品,布局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不影响规划区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设置文化展览设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承与展示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本地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3.3 旅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等的多规合一

保留现有的两片村庄居住用地,结合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对村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等进行整治改造,同时,为满足景区进一步的发展,在现有的村庄居住用地周边新增村庄居住预留用地。将景区旅游服务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相融合,提升村庄环境及服务能力,在满足村庄“宜居性”的同时,推动村庄经济发展。

4 创新与特色

4.1 充分调研,科学分析

景区是典型的浅丘宽谷地形地貌,规划改进前期调研手段,运用ArcGIS数据分析,对场地高程、坡度、坡向进行分析,确定场地用地分区、工程布置。

对视线、交通进行分析,构造视线、天际线与通视性,明确游赏节点,通过道路和地形引导游客观赏体验。

4.2 数据治理,智慧规划

运用大数据,以景区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工具,实现可视化智能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辅助接触完成智慧化管理,采用多渠道、多方法,提升景区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及旅游影响力。

4.3 兼顾整体保护、持续利用

本次规划重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既要避免过度开发对文物造成“破坏”,也要避免过度保护导致与现代文明隔离和孤立。

通过保护杀虎口景区内的各类文物和历史遗存,重建景区传统历史风貌和历史环境,适当恢复街巷空间的特色和标识,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名胜区长城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