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村落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以高槐村为例
2021-03-30韩洪江
韩洪江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到,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近几年随着乡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物质环境和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却呈现退缩的态势。乡村的公共空间不仅是承载当地村民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更是展现文明乡风、有效治理的载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大多完全由政府主导,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当地村民的自身需求,照搬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模式,忽略了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仅仅是政府做的“穿衣戴帽”式的工程。本文结合德阳市高槐村的乡村振兴建设,探讨在新时期乡村转型的背景下,其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具体困境,以及如何进行提升改造。
1 现代村落公共空间——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1.1 概念界定
现代村落是指除“传统村落”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以外、修建时间在建国以后、有极少量古建筑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水平高的村落。此类村落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乡土文化生活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公共空间一词起源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界定,是指“公共领域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开放性平台和沟通性网络”。乡村公共空间一般是指村民通过公共场所的依托参与公共事件或公共舆论,进行无条件限制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思想交流,该空间包括房前屋后、村委、小卖部、发生红白事的祭祀场所等集体活动场所。
1.2 内涵
现代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公共性。公共空间场所作为乡村地方文化特色的象征,通过地域特征、乡风习俗发展特色文化,增强乡村吸引力和村民自豪感。在空间建设基础上,现代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庄公共性表现的载体,基于公共空间拥有的资源,通过举办公共活动、公共议题和村庄公共事务,鼓励村民参与协商合作,并发挥积极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村民在公共空间打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有效合作中可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1.3 发展困境
1.3.1 公共空间的衰落
当下现代村落公共空间处于日益分化的农村社会中,公共生活空洞化,并且公共空间无法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乡村社会的混乱结构难以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社会空间。传统村庄在乡村建设的带动下逐渐向乡村现代化转型,通常以增加村民个人居住空间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为呈现项目效果做“穿衣戴帽”的行为只是表面改善,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关注流于表面,并没有提升村民的认识,使得传统公共空间在乡村建设的个体化进程中走向衰落。
1.3.2 公共活动的匮乏
公共活动是联系村民交往,建立熟悉感、强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如村委选举、节庆活动、红白喜事等集体活动,年轻人参与公共活动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但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下,劳动力资源衰减,公共活动失去了参与主体,组织力度和参与度减弱,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正在消失。
1.3.3 公众参与的缺失
公共空间无法承担社会功能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缺失。一方面是村民在市场化发展下追求经济发展,认为公共事务只属于少部分担任该职务的村委,对村庄事务的关注度低、参与意识薄弱,积极性弱。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流失,留下的村民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他们也无心无力参与。
2 高槐村公共空间问题及改造策略
2.1 基本情况
高槐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村貌丰富,风景秀丽。高槐村共有居民313 户,1013 人。在2017 年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下,高槐村进行了一次乡振改造,但由于缺乏深入性研究,后期发展疲软,逐渐又走向了没落。
2.2 首次乡村振兴改造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深度调研,未能做到因地制宜
首次乡振改造缺乏深度调研分析,一味迎合城市节奏,反而弱化了生态优势,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吸引力,乡村再次呈现出衰落状态。
2.2.2 破坏了村落的自然环境
村落河道、水道及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垃圾污染严重,影响村民农业耕作,同时引发洪涝灾害。引入外来物种,侵害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2.2.3 忽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首次乡振忽视了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存在城乡文化隔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一味迎合游客,公共空间过度城市化,忽略了村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日常休闲活动。
2.3 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2.3.1 尊重村落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高槐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很好,但首次乡村振兴的改造中并未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对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中生硬照搬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导致公共空间的尺度不符合村落特征,没有乡村特色,并且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所以在第二次乡村振兴的设计中,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制定针对高槐村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恢复河道生态,并利用河道和岸边的高差进行休闲步道的设计,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一处休闲散步的公共空间;其次利用河边荒废空地设计一处活动广场,具有艺术感的顶棚既能作为游客拍照留影的标志,也能在村民聚会时遮阳挡雨。
2.3.2 以生态方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共建
在第二次乡村振兴中,修缮村落集会广场、规整街道,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焕新风貌。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节点设计上,多选取村民熟悉的当地材料,节约资源,保持生态朴风,同时提供多个基础岗位,提高村民就业率,实现共建。同时,在公共空间的改造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使新的公共空间不只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也能成为本地村民日常活动、休闲聚会的场所。村民共建的方式带来的就业增收调动起村民的积极参与性,大家各施所长,以“传统手工艺、农家味道、绿色果蔬”等形式献力乡村建设,使得高槐村的公共空间更具活力。
2.3.3 营造“主客共享”的乡村“新公共空间”
首次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外来游客的使用,忽视了本地村民的需求,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不足,不符合本地村民的活动习惯,所以本次设计提出“主客共享”理念。新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遵循原有的村落肌理和自然环境,使新的公共空间既能满足外来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也能满足当地村民日常活动、交流的需要。设计中回避了一般旅游商业街的做法,保留了村落原有的院子、巷弄等元素。
3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现代村落公共空间改造要点
3.1 尊重村落现状,因地制宜制定改造策略
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虽然不同村落布局之间有相似的规律,但却又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时要在保持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村落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紧密结合各公共空间不同的地形地貌、资源情况、规模大小等条件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做到因地制宜。
3.2 提高村民参与度,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对现代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阶段和建设阶段,还应该要考虑后期运营阶段,这个全周期的过程都要有村民的参与。因此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就需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诉求,以村民自愿参加建设为前提。一方面,村民需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的推动或融入村落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工程中,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使村民形成比较健全的乡村认同感、责任感,把村落建设得更加漂亮。
3.3 注重生态保护,保存公共空间的乡土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使乡村经济产业得到发展,又要保护村落原有的人文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将这两个方面公共考虑,实现乡村振兴。贯彻振兴与保护乡村并举的原则,最好的改造方式是将原有的村落特色与农村产业发展实施有机结合,再紧密联系现代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在保护原始村落人文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现代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中,不能照搬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模式,要注重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性。
4 结语
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村落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存在,数量众多,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何结合村落既有特点营造出新型的现代村落公共空间,把它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载体,既满足本地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满足外来游客的消费需求,是新一轮乡村建设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