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中林集团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2021-03-30宋权礼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业园园区林业

宋权礼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714)

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林集团)是国内唯一以林业为主的央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的同时,提出“为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将以中林集团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为例,对深化林业园区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升级进行浅析。

1 建设林业产业园区的必要性

产业集群是目前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趋势,对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加速升级转型等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深化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推动林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1]。

1.1 构建林业产业集群有助于构建林业产业双循环格局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原木、锯材等进口关税取消,特别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木材需求激增背景下,我国迅速成为林业产品进出口大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林业产业链供应链遭到多重冲击,未来形势也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路[2]。深化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林业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聚集在特定区域,调动林地、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形成的纵向上下协同、横向专业化协作木材经营产业链,构建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的产业组织形态,正是破局的应走之路。

1.2 林业产业的现状需要建设产业园区

我国林业企业多是分散各地、技术含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散乱脏污”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分散化经营依然是林业产业基本特征。此外,林业产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科技创新力不强、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融资环境差等特征。推进林业园区发展模式,由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融资服务、集约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园区运营方、地方政府管理物业,负责木材贸易,进行木材干燥生产,提供物流监

管和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园区入驻企业专注于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市场开拓,这种集约、专业的林业产业服务平台起到了有效破解林业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小散乱差弱发展难题的作用[3]。

1.3 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只有融入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产业方能集中区域资源、资金、人才等多重优势。依据地方特色构建优势互补的林业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之间优势互补、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规模经济辐射范围和经济效能,同时对当地就业、环境治理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 中林集团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的经验和做法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中林集团在积极打造林业产业园区促进林业产业转型方面进行了充分实践,也取得了成功经验[4]。中林集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为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战略发展思路,带领相关林业产业逐步向规模和集群化方向、向技术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向产业链高端定位转型,将“园区+”上升为集团战略,提出“沿边、沿江、沿海”的产业园区战略布局。

2.1 深挖边境口岸优势

绥芬河是中俄边境重要口岸,毗邻俄罗斯的木材主产地,是我国最大的俄罗斯木材进境口岸和最大集散地,进口俄罗斯木材占全国进口木材总量的1/4,也是中国北方的“木业之都”。绥芬河区域内集中了700多家木产品加工企业。鉴于绥芬河雄厚的木材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木产业基础,中林集团积极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同出资建设“国林木业城”,打造集融资、贸易、生产、加工、展示、交易、物流、生活8个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木业园区。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为入园企业提供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保姆式”服务,包括金融服务、原材料供应、木材干燥等预处理、配套加工、物流仓储、品牌推广、电子交易、法律咨询等服务。从服务思路到实践,“国林木业城”以“保姆式”的服务理念,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与升级,提供了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这种新的服务发展模式被黑龙江省政府和绥芬河市政府称之为“国林模式”。

“国林模式”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探索综合性服务平台创建路径做出了积极尝试,结合“沿边、沿江、沿海”的“三沿”发展思路,中林集团首创了“境外木材资源基地+口岸(港口)物流+林业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上下游一体化高效经营模式[5]。

2.2 深挖港口优势

中林集团借势而为,积极布局长江经济带,技术长江沿线港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沿线重点港口的联动与错位发展。依托长江流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广阔且发达的腹地优势和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迅速建立了“互联网+园区+港口”的现代商业模式,形成了以“港园一体化”为平台,木材供应链和产业链相互融合高速发展的新格局,为满足未来进口木材物流和加工园区提供有力保障。

中林集团以新民洲港为依托,对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再次创新升级,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生态产业城,在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与发展的同时,创新地提出了“港、产、城”之间互融互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了与之配套的商业区、生活区和生态旅游区等建设,并实现与新民洲的城镇发展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以港兴产、以产兴城”。镇江生态产业城的“港产园模式”,是对“国林模式”的继承、拓展、深化、创新,是在“境外木材资源基地+销售网络+口岸(港口)物流+林业产业园区”经营思路下,对综合性林业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又一新成果。

2.3 发挥平台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国林模式通过创建的“融资服务、生产服务、资源共享、集约利用”等4大平台,“供应链融资、木材贸易、木材干燥、物业管理和物流监管”等5大服务,以市场化运作提供企业需求的核心要素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大量中小企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国林木业城迅速带动地方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原本分散、技术含量较低、污染较重的“小散乱脏污”企业都集中到园区,实现了相互之间产业互补、整体绿色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以国林木业城为引领的高速发展,使绥芬河木加工业年增加值增长14.6%以上,高于7.5%的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该市的转型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以“政府+央企+民企”的高效组合,通过不断增强园区整体科技创新,引入高端产业,提升环保科技,拉动入住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地方产业整体提档升级。逐步使入园企业的生产定位从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稳步迈进,市场定位也从原来的主打中低端产品逐步向高端产品挺进,实现产品远销海外。中林集团将园区打造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每年在全国培育出数十家规模企业,帮助1200 家企业驶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很多入园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国林模式”融“产供销平台”、“上下游相互衔接”、“境内外有机联动”和“及时金融服务”于一体,以“共建共享”实践实现了园区、入园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三方共赢[6]。

