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的地域主义
——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地域性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探究

2021-03-30苏泽芸

建材与装饰 2021年5期
关键词:殷墟建筑师主义

苏泽芸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0 引言

近代中国的建筑创作,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通过来华的多位建筑师传入中国,我国也多次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成归来后,他们开始了将我国古典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探索,改变当时我国陈旧封闭的建筑创作现状。“中国固有式”建筑由此诞生,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的新一代风向标。

时间进入20 世纪90年代,新时代的建筑师们发现他们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被扭曲和滥用了。例如常见的复古主义大屋顶,比例和尺度的错误使用反而使建筑透出一股势力和庸俗之感。建筑设计需要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适应当地的人文与历史的全新道路。此时的传统建筑范围变得广阔,扩大到了地域性,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和历史,如何将其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1 我国当下的建筑设计误区

1.1 建筑趋同而缺少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城市规模和面貌都不能与同日而语。但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声音也逐渐为人们所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全球化的浪潮使人们的思维和眼界都逐渐趋同,反映在建筑设计上也产生相似现象;②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使我国城市建筑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建筑多以工业化量产的方式进行建设,因此外观上大同小异;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老建筑也以不适应新时代的原因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钢筋混凝土盒子”。这些新建筑已不具备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象征的意义,成为真正的“住人的机器”。当作者游览过多个城市,却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的差异,这无疑是城市建筑的一种悲哀。

1.2 盲目追求西式而忽略自身价值

我国向西方学习建筑设计源于20 世纪20年代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当时的学习的确卓有成效,使新中国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新建筑。但并不能说西方建筑是完美无缺的,例如风靡一时的现代建筑风格在现在看来就有忽略历史与人文的缺点。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我们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创造出基于人文与历史关怀的建筑——地域性建筑。

2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重要意义

地域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而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产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活动都与它息息相关。因而建筑往往在历史文明长河中将地域文化凝结于自身,形成一种代表性符号,并且产生感召力。地域性是建筑的灵魂,有了这种灵魂,建筑才存在独特性和可识别性,为人们所记忆。地域性建筑不仅能改变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状况,它还凝结了反映中华文化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在其中,使我国的建筑形成不亚于西方建筑的独特风格。

3 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地域性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目前需要的不是西方18、19 世纪复古的传统地域主义,也不是中国20 世纪50年代兴起的追求建筑的传统性与纪念性的复古思潮。我国目前需要的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设计思想。“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源泉;如何复兴一个古老与昏睡的文明、而又参与普世的文明”[1]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新地域主义中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正符合这一要求。批判的地域主义是指从建筑所处地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技术经济条件中寻求创作依据和灵感,同时是首届建立世界范围内进步的建筑思想理论与科技发展成果来进行原创性设计的一种观念和策略。

3.1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主要特征

3.1.1 辩证的批判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不同于传统地域主义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反对现代主义的地方特色匮乏,还向地域主义自身存在的复古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它也乐于向现代社会和其他发展成果中吸取经验,将其融入到建筑中。例如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再诠释。这种辩证的批判态度将地域主义原本的限制条件转化成一种机会,一种使地方文化与全球思想相互交流的平台。

3.1.2 开放性与多元化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尊重地方与传统的同时,对全球化、异域文化和现代文明技术持批判性吸收的开放态度,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对外来异构因素容纳、消解和转化的机制,从而在地区性与全球化之间建立一种平衡[1]。思想境界和创作方式的包容性使批判的地域主义设计理论更加开放和多元。有多少个地域就有多少种地域主义。这种特点打破了如今建筑谱系中现代建筑风格一人独大的状况,使之变为百花齐放的局面。

3.2 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方法

3.2.1 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创作观

这种创作观是指建筑师的作品注重与地域自然环境或地域的建筑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相协调的地域建筑思想,并以此来反映建筑的地区性、场所性等个性[2]。相关实例即崔恺先生设计的殷墟博物馆。由于殷墟遗址大部分处于地下,设计师充分尊重了这一历史本体和环境现状,将建筑物主体同样置于地下,达到淡化建筑物以衬托遗址区的目的。同时,由于殷墟墓葬多为“亚”“中”“甲”等正方对称的字型,因此博物馆的平面也采用正方形平面全埋入地下的平面形式。同时不采用电梯而采用坡道的原因,也是设计师考虑到殷墟的肃穆古朴环境,不想让现代设施去破坏人们在逐渐下行而感受到的肃穆与苍凉。从建筑外观来说,殷墟博物馆隐藏于大地之中,唯独中央庭院周围的青铜墙体略高出地面,暗示着殷墟及其博物馆这两座神秘的宝库就藏在脚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殷墟博物馆在建筑形态、平面布局、空间氛围等多方面协调了周边环境,设计师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殷墟这一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在了其现实载体——殷墟博物馆中,获得人们的认可。

3.2.2 技术适应性和革新的创作观

这种创作观是指作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或利用先进科技并结合地区特色进行地域建筑创作的思想[2]。批判性地域主义认为不应机械地模仿传统样式,而是要根据所做设计来进行一定的革新。例如hyperSity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中国新窑洞——黄土上的院子。建筑选址在黄土高原,设计师采用当地传统夯土技术建造房屋,然而建设的形式并不与传统的窑洞建筑一模一样,而是吸收了批判的地域主义“陌生化”的思想。设计师对窑洞建筑形式进行了抽象和二次设计,并对传统夯土技术进行了革新,使之能更加利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了“与古为新”。

3.2.3 继承与创新传统建筑文化的创作观

这种创作观是指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乡土建筑文化中提升、转化和继承的新“民族形式”或新乡土建筑风格的建筑思想[2]。批判的地域主义认为对地域性的引入绝非直接机械性地复制粘贴,而是将其在现代主义的实践中进行新的定义和演绎,苏州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实例。设计师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征和园林布局特点提炼出来,将其融入苏州博物馆这一新建建筑的设计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接与融合。人们走在苏州博物馆中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新式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的白墙青瓦、四坡屋顶、步移景异被转换成了博物馆中的现代建筑形式和建筑布局方法,特色不减的同时使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4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批判的地域主义是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建筑设计理论,并总结出了3 条设计方法。这些结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们可以作为一种设计范式,供广大当代建筑师和学子们培养地域建筑观,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其次,它具有理论总结意义。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并适当解读,可以为研究当代中国建筑思潮进行补充。最后,它具有实践方面的意义。这些设计方法和作品是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宝贵资料,可在建筑实践时作为参考。

5 结语

自20 世纪现代建筑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本土的建筑师一直致力于寻找适应中国国情的地域性建筑发展道路。纵观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建筑师的探索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受到压制。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的涌入也在探索道路上增添了迷雾。因此,对适应我国国情的建筑设计理论探究与方法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合适的理论之一,对其研究可以使我国建筑师在全球化的复杂情况下认清我国的建筑价值观,找准创作的方向。

猜你喜欢

殷墟建筑师主义
胖胖的“建筑师”
新写意主义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近光灯主义
当建筑师
殷墟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