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
2021-03-30黄红平
黄红平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棚户区改造服务中心,贵州贵阳 551400)
0 引言
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以及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创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偏向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使城市的创新空间逐渐聚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尤其是创新创业企业,改变以往的郊区聚集的形式,逐渐向大城市中心靠拢。
1 城市更新、 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素
1.1 城市活力有待激发
1.1.1 城市存量空间改造趋于同质化
对于大城市中心存量发展来说,存量问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课题,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应围绕存量的空间及提高其空间的资源分配效率来开展,但是目前国内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以及规划等,都很难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创新城市发展时期,大城市(比如贵阳)的中心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变为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前在空间扩张阶段,对土地功能分区的紧凑性以及邻近性不够重视,导致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的交通压力加大,促使城市的空间结构无法和创新以及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伴随城市资本主体的变更,再加上地方政府主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促使城市空间被用于商品化发展,其大多都是通过容积奖励的方式,将土地进行重新盘活并且增加其地价,导致城市不断向上增多,出现众多同质化的空间,导致城市空间丧失了原来的特色。更为严重的是,在政府约束力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空间谋利行为通常会促使城市空间的再生产,转换成资本间进行空间价值剥夺的手段。
1.1.2 公共空间创造面临挑战
伴随时代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创新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是有效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关键。开放、共享以及绿色的城市空间帮助居民构建了良好的聚集和交流的空间,除了能够增加城市公共区域的供应,也能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对于大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局限,促使城市的发展无法在单一的空间内完成创新需求的供应,对城市的更新相关部门往往比较重视公共空间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为了符合政治活动及政绩的需求,来实施城市建设,却忽略了同城市居民生活较为密切的中小型空间的创造,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不健全。这可能是由于对其投资的模式有理念性误解,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以及相关规划部门进行投资、建设,目前其建设理念还不够完善,导致多元化的投资开发主体模式,致使城市的公共空间类型比较单一,其制度体系也不够完善。
1.2 城市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1.2.1 创新主体的挤出效应凸显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由增量导向的新地块发展转变成由存量导向的空间再生产模式。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及空间再生产的发展,肯定会提升其依附土地及区位的价值,提升该区域的影响力。但是伴随着发展必然会提高房价以及租金,增大创新创业的成本投入,促进人才和企业之间的“挤出效应”。从创新人才方面来看,随着房价的增长,促使生活成本及便利的环境之间产生冲突,增加了人才创业以及定居的门槛,并降低了城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程度。从创新企业方面来看,当劳动力以及地租等成本增加后,致使一些制造业适应型的企业发生转移,促使创新依附性的产业链发生风险,对于微创企业来说,也将很难适应城市中心的高额租金,促使其被迫选取地租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
1.2.2 社会网络关系的破坏
为更好建设创新街区,应该建设好社会网络关系以及网络资产,这也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能够促进创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网络也是城市多样性的表现。对于城市的更新而言,不单是城市空间上的更新,也是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更新。近几年来城市的更新模式主要为大规模的推到重建型,主要是为了加快更新的速度及扩大城市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的肌理及邻里网络关系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对低收入的人群进行驱离开,造成绅士化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居住空间造成分异,这对创新街区汇总人群多元化的发展及劳动力技能的互补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限制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2 城市更新、 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2.1 明确创新空间功能布局
2.1.1 正确引导与调整,冲出空间资源限制
应该依照创新经济对空间发展的需求进行正确引导,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调整,从而释放土地空间。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而言,应当转变土地用途单一的模式,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加以重视。改变传统城市的功能分区,对其功能的利用开发多加重视,扩大土地利用的兼容性,使其能够符合创新产业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应建立复合形式的多元空间,推动高端服务业及创新经济的快速建设。降低低端产业发展的空间,建立具有研发、办公及服务功能的社区产业模式。再次对于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应坚持TOD 的发展理念,利用交通网络正确指导街区空间发展,增强物理空间的可达性,降低创新要素的成本。
2.1.2 促进有机更新,健全公共空间体系
对其进行多元化更新发展,可以增强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以及共享性。首先对于大型公共设施进行改善,一方面在其现状的基础上提高物质空间质量,增强和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腾笼换鸟的手段,引入创新企业的加盟,发掘空间的作用和价值。其次对于中小型空间的创建,应该吸引社会力量的关注,从而逐步实现有机更新,一方面可以对众创空间及车库咖啡等共享空间进行建设,提高其创意空间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社区公园等进行完善,增强人民群众精神空间的共享性。
2.2 驻留创新创业行为主体
应当加强对网络资产连接的重视,从而营造软硬兼具的创新氛围。可以通过有形的物质资产,将其作为媒介,增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次数和强度,比如强化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以及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促进创新企业以及人才间的交流和联系,增强企业的创新效果。其次要实现非正式制度的作用,防止盲目拆除式更新,保证街区的文化肌理以及地方的文物景观,推动社会化发展,将创新要素进行聚集以及互动。
2.3 助推创新系统良性循环
2.3.1 强化枢纽机构,增强创新源泉
可以根据中心城市丰富的知识型资源,开展“产—学—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可以更新社区公共服务,增强社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高校、企业以及社区之间的合作,全面实现高校的外溢效应,从而使创新带动社区居民的就业,完成包容性增长。其次可以重点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利用创新空间以及实践基地和校企间的联系。全面实现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创新枢纽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不断增长。
2.3.2 建立多方合作制度,保证创新系统正常开展
要以增强街区公共利益为发展方向,建立政府、开发商以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制度。要树立居民参与的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度,有效开展从上至下的更新,大力实现社区的升级和发展。其次应该增强政府及开发商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开展社区创意活动,强化创新主体网络间的联系。在此应当建立科学的城市更新政策,减少创新企业加盟成本,调动开发商融资的热情,从而促进街区持续发展和完善。
3 案例分析
三角花园地块处于清镇老城区,是该地区老的商业中心,同时属于贵阳夜市的发源地,蕴含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本地人的记忆。对于这样的文化商业核心,以以往的“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方式来分析,存在以下的弊端:所需投入的拆迁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前后财务收支平衡,再加上不易进行开发,项目实施难度较大;会对传统肌理造成破坏,难以确保之前的特色文化街区,并且无法维持该区域的传统商业氛围;为获取较为客观的资金回报,进而开展较高强度的开发,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形象。
面对这样的情况,三角花园旧城改造方案,作为《贵阳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实施意见》的有效贯彻,实施“部分拆除局部保留”的策略。对道路设施进行调整及改造,强化区域路网的联通,并改进内部路网,创造系统健全的交通体系;依据现状建筑的建筑质量,并结合其功能情况,实施局部保留及拆除,有效保护街区传统肌理,建立商业氛围浓厚的开放街区;延续当地传统的特色文化,融入体验式商业打造传统业态的升级,建立职教城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实施这样的策略,保留传统商业街区,极大地减少拆迁费用,并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营造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另外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平台公司发挥主导作用,专业公司介入,采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从项目规划至策划、开发至运营、动态更新、全过程管理及把控,确保更新项目充分落地。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实现城市更新以及创新街区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应当明确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两点,即正确引导与调整,冲出空间资源限制;促进有机更新,健全公共空间体系。除此之外,应当助推创新系统良性循环,同样也可以包含两点,即强化枢纽机构,增强创新源泉;建立多方合作制度,保证创新系统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