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021-03-30王澎陶双勇李雪孙强郑凯月李红莉
王澎,陶双勇,李雪,孙强,郑凯月,李红莉*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0; 2.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人民政府,黑龙江 海林 157100)
狗枣猕猴桃[Actinidiakolomikta(Rupr.et Maxim.) Planch.]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落叶藤本植物,是东北地区野生猕猴桃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极具经济价值的小浆果植物。狗枣猕猴桃果实富含维生素C和各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堪称“水果之王”,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高达1000mg/100g,是苹果、梨中维生素C含量的90~100倍,柑橘的8~10倍,是提取维生素C的好原料,又可制作成果脯、果酒、果汁等功能食品[1]。狗枣猕猴桃在我国东北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是我国最抗寒的猕猴桃资源。目前,国内外对狗枣猕猴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利用、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狗枣猕猴桃品种选育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1 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的研究
狗枣猕猴桃野生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流失严重,威胁正在加剧,所剩资源寥寥无几,仅在浅山区有少量分布。国内外有关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研究报道较少,路文鹏等[2]对东北原生种狗枣猕猴桃种质进行了RAPD研究,为种质鉴别和品种选育提供技术资料。李红莉[3]对东北野生狗枣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果实性状进行了评价,为其优良个体选择和遗传特性的分析奠定基础。贾佳林[4]等对长白山境内的野生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9.95%,而果实的扁平度变异系数最小。李红莉等[5]对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野生狗枣猕猴桃资源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不同地区间植株及果实性状存在较大的变异,有利于筛选出优良个体。
2 繁殖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目前,有关狗枣猕猴桃繁殖技术的研究主要有种子繁殖、扦插和组织培养。李然红[6]等对狗枣猕猴桃种子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种子在播种前进行冷处理,在4℃条件下处理15 d,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可达52%;还认为300 mg/L赤霉素处理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付强[7]等研究了播种育苗技术,认为层积沙藏处理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李国强等[8]研究了不同扦插基质、生长激素及其浓度对狗枣猕猴桃嫩枝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细河沙为扦插基质,500 mg/L吲哚乙酸速蘸10s的生根率最高,高达95.2%,扦插苗移栽成活率高。吕海燕等[9]以狗枣猕猴桃幼嫩叶片为外植体,筛选出最适宜腋芽一步成苗的培养基配方为MS+1.25 mg/L6-BA+0.25 mg/LNAA,腋芽萌发率达92.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NAA,生根率100%,平均根数12.5条。张玉杰等[10]以狗枣猕猴桃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狗枣猕猴桃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的最佳条件,筛选出了最优培养基。
有学者研究了铅、锌胁迫对狗枣猕猴桃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探讨重金属胁迫对狗枣猕猴桃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11];Na2CO3、NaCl和NaHCO3混合盐对狗枣猕猴桃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其在盐碱化土地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参考[12-13]。姜大崴等[14]研究了遮光处理对狗枣猕猴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能使其枝叶生长量有所增加,光照强度越高,日净光合速率越高。韩英姬等[15-16]研究了狗枣猕猴桃人工栽培丰产技术。
3 狗枣猕猴桃资源利用和遗传育种工作建议
东北地区的野生狗枣猕猴桃果实翠绿多汁,口味香甜,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果实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等,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和食疗食品。但由于其生长环境及成熟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还未被充分研究与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地利用狗枣猕猴桃资源,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
一是要充分保护其野生资源,狗枣猕猴桃属于攀岩藤本植物,在清林过程中很有可能被作为非目的树种而清除。由于其果实采摘困难,林农往往将其树木伐倒采摘果实,对树体造成较大伤害,使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应加大狗枣猕猴桃资源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其价值,保护野生资源。
二是要加强育种等基础应用研究,加强狗枣猕猴桃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利用其果实的变异特性,开展野生狗枣猕猴桃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单株选育研究。同时,可根据猕猴桃种间的遗传规律,开展狗枣猕猴桃与其他种类猕猴桃的种间杂交,培育抗寒、大果无毛的新品种,从而丰富和充分利用寒地野生猕猴桃资源。
三是加大人工栽培,目前,狗枣猕猴桃多为野生状态,且很少成片,尚无大规模栽培,可从小面积人工栽培开展野生驯化。通过研究,在培育新品种的基础上,扩大人工栽培,变野生为人工果园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