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果蔬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思考
2021-03-30齐雨桐
◎ 齐雨桐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零污染、无毒副作用、安全优质的果蔬类食物,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生产环境清洁,由熟练工人按规定操作生产,避免食物内所含物指标超过标准范围。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果蔬农产品主要来自于各大无公害示范基地,所有产品均经过严格拣选,来源可溯,辅之以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全程冷藏保鲜,与人们越来越高的饮食要求相匹配。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生产出完全没有有害物质的果蔬食品很难实现,一般只需无公害农产品达到优质和卫生标准即可:①优质。要求品相良好,维生素C 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符合产品营养要求。②卫生。需要农药残留在规定范围内,不使用禁止喷洒的剧毒农药,硝酸盐含量不超标,控制在432 mg·kg-1以下,工业“三废”和病原菌微生物等对果蔬造成的有毒物质含量不超标。最终流向市场的产品都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和认证,所以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实行可靠的安全控制技术把关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项工作。
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主要污染
从技术规范角度讲,综合考虑产地地理环境因素优化选择无公害生产基地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大前提。需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灌溉用水水质和土壤环境等。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对植物损害较大,工业大气排放是大气污染一个重要来源,其排放的烟尘、硫的氧化物、氟的氧化物及氮的氧化物是主要污染种类。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载体,作物从播种直至成熟收获都要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营养,所以土壤酸碱度要适宜,若土壤中含有超标重金属物质如汞、镉、铅和砷等,由于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和土壤相互影响,难以降解,会在土壤中不断积蓄;其次有机磷农药和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样不可小觑,氮、磷等化学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层土壤吸附固定养分均会在根层以下土壤积累或混入地下水成为潜在污染源。
重金属会影响农产品发育,降低产品质量,一旦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部,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也会导致土壤自身物理性质下降,出现板结情形,堵塞土壤气孔使其透气性变差,给作物根系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农药不合理使用会增加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长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会杀灭大量害虫天敌,还会增强害虫抗药性,变相增加防治成本,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环境。
2 生产控制的前置要求
种植产地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力具有一定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1]。产地最好可集中连片,易产生规模效应且区域范围明确,则产品追溯相对稳定。产地区域范围、灌溉水源上游、产地上风向应远离污染源,尽量避开公路主干线。一般而言,在产地方圆3 km 内,上风向5 km 范围内不存在污染企业,蔬菜果品等产地远离主干道100 m 以上。在优化选择产地基础上做好产地环境管理工作,如产地周围设置屏障,制定相关污染防治措施,禁止将医疗废弃物、化学制剂、有机化工业等废水掺入产地灌溉用水,不得将污泥和城市垃圾在产地内掩埋。经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①调查淘汰法。根据当地整体环境去评析种植生产条件,调查评析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基础、自然情况、污染源分布和农业生产布局等,排除工业“三废”影响区域,排除洪涝干旱和病虫害多发区域,确保被选择区域生态状况较佳。②监测评价法。针对选择出的较佳种植区域进一步严格评价,坚持优中选优,综合考虑科学性和经济性,剔除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采集水质样本进行检测,按要求比对不同水域标准,一般粮油作物需用水采样1 ~2 个;其次采集土壤样本进行重点监测,田地种植区域至少每1 000 hm2有一个采样点,野生植被产区2 000 ~3 000 hm2有一个采样点,土壤布点采样包括梅花点法、棋盘式法和蛇形法,最后对空气布点监测。依序完成如上步骤后,按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环境质量评价。
