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分析
2021-03-30姜艳峰
◎ 姜艳峰
(新乡市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河南 新乡 453000)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多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属于1类致癌物,如果长期食用含有霉菌毒素的谷物,将会严重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对此,市场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科学检测分析工作,综合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与技术方法,不断提高粮油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水平,充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危害
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种理化性质稳定的真菌毒素,其具有较强的毒性、致癌性以及致突变性,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引发脂肪变性、胆管增生等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诱发肝癌症状,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黄曲霉毒素通常会出现在各类粮油食品中,其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1.1 黄曲霉毒素污染安全问题
粮油食品是黄曲霉毒素最为常见的载体,黄曲霉毒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在发霉的花生、玉米、大豆上,经食品加工后一旦市场有关监管机构部门未能够及时检测出其安全质量问题,那么流通到消费市场将会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1]。此外,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导致粮油食品本身出现安全质量问题。
1.2 人体健康损害问题
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加大患肿瘤、食道癌以及肝癌等疾病的概率。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其浓度密切相关。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浓度越高,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就越大。如高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会增大人体的致癌率,造成人体内肝脏硬化速度变快。倘若人们在生活中长时间接触或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的各类粮油食品,将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
2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实践分析
2.1 色谱法
色谱法又被称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分析工作中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合理运用色谱柱和衍生系统,并基于先进荧光检测设备辅助下,完成对黄曲霉毒素的科学高效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当工作人员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时,要认真做好自身防护措施,避免荧光检测设备对人体造成健康损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各种黄曲霉毒素分子的选择性检测,检测技术人员要想提升对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以科学有效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优化调整液体流动相,提升液相色谱检测准确度。或在条件允许下引进应用性能更为完善的液相色谱检测装置[2],从而提升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②有效减少检测过程中的荧光损失率,提升对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曲霉毒素检测工作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荧光基团,间接获得黄曲霉毒素浓度,荧光损失率越少,相对应的黄曲霉毒素检测灵敏度越高,能够充分保障最终的检测效果。
除高效液相色谱法外,薄层色谱法也被广泛应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在特定波长条件下,黄曲霉毒素会呈现出蓝紫色或蓝绿荧光,检测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反映出来的颜色特点和规律,检测获取到正确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与浓度。该项检测方法应用的检测效果会受到提取液纯度的影响,若提取液中存在某些不确定物质,很容易降低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此,检测技术人员在运用该项检测方法时,要加强对提取液纯度的控制管理工作,充分保障薄层色谱法检测结果的科学可靠性。检测技术人员还可通过综合利用这两种检测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应用优势,提升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效果,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2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分析观察黄曲霉毒素中的抗原抗体,科学准确地观察出其在化学分析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和具体含量。免疫分析法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方便、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3]。除此之外,免疫分析法能科学分析出粮油食品中黄曲米毒素各种分子结构等信息,全面掌握并了解其结构变化,从而有效提升黄霉曲毒素的检测辨识度。免疫分析法在粮油食品黄霉曲毒素检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竞争法
竞争法在粮油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能够促使黄霉曲毒素与克隆体之间产生相互竞争,并将存在的微孔显色出来。检测技术人员只需根据吸收光值,科学准确测量出黄曲霉毒素的相关变化情况。当其吸收光值越大,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越少,如果吸收光值越小,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越多。该种检测手段在黄曲霉毒素检测步骤与检测速度上都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2.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黄曲霉毒素中的检测,是根据黄曲霉毒素中的酶的化学反应,提升其自身降解并强化抗原抗体的反应。通过提高其中酶的特异性,等待其发生相对应的化学反应,检测技术人员只需要在其发生化学反应后观察实际颜色变化,并根据标准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判断出黄曲霉毒素的实际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原理包括间接法、竞争法及夹心法等,依据不同吸附法的原理,测量其中存在的黄曲霉毒素,充分保障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分析结果的精确度。
2.3 联用法
与其他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相比较,联用法实现黄曲霉毒素检测工作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该项检测方法基于单克隆柱分离技术与免疫分离技术,荧光法和免疫抑制法在原有样本溶液中捕获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人员只需选择合理的荧光法,并基于甲醇作用下,明确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具体含量[4]。由于免疫亲和柱的构成是由黄曲霉毒素B抗体偶联的免疫亲和球填充而成,在短时间和高精确度的荧光柱中展开免疫和光近距离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专一性,且不会对检测技术人员造成任何危害。但联用法在对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应用中费用较为昂贵,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2.4 管式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管式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应用原则是具有过氧化镁特征的AFB1、AFB1和AFB1单克隆抗体能够在系统的各个阶段发生相关的免疫反应,进而一个具有抗病毒的微磁性粒子与抗原抗体化合物有机结合,并在磁场中有效分离洗涤后掺入适量的发光物质[5]。此外,管式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还额外增加一种用于检测AFB1含量的发光物质,检测技术人员只需利用专业制冷分析仪测量出实际发光强度即可。在我国市场中一些专家学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玉米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展开检测,并利用管式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结果检测分析,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5 传感器免疫法
传感器免疫法作为市场上一种新型的免疫检测法,能将免疫检测技术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它们各自的应用优势。传感器免疫法以光敏原件作为传感器,实现对免疫反应中各个光学信号的有效采集与感应,从而辅助检测技术人员获取到免疫反应的相关特征[6]。例如,检测技术人员可以运用涂有抗原光纤传感器以检测粮油食品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若在该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传感器将会发出相对应的荧光信号,如果荧光信号很强,则黄曲霉毒素浓度很高,反之则浓度很低。传感器免疫法在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应用优势在于检测精度高、灵敏度好,是当前我国市场上值得推广的一种先进检测技术。
3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热议话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有关机构部门必须加强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科学检测工作,检测技术人员要熟练运用各项先进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要求,合理使用相对应的检测方法,充分保障流通到市场中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