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悔源自忠诚 坚守始于执着
——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黑峪梁瞭望台纪行

2021-03-30刘江林

甘肃林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瞭望台林海火情

刘江林

与外界“失联”,与高寒缺氧斗争,与野兽猛禽为邻……在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190 多万亩林海深处,这是4 座高山瞭望台森林瞭望员们面对的常态,他们被称作“森林的眼睛”。

憨班林场黑峪梁瞭望台防火瞭望员、站长贾连新就是众多“森林的眼睛”之一。他所在的黑峪梁瞭望台地处海拔3410 米山巅,坡陡难行,不通公路,人迹罕至,风雪呼啸,条件非常艰苦。“出门是高山,四周无人烟,夏季虫蠓咬,冬季雪封山。”这是瞭望台最真实的写照。

国庆节前夕,我们一行3 人从舟曲县城出发,驱车行驶50 多公里来到瞭望台山脚下,从山下通往瞭望台仅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需要人背肩挑。如果不是到瞭望台采访,如果不是被瞭望员精神所鼓舞,笔者一辈子也不想爬这样一座山:一路的前弓后垫,一路的攀援如猴,一路张大嘴巴喘气,大汗淋漓喉咙冒烟,腿脚发软,心怦怦直跳,只能走一阵歇一阵。这时候,才能深深体会林区几代森林瞭望员的艰难和不易。

今年58 岁的贾连新,是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人。他从1983 年开始到憨班林场工作,一干就是38 年,来到瞭望台工作已有13 年,见证了林场面积发展到如今的53.6 万亩。贾连新和瞭望台的另外三名队友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时刻守卫着林场森林资源的安全,用青春、毅力和汗水书写着人生。

山头绿了,头发白了。如今,贾连新已是憨班林场年纪最大的护林员之一。在他身上,该有很多故事吧?贾连新微微一笑:“我的工作就是瞭望、报告,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生活很平淡。”

瞭望台观测范围覆盖林场70%的区域,瞭望监测面积达37.4 万亩。在瞭望台不足50 平方米的3 间简易房里,一间里屋是护林员的卧室加厨房,外屋是电台兼储藏室,另一间屋则堆着枝丫烧柴。一个火炉、一桌一凳、两张木床、一架陈旧的高倍望远镜、一叠发黄的记录本,还有几个用来背水上山的塑料桶,这些就是瞭望员贾连新他们工作和生活用的全部家当。仅有的一台海尔小彩电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在山上,贾连新和队友常年吃的蔬菜是耐储存的土豆、洋葱、包包菜,主食是挂面等,一天只吃两顿饭。

贾连新说:“瞭望台共有4 个人,两人一班,一月一换班,每班轮流在瞭望哨值守一个月。我们每个月初上山,就带足一个月的蔬菜、米面粮油盐等生活用品,月底的时候得估算着吃,否则就有断粮的危险。每次换班时,林场派车将我们送到山梁下,我们再一点点把生活必需品背上山。每次背20 多公斤的东西,穿行在又窄又陡的山路上,中间还要歇上五六次,至少得用两个多小时才能爬上山顶。遇上雨雪天气,上下山一趟十分困难,有时还会遇到野生动物的‘攻击’。”如此往复,岁岁年年,贾连新和他的伙伴们在瞭望台上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暑春秋,花开花落。

生活必需品背上山已是不易,用水就更是一件难事了。每天早起,贾连新和队友第一件事就是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背水,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做饭、喝水、洗脸都要计划着用水,喝雨水、吃雪水是常有的事。夏天可以背溪水回来做饭,一旦到了冬天,溪水结了冰,他们就只能把雪收集起来化成水用。为了喝上一口水,贾连新已记不清摔坏了多少个桶,有多少次跌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

听到这儿,想起刚才我们每人吃下的一大碗酸菜面,心中有些忐忑不安。要知道,这可是他一个人一天的口粮哪!