3 生产控制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则是有关果蔬类农产品的种苗、肥料、防治用药、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相关技术。种苗必须抗虫害性能好,抗逆性强且优质高产,尽量降低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频率。苗木优先选用非疫区无病毒苗木和不带检疫性病虫害的苗木,肥料需经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苹果和柑橘等不能用含氯肥料。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速效肥为主,依据土壤肥力和树体营养情况施肥,特别注意植株是否缺少某项微量元素,保留施肥记录,记录肥料名称和有效成分含量、施肥地点及日期、施放量和施放方法等。防治用药不能产生农药残留,应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的剂量和方法,喷洒时间遵守安全间隔的规定,对剩余农药和废液等妥善处置,保留作物种类、用药时间和地点、喷洒面积、用药量和安全间隔期等信息。
4 生产控制的核心步骤
4.1 种苗风险控制
影响种苗质量的风险因子有产毒真菌、生物毒素、重金属及农药残留[2]。选取对本地气候环境适应力强的品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地区和产品需选择重金属积累速度慢的品种,优先考虑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发布的、适合当地主推的品种。应从具有种子经营销售许可证的公司购买具有安全包装且附带有标签的质量合格种子,种子应籽粒饱满、完整无损,秧苗应生命力强,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如果需要另对种子进行化学处理和包衣,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且要保持完整记录,不使用盛过霉变或染病种子的器具,减少病原交叉感染,为种子和秧苗选择合适播种期,避开气象灾害,确定播种量,尽可能提高成活率。
4.2 栽培风险控制
露地蔬菜选地和整地步骤中的风险因子主要是农药残留和病原菌,应深耕和翻晒灭杀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和虫子,采取间种、套种和轮作等栽培方式,提高土壤利用效率。育苗和定植期主要风险因子是农药残留和地膜残留,可对种子和苗床进行灭菌消杀,避免经种子和土壤传播病虫害,减少苗期病害和植株用药量。以人工破壳和摩擦助力的操作将种子外皮破开,增强其通透性,促进种子发芽。时刻关注气象情况,在掌握蔬菜品种特性基础上选择播种期,避开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天气。若有育苗需要,则以保护根部营养钵和穴盘方式炼苗,增强苗株抗病害能力。适时壮苗,选择带土移栽,需要使用地膜时,以适度合理为标准,使用完毕后及时回收做无害化处理[3]。植株调整期风险因子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病虫害等,可依据蔬菜特性、水土情况及本地田地管理水平进行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切忌过度密植。用物理调节的方式增加叶面积指数,如整理枝叶、取芯、支架、绑蔓和压蔓等措施以改善生长条件,适度加大栽植密度,用化学方法调节时,则需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量用药。授粉期主要风险因子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利用昆虫授粉或机械授粉方式来减少调节剂的使用,昆虫授粉时应慎重使用农药,防止授粉昆虫死亡。对农药残留和病原菌等风险因子的控制可采取高温闷棚、土壤熏蒸等,利用遮阳网、水帘、风扇等设施调控温湿度。采取人工授粉时应选择符合国家规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且符合浓度要求。
水果主要风险因子是病虫害,在土壤翻耕期需注重翻耕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果树增产消灭越冬病虫。整形修剪期通过操作达到树体结构合理、树势生长健壮、树冠通风透光。依据品种不同选择专用果袋套袋,套袋前喷洒药物防治病虫害,药剂干后再行套袋,选择晴天进行套袋,避开降水、露水未干、中午强光时段,剩余果袋清除出园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保花保果、疏花疏果、膨大催熟期使用生长调节剂需要按规定时期和浓度,计算好次数使用。
5 生产控制的后盾保障
建立健全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是确保一系列科学措施落实到位的坚实后盾。以企业或合作社等认定主体作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其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和包装标识等情况负总责。认定责任主体需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过程监控,认定周期内尽量不更换内检员,保持人员队伍稳定,必须更换的需要符合要求且熟悉工作的内检员接任。内检员对出具的材料真实性负责,不定时检查操作记录和生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制定相关制度章程,包括岗位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措施、投入品采购使用制度、产品追溯制度以及质量检验制度等。在无公害生产基地设立固定标识牌,载明种植范围、产品品种、主要安全措施和责任人。确保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上墙,在生产基地张贴禁(限)用农药公告。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相关材料记录至少保存两年。种子购买、生产措施、收获贮藏和运输营销等需要详细记录。农产品投入规格、品种、用量、用药期和停药期也要写明,和农户签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协议和购销协议。
6 结语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目标是保障公民饮食安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按照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和安全性保障要求进行产品认定。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助力农村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