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造林措施及营林生产管理探究
2021-03-30杨英平
杨英平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青海 海东 810800)
林业造林是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植树造林有着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升级压力,林业生产领域也同样如此。以往无序的造林方法已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生产需要,落后的营林生产管理也阻碍了林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了切实有效地让林业造林和营林生产管理发挥效用,以下将分析我国林业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对各类造林方法、营林生产管理措施展开讨论。
1 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现状
在党和政府的指示和监督下,我国开展了广泛、长期的植树造林工作。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并且我国林业产业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一方面林业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另一方面林业产品和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当中,尤其是部分地区林业生产逐步摆脱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产业,转变为高附加值、产业链后端林业产业。就政府层面来说,我国政府对林业产业一贯持积极态度,近年来政府为了优化林业发展路径、提高林业建设能力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情况下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社会层面对林业造林及管理工作也在慢慢升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林业造林现状。由此可见,我国林业发展背景、发展前景整体呈现出积极态势。但是同样不可忽略的是,林业造林、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如林业造林中存在育苗、播种的技术问题、营林生产管理中存在育苗管理不到位、经营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所以说,我国林业发展虽然呈现出积极态势,但是依然需要沉下心来优化造林措施和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2 林业造林措施
2.1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发指的是将树木的营养器官当作造林材料,或者直接栽培的造林方法,常见的植物部位有树木枝干、树木根部等,具体方法有插干造林、地下茎造林、插条造林、分蘖造林、分根造林等。这种造林方法的特点在于无需经历育苗过程,只需要事先挖好一定深度的地穴,并且保证底部平坦,然后在栽种过程中注意苗木端正、距离适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栽种工作,经过这种造论方法种植的林木成活率相对较高。不过这种造论方法的局限性也比较突出,就是无性繁殖材料的愈合生根会影响栽种,不适于大规模应用于造林工作当中。一般来说工作人员会选择品质优良的山杨或者枣树作为此类造林方法的树种。
2.2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则是直接将种子种植在林地上,这种造林方法并不需要移动苗木,所以生长起来的树木在苗木根系方面也比较完整,同时苗木苗期缓慢的现象也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挑选好的种子播撒到种植区域内,这种种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育苗时间大幅缩短、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活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播种造林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却也需要人工干预的支持,即工作人员采用预先催芽的方式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这种种植方法的适用性良好,对季节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林工作人员在应用这项造林措施的时候要保证好造林场条件,积极做好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如水分、土壤的充足等,否则还是会出现林木生长方面的问题。
2.3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将幼苗当作在中材料,人们常常称其为“栽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在林业生产中极为常见。在应用这种造林方法时,工作人员会重点关注苗木的根系状况,若是苗木根系条件达不到要求,那么后期适应性也会有所降低,苗木机能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生存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较于其他造林方法,在植苗造林法作用下生长的树苗会提前封闭,迅速生长,可以适应多种生态环境。这种造林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比较多,在选择时应当以林业生产实际为标准进行调整。
3 营林生产管理措施的优化途径
3.1 提升育苗质量
林业造林过程中育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优化应该对育苗这样的重要工作保持合理关注。提升育苗质量应当从合理使用育苗技术、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和强化育苗管理工作3方面入手。合理使用育苗技术意味着工作人员要对育苗技术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如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中,工作人员只是将关注点集中于保护苗木根本,却没有认识到容器对苗木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应当采用无纺布容器等技术进行育苗;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需要林业生产行业制订完整的树苗评价标准,然后生产单位将标准落实,保证栽种苗木都符合生产要求,如此便能降低林木种植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强化育苗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规划的支持,有序的育苗工作往往可以让管理效果事半功倍,林业部门要对育苗工作进度进行控制,将各项技术妥善应用到生产流程中,根据实际种植环境调整抚育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苗木存活率。林业部门可以尝试建立专业苗木基地,培育抗自然灾害及虫害能力突出的优良品种,为营林生产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2 强化对技术人员的管理
现代林业的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若是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持,那么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会显得举步维艰。出台人才引入政策,吸纳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进入营林管理工作岗位。为了更进一步地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林业管理部门要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采用全面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推动技术人员素质提升,让工作人员能够将专业知识和生态保护实际相结合,进而为规划、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智力支持。管理内容包括开展岗前培训,对技术人员实施集中教学,经常性检查技术人员学习成果,采用多种类型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水平。在日常工作当中,林业部门应当对生产质量实施不定期检查,造林工作完成以后进行质量验收等,督促技术人员提升自我,积极应对日常工作。还有林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入优质人才。
3.3 注重营林调查设计管理
营林调查设计对营林生产有着指导性作用,确保营林调查设计严肃性就是维护营林管理工作的质量。营林调查设计时应当以林业管理部门印发文件为标准执行工作;调查设计必须以林场实际为基础,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经营措施;对于未验收审批的调查设计,不能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作业,要在设计完整、设计准确、验收批准的情况下有序施工。
3.4 运用现代造林及病虫害防治手段
病虫害对林业生产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以往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收效不甚理想,工作人员往往是在病虫害发生以后才能采取行动,用化学药品除灭病虫害。尽管这种方法也能发挥有效作用,但却会产生无法忽视的副作用,即森林土壤和地下水被化学药品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长时间使用化学药品以后病虫害逐渐产生抗药性,后续的防治工作难度也逐渐提高。若是想要长效应对病虫害,还是要另辟蹊径,采用生态型保护手段提升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当然,生物防治技术也是不能忽略的手段,营林管理人员应当在考虑生态环境整体的情况下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可行性,保证技术的应用不会进一步加剧破坏。
3.5 建立现代营林造林的综合体系
森林火灾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在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每年还是会出现不同规模的森林火灾。当然,森林火灾或者其他灾害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凭借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但当前的营林管理建设尚不健全,所以营林造林综合体系的建设必须提升进程。信息化时代给了营林管理工作更多地途径,林业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监控林场温室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造林环境,还可以有效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林业管理部门应扩大在营林管理方面的投入,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持。如巡林工作需要对林场进行勘察和巡逻,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在无人机和高清远景监控探头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可以掌握大面积森林状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线护林员的工作压力。无人机和监控探头提供的数据也可以用来辅助设计管理,所以营林管理单位要加大综合体系建设力度,早日建成集造林、营林于一体的辅助系统,让林业管理工作真正迈入现代化。
4 结束语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促进现代林业事业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承担责任,对生产流程和营林管理工作作出调整,务必要用现代化、高质量的方式提升工作质量,落到实处的优化营林生产模式,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