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食品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以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为例
2021-03-30郑俏然高晓旭汪建华韩宗先李昌满
◎ 郑俏然,高晓旭,汪建华,韩宗先,李昌满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重庆市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行动计划》表明,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依托现有基础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这对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的发展来说,未来5年是食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满足其对食品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升服务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是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国家本科教育的扩招及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食品专业,坚守特色和内涵发展成为有别于“他”的根本标志,是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建设的另一核心问题。为此对重庆地区食品产业群进行调研,并对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的建设有参考作用[1]。
1 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参与食品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如何获取最大盈利是其主要目标。企业如何真正参与、怎样参与是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食品专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和企业只有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创造共同的发展源泉,构建共定目标、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享资源和共同研发的合作机制[2]。
1.2 食品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重庆食品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食品朝着安全卫生、方便营养、绿色、无污染及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势在必行,由此可见,未来重庆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岗位急需大量的工作人员,而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与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绿色食品加工与贸易等相关专业;同时,在食品产业发展方面,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推崇,以及国民对安全、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高的需求,都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产品质量与检测、食品加工与安全等方面高度关注,这必然要求食品从源头开始把关控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确保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然而,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没有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这也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还不够契合,没有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新专业[3]。
1.3 食品专业服务于产业链能力不强
食品专业要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3大职能统一起来。但目前很多情况下,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契合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自身的合作能力较弱,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缺乏对食品产业链的针对性[4]。没有形成与产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目前食品专业在服务产业链发展方面仍停留在人才培养环节,没有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升,学生距离企业的需求的规格和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食品专业服务于产业链能力不强[5]。
2 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和食品工业领域是食品专业建设的基础,以重庆地区“十三五”期间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为特色,覆盖食品贮藏、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食品贸易等5个具有相互联系的产业。在当前及整个“十四五”期间,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全球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重庆食品产业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而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与食品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的。这种发展趋势对重庆食品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及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建设是解决地方产业对人才迫切需求的有效手段。人才是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食品专业和食品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是重庆食品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加速器”。因此,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进行建设,对重庆市食品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支撑重庆市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国内国际食品产品竞争优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解决措施
3.1 更新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完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定位,构建食品专业耦合食品产业集群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即食品产业集群与食品专业相互耦合、相互协作,在突出自我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紧密联系及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创新系统。该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食品专业为依托,强调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来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长江师范学院食品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强化自身发展能力,提升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企业能力,为后续合作起到示范效应,逐渐扩大食品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
3.2 耦合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而且更着重于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以实际需要的“做中学”的学习顺序,而不是传统的“学中做”的认识顺序。通过食品专业对接食品产业集群,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使食品专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紧密结合,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中都体现出双方意志,这一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使食品专业从一个封闭系统走向多元素融合与开放。并且通过食品专业的建设,初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应具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及人员结构等[6]。
3.3 加强示范课程体系建设,引领现代食品产业集群绿色发展
食品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突出重庆地区食品产业特色,强调绿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特色食品专业通识课程群、共享专业课群、共享实践课群的同时,构建绿色示范型课程体系。紧随发达国家现代食品工业绿色发展趋势,引领重庆地区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以涪陵榨菜为例,面向榨菜贮藏、榨菜加工、榨菜安全与检测、榨菜贸易等整条产业链的技术及岗位要求,建设涪陵榨菜全产业链的绿色示范课程体系,以榨菜的核心生产技术为主线,紧密贴近榨菜从贮藏到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实际。依据绿色食品标准,对榨菜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品控、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技术要求进行课程模块设计,实现以榨菜为导向的现代食品绿色生产与安全质量控制,引导重庆食品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完成重庆地区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重庆市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创新发展[7]。
4 专业建设目标
4.1 专业发展思路创新
树立专业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拓宽食品专业发展新视野,通过内部整合资源,发挥特色食品专业优势,通过与企业资源共享,带动食品专业群的发展。
4.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食品加工技术全程融合、项目载体、模块分向等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一课双师制”,探索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8]。
4.3 实训基地建设创新
通过特色食品专业对接地方食品产业群,依托重庆市食品重点学科建设,本着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相协调的思路,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共管,进一步夯实特色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为本学科专业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科研提供有力资源保障[9]。
4.4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育人链”与“生产链”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四位一体、三层联动”的合作办学新格局,形成了校政行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及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10]。
4.5 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经过3年努力,建设成了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研发推广基地。建立了科研成果运用、推广与转化机制与转化平台建设,加强教师教改科研意识自觉性,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研平台,积极推进科研机构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研究能力,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发挥带动作用。
4.6 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将服务产业链条上的若干个食品专业整合起来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共振局面,着力提高特色食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更好地实现特色食品专业为产业服务,从而服务于重庆地方经济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使特色食品专业始终处于良性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5 结语
以主动适应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围绕食品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内部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联盟,打造重庆市一流食品专业”的食品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形成与重庆食品产业集群相契合的市级一流特色食品专业,耦合整个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布局。精准服务于重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同时深入推动我校内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把握好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的准确定位,走内涵和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