3 当前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定位不清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园区的业务结构,决定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各林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规划,功能定位分区不清晰,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条短,导致园区内的产业附加值较低,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存在资源闲置浪费、低效高耗的现象。

3.2 产业形态单一

为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收入,多数林业产业园区在运营初期,对入驻园区企业的门槛未设限,对产业关联度和业务渗透性关注度不够,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园区迅速聚集,从而导致大多数园区木材贸易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达90%以上。产业形态以贸易为主,过于单一,容易造成园区内的无序竞争与消耗,也不易形成积极有效的产业链,无法产生产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

3.3 技术创新不足

多数园区运营主体自身科技要素不足,在推动行业新技术、新材料进步上引领效应不够。入驻园区企业部分还停留在初加工、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升级不够,园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园区企业主要的入驻原因是租金低、外部环保压力大,未与园区建立深层次高粘性的业务合作。

3.4 产业配套服务薄弱

林业产业园区多数定位为传统型业务,营收点主要有房租收入、物业费收入、电力设施配套附加费、供应链融资和集采集销营收等,配套服务相对基础且附加值低。有的园区在产业配套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探索,比如中林集团的国林木业城开展了附加值高的小额贷款业务,但占比较小。多数林业产业园区的研发、营销、广告、培训、团队建设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整个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园区主体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仍然较低[7]。

4 未来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

4.1 区域化布局

中林集团在建设林业产业园区中提出“沿边、沿江、沿海”区域布局,实践证明,优化区域布局对于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下一步的园区布局中,应着重布局沿边交通枢纽城市,以“一带一路”倡议及“中欧班列”加开为突破口,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通过“物流+木材产业”的商业模式,打造铁路专用线基地园区,增强物流运输控制力和盈利能力。着重布局沿江沿海港口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例,加快布局长江上、中、下游节点城市,在国内华东、华中地区依托长江沿线港口码头加快建设林业产业园区,辐射上中下游市场供应,抢占家居板材主要消费市场,掌控产业经营基本盘、市场基本面。

4.2 多元化运营

对林业产业来说,应培育和创新多元化林业产业经营模式,逐步完善园区发展定位,调整园区及企业功能分布,重点围绕土地开发利用、产业导入退出、园区运营管理、企业培育引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体系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引进国内外行业知名、领先的终端生产企业入驻,整合低成本企业,改善单体加工居多、生产产品低端的现象。优化园区准入门槛,细分园区企业生产结构,着重引进新型板材、智能家居、智慧物流等新产业,延长产业链。

4.3 高端化建设

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深化林业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必然要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向高端化迈进,不断提升园区增值服务水平,在配套研发、品牌管理、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专业化培训等方面挖掘潜能,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服务功能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等落户园区,实现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的立体带动,通过创新招才引智手段,促进园区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为新兴技术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对于国资央企建设的园区,应充分利用国资央企的影响力,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及产业链优势集中整合,做行业的引领者;加强与优秀企业在投资参股、产品连接、科技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合作,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质量打造新的竞争优势,逐步解决园区加工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问题。

4.4 一体化发展

通过园区转型升级,园区内企业分工合作与协同创新,将园区由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一体化集群转变,能够充分利用地理临近效应,有利于实现与国内市场需求的有机联系。林业产业园区应加快形成科技、研发、制造、销售、商务、金融、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基地,建成产、供、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集群。

4.4.1 上下游链条的管理

园区运营方应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大对上下游链条的管理维护,加大林地资源控制力度,特别是扩大海外林地资源的控制权、经营权,掌握主导权,提高货源端议价能力,确保园内企业供应稳定;组建统一销售渠道,前期可以利用园内企业现有的渠道,后期转向以园区销售渠道为主,主动向市场营销园区的产品,将企业客户转化为园区客户,提高园区的产品销售范围及服务覆盖范围;实现资源对接,与优质、可信赖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建立长期的资讯和订单交付、技术交流、运营管理等合作关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接。

4.4.2政府+园区协同发展

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产业园区投资周期长、成本大,从规划建设到运营需要较长的过程。园区运营方应发挥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商沟通,积极争取土地、规划、招商、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创新资产变现和退出机制,有效提高政府监督效能和园区企业市场化运营水平。

4.4.3 价值链的控制与提升

产业链的本质是价值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信息链。产业园区运营价值链的控制点应立足于协同管理,对整个园区平台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提升园区基础服务和资金支持、销售网络、合规性管理等服务,完善金融服务,培养价值链的层级性与互补关系,建立补链来丰富产业园区的功能性,促进园区内企业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园园区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land produces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