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模式探讨

2021-03-30么春雨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建筑文化

么春雨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0 引言

城市更新就是对该城市的某区域进行整治和改善,构建一个全新的城市功能体系,打造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人们居住的城市。我国城市更新发展已经历经70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这些高速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得到大幅扩大,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城市面貌如街道的尺度、建筑风格等越来越趋于雷同;随着物质文明急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城市文化的传承逐渐暗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文化传承的问题,构建一个赋有文化底蕴、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

1 城市文化的注入与城市更新发展的相互作用

1.1 城市文化的注入可推动城市发展

要想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少不了文化这一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更为重要,意义非凡。文化本身是经济基础的上层产物,其深化和发展反过来也对经济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科技创造力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方向的修正和前瞻引导作用就越发明显。仔细研究我们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与经济,会发现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其经济也更加繁荣,而当今文化的发展多体现在旅游业,进而在第三产业上对城市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

1.2 城市良性更新发展可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和精髓,同时,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大国前列的自信来源,当一个城市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开明开放的城市魅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时,必然会对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商、旅进行融合发展,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反之,城市在更新发展过程中盲目推进,会造成文化的缺失。如南京作为七朝古都,本身就具有着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秦淮河、夫子庙、九龙桥等多处名胜古迹,每一寸土地和建筑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保护的价值[1]。假如在进行城市更新的时候,我们只注重设计一个全新的城市布局和规划,却忽略了文化传承,那么,必然会对城市的价值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 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的表达方式探索

2.1 制定高品质规划思路,将文化传承列入城市总体发展纲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程的结晶,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在出台“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印证了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规划的品质是城市品质的保证,在从事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将一个城市的文化精髓融入其所在城市的总体发展纲要中,在总体规划层面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即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城市与文化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大同小异。对于有突出特点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在进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且制定了各种详细的保护方法;如上海在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同样强调文化风貌的保护,并且深入古树名木的保护;并且会有更详细的专项规划支撑城市文化保护体系。而对于某些因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传统特色的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更要加强历史文化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继承的人文特点进行弘扬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2.2 融入城市空间环境打造中,更为直观、具体的体现形式

2.2.1 恢复某一地域古代传统空间格局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很多城市的传统空间格局都可以追溯,而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对现代城市格局规划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制定这类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规划中,不妨尝试对某些地域的传统格局进行一定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如宝坻老城区,经历辽、金、元、明、清乃至现代各时期的累积,历经800多年沧桑,城市肌理保存相对完整,透露深厚的古城底蕴,内部石经幢、广济寺经历了近代时期的修复,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其在古代时期的特点可总结为:角楼、护城河、十字大街、九桥十八庙、高台建筑等。在对宝坻老城进行规划设计思考时,可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进行现代化构思。如建立环城绿带保持古城与周边已建城市地区的距离,突显历史感;恢复城门、角楼、牌楼等历史性标志建筑;延续古城街道肌理,构筑适应现代生活的街道和街区;内部引入水系,依托水系恢复九桥面貌,并形成公园;文保建筑进行保留和复建,展示深厚文化底蕴等。这样既保留了部分传统思想,又结合现代生活,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2.2.2 完善文化设施及商业设施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

在进行城市更新时,适当保留并新增文化设施,同时考虑城市产业发展设置具有文化内涵的商业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比如我们可以打造具有城市综合性的专属文化设施场所:图书馆、艺术中心、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这些场所不仅具有文化宣传、科研和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形成城市标志性场所并为该城市的旅游产业带来一定的增值。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文化与商业进行结合,这也是另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比如建立国潮商街、文化商街、综合性的BLOCK街等,探索文化+商业的跨界格局发展模式。这种形式不仅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和宣传,还可形成一定的经济链,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

2.2.3 公共空间的打造与利用

除了直接以“文化”命名的广场、公园及文化类雕像、展板宣传、文化墙绘制等手段外,当代融合文化的景观做法多体现在房产开发的样板区设计中,如新中式的园林设计,借用古代借景、框景的手法,以及微地形的应用,甚至到植物搭配设计,从细微处体现文化的点滴传承,进而打造一种文化意境。除此之外,如何让公共空间成为真正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壮大公共空间的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而带动城市全产业链运转,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公共空间为载体,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城市公共空间带动文化生产力勃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2.2.4 建筑单体性格的表达

仔细观察我国不同时代的建筑,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的建筑各有千秋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很多现代建筑设计也开始借鉴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格局,并加以改造,形成一定的继承和创新。如建筑建造选用的材料、构建的符号、装修装饰的素材、建筑的构造方式以及色彩的运用、空间布局特点甚至是建筑周边的环境打造,从各个细节方面都可以体现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2.3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精心呵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仅代表了该城市的发展历程,更是先辈们多年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在规划层面,除相关的专项规划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散落的文保建筑,值得在规划层面加以保护,甚至可以利用产业氛围的营造提升周边地块的价值,进而促使决策者们有意愿地对其进行保护,以形成双赢局面。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规划设计中则更要多加强调,为其形成空间载体,形成更多的互动空间。

2.4 积极推进文化活动,融入生活

城市化不等于拆拆建建,让城市更新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中,就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城市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要敬畏历史、尊崇文化、以人为本,按照人的生活逻辑、美好追求来规划和建设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多听取文化学者、普通市民的意见。具体来说,要做好虚实两方面工作。所谓“实”,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存能留的坚决留,要拆的必须严格论证,少动大手术[2]。所谓“虚”,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城市记忆要以历史叙事、文学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走进课堂,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②要充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让记忆在虚拟世界中鲜活地存续。利用AI或者VR技术将城市文化保留在虚拟世界,以供人们随时了解和认识城市文化。

2.5 政府给出政策保障和支持

在进行城市更新时,政府不仅会为城市更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希望会对文化传承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如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完善文化教育制度、增强公民遗产保护意识、控制交通环境以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等。新加坡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广场作为新加坡一个有着历史、建筑、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居住地,随着其不断恶化、过度拥堵的居住环境,以及周边金融中心扩展的土地需求,不得已对其进行城市更新。然而,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博弈,使政府面临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抉择。但是,通过详细的调研评估,谨慎的规划,新加坡政府最终采取了新旧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新加坡政府对文化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才使如今的中国广场成为新旧混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的活力街区,城市文化得以传承[3]。

3 结语

文化本身是我们民族经过千百年发展留下的文明结晶,代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因此,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兼顾城市的发展,更要与文化有机结合,在城市建设中继承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理念,从而建设一座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地域景观的城市。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建筑文化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TOD/城市更新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