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琶洲西区双塔路工程总体设计技术方案研究

2021-03-30彭港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塔西区管廊

彭港

(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 引言

双塔路位于广州市琶洲西区,西起江海大道,东至华南快速,东西向贯穿琶洲西区,是琶洲西区内重要干道。双塔路的建设完善了琶洲西区的道路路网,并与沿线的次干路、支路连接。双塔路总体设计方案的优劣将会影响到整个琶洲西区的交通效率。

2 项目概况

双塔路总长约1.942km,是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规划宽度为40m~90m,设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40km/h。双塔路道路中央为规划磨碟沙涌,双塔路因磨碟沙涌分隔,分为南北两幅,磨碟沙涌及绿地共宽50m。双塔路南北两幅各宽20m,南北两幅道路通过6座跨磨碟沙涌桥梁连接,实现南北向交通功能的转换。项目部分用地范围位于规划28号线、规划19号线站点及区间上方,并涉及琶洲地下空间、琶洲综合管廊等,设计边界条件复杂。

3 功能定位

双塔路为琶洲西区内重要骨架道路,双塔路的建设完善了琶洲西区内道路路网。双塔路与沿线的次干路、支路连接,形成骨架通道,快速引导地面车流的分流,实现琶洲西区整体交通的均衡分布,形成高效转换的重要通道,是琶洲西区内部道路与外部通道之间的重要干道,是实现建设内外分离、内悠外快、高效转换的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交通分析

双塔路涉及6座桥梁,跨越磨碟沙涌,交通组织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难点。通过交通研究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比选研究方案。

①快速疏散设计理念。在双塔路范围内共有6座桥涵,其中1座为人行桥,其余桥涵用途兼顾车行和人行功能。

②内部快速循环设计理念。设计6座桥涵均为车行和人行兼顾的桥梁,利用双塔路,连接南北向的6座跨涌桥梁调头,实现小循环。考虑到双塔路对外交通占比高,交通压力大,道路采用全转向交叉口组织。

建设前,双塔路路网运作效率较低,部分节点饱和度高,服务水平较差,容易形成瓶颈路段。同时,双塔路沿线掉头车道如果设置密集,将会对主线交通干扰影响较大。为加强内部道路与对外通道衔接,减少开口对对外通道的干扰,保证对外通道畅通。结合交通需求,优化双塔路6座桥涵的交通组织功能,提高路网的运作效率。

双塔路适宜遵循快速疏散设计理念设计,这也和双塔路骨架路网的定位一致。推荐采用简化交叉口转向设置的方案。提高路网运作效率,简化双塔路掉头车道的布置,设计为双向6车道,简化交叉口的组织形式[1]。

5 重要节点设计

5.1 BIM设计

双塔路下方为在建的地铁18号线、规划19号线及28号线、综合管廊、琶洲地下空间等。处理好道路和管线、桥涵基础与各构筑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因此,设计采用BIM技术,对项目交通进行模拟,优化了交通组织方案,优化交叉口设计,减少交通冲突点,并基于BIM模型开展三维交通仿真、排水、电力管线深化等BIM设计,解决了本项目管线、桥涵、电力管廊等与地铁、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的冲突问题。如双塔路上的交通组织优化,1号箱涵与规划地铁19、28号线、综合管廊、磨柳电力隧道等平纵交叉优化。4、6号桥梁与地铁18号线及28号线共建方案优化。5号桥梁与地下空间共建方案优化等。

5.2 精细化设计

琶洲西区定位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双塔路作为琶洲西区重要的景观大道,其建设标准应与试验区定位相匹配。根据场地总体规划,琶洲西区规划设计理念为“小街区,高密度”。因此,双塔路的建设既要满足目前广州市市政道路精细化、品质化设计的要求,也要满足场地总规规划理念的要求。

道路全线建设,完善2.5m宽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最小宽度2m[2],并与周边地块一体化铺装。运用深灰、浅灰、中灰色调组合的花岗岩铺装,结合全宽式无障碍设计坡道,具有现代感的车止柱设计。道路的路灯、交通灯、交通标志牌在路口处按多杆合一设计,精心打造一条慢行舒适,骑行顺畅,车行舒服的景观大道。

5.3 与地铁、地下空间等节点共建设计

随着琶洲西区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然而城市内的用地紧张,在地块规划时,需要具备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需要高效、集约、协同、统筹工程间的共建方案,避免重复开挖,重复投资[3]。

双塔路跨磨碟沙涌4号桥梁位于地铁18号线正上方,与地铁18号线展厅平面重叠,且地铁18号线已在施工中。4号桥梁能否实施,将会影响琶洲西区的交通功能,经与地铁公司多次沟通,研究了共建方案。地铁18号线站厅顶部预留桥梁荷载,并通过局部加强站厅结构,预留桥梁桥台的后期建设条件。双塔路跨磨碟沙涌5号桥梁位于琶洲地下空间、综合管廊上方,通过共建研究,地下空间的建设通过加强侧墙,利用侧墙传递桥梁的桩基础,解决桥梁桩基础与地下空间冲突的问题。

5.4 特殊路基处理

双塔路部分路段下方设计综合管廊,由于场地边界复杂、投资控制等条件约束,综合管廊的埋深普遍较浅,主体埋深约2.7m,口部、风口、出线仓局部等局部结构埋深不到1m。

道路常规路段的路基和涉综合管廊路段的路基沉降量不均匀,浅埋的结构物与周边的道路路基将会发生不均匀的沉降,从而发生道路路面裂缝,影响道路的使用[4]。因此,设计的重点是通过技术措施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设计采用路基与综合管廊搭接的技术,在浅埋结构的两侧采用中粗砂台阶形回填方案,回填至结构的顶部,结构的顶部满布钢塑格栅,并且在浅埋结构边线范围内前后5m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搭板过渡,从而预防路基不均匀沉降对道路的破坏。

5.5 分期建设

由于地铁与道路建设的时序不一致,并且双塔路涉及3条地铁线,其中1条为在建地铁,2条为规划地铁线。考虑到地下工程的建设时间长,围蔽的时间久,且大部分站点采用明挖开工。一旦地铁围蔽施工开工,与双塔路重叠的部分工程会重复开挖,将会造成废弃工程。

考虑到双塔路为琶洲西区东西向的重要干道。双塔路的开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周边的发展,其周边地块正紧张的开发中,对道路、管线配套等需求迫切,因此双塔路的建设是必要的。同时,地铁的发展建设也是必需的。经过多方协商,根据地铁的建设时序,双塔路分期建设。总的分期原则是共建、协同,节省造价,避免重复浪费。因此,双塔路分为两期,一期建设对地铁影响较小的南幅道路,二期待地铁施工完毕后实施北幅道路。在交通组织的优化上,为了完善交通功能,南幅的单向3车道按双向4车道设计,二期工程建完后,南北幅恢复为双向6车道。

6 结语

双塔路为琶洲西区重要的东西向干道,全线包含6座桥涵,交叉口节点多,交通组织复杂,沿线涉及地铁、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构筑物,项目的建设要兼顾交通功能、景观特点、规划及在建的地铁建设、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的施工。通过BIM技术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共建研究和分期建设等技术方案的设计,减少废弃工程、节省投资,为后续地下工程的建设预留了建设条件。项目的总体方案可为未来类似多条件复杂道路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双塔西区管廊
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系统SO3脱除率及排放测试
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超低排放运行优化研究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
团队介绍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双塔水库抬高汛期限制水位的可行性探讨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双塔连体高层梁式转换结构的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