“各级领导非常关心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贾连新指着瞭望台上一片片亮闪闪的太阳能光伏电板,高兴地说道:“以前交通不便、用电困难,一直都用蜡烛照明、树枝烧饭、收音机解闷。现在瞭望台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用电、上网、打电话都很方便,只是手机信号依然时断时续,瞭望哨里配备了16 块太阳能发电板,晚上能照明,还有电视看,工资也涨了,日子越来越好过,我觉得自己的‘眼睛’比以往更明亮了。”

贾连新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瞭望台上,每隔几个小时,用高倍望远镜环顾四周浩瀚的林海,观察37.4万亩林区内是否有异常用火,并做好观测记录。“一旦发现哪里冒烟,马上通过电台报告给林场。”贾连新说,“及时发现火情,准确判断位置,迅速传递火场讯息是我们瞭望员的职责!”尤其在防火紧要期,瞭望员每天神经紧绷,他们每天定时观测,每天上午9 点、下午3点、晚上9 点,用电台向林场防火指挥部报告情况,有突发状况就随时报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尽管绝大多数通报都是“一切正常”,但他们的瞭望工作从未懈怠。

多年的瞭望工作,使贾连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即使在云雾弥漫的天气,也能迅速分清是烟还是雾。“烟是随着燃烧面积的扩大而不断增强,烟雾往往有根柱,而云雾则没有……”贾连新说。

“老贾他们在山上工作,心里都有一张活地图,哪里有火情,都能准确告诉你那里的小地名,为第一时间扑救山火提供准确信息。”林场主管护林工作的副场长郭金代介绍说。

贾连新“扎根”黑峪梁顶后,为了做到火情测报准确无误,他利用阴雨天和雨后初晴不易发生火灾的时间,翻山越岭熟悉周围的地形、林情,穿破了好几双胶鞋。日积月累,贾连新熟练掌握了火情监测的基本功,对林区情况了然于胸,对于瞭望范围内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如数家珍,成了憨班林场的“活地图”。一旦发现情况,他能够马上说出事发地的山头地形、林班、地貌、位置、附近情况等信息,告知最短登山路线,让负责巡山的同事及时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置险情。13 年来,贾连新没有一次错报、漏报,监测准确率超95%,起到了“森林眼睛”的作用,实现了所管护的林区34 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工作环境的艰苦相比,更让贾连新难耐的是寂寞与孤独。白天在梁顶守望着空旷的山林,晚上在漆黑的小屋里望着窗外的星空,耳畔只有阵阵松涛声。早年哨所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贾连新唯一的乐趣就是看风景,冬日玉树琼枝,美不胜收。想家的时候,他只能看看手机中家人的照片。

对贾连新来说,最害怕的事情,还是野兽的“半夜光临”。“这个地方野猪、豺狼、狗熊多,总在夜里听到远处野兽的吼叫。刚上山那会儿,我有时整夜不敢合眼。”贾连新对驻守初期的情景记忆犹新。深冬落雪时,早晨推开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凶猛肉食性动物的脚印,脚印在门口逡巡,甚至布满房屋周围。有一次,贾连新出去巡查,突然与两只狼狭路相逢,他拿着一根棍子没敢轻举妄动,人与狼对峙了好长时间,最后,狼悠悠走开,消失在草丛中,贾连新才松了一口气。

每到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假期,贾连新主动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一个人坚守在山上。在担任瞭望员的13 个年头里,就有10 个春节在瞭望台上度过。他平淡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尽守职责。”

贾连新坦言,对于家人,他照顾得很少,心里有愧,但面对这片森林,他问心无愧。几十年来,贾连新和妻子在林场造林护林、相遇相知、恋爱成家,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莽莽森林。常年在山上驻守,家中老人和3 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妻子一个人操持,家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靠妻子一个人跑前跑后。

枯燥、寂寞、艰苦,丝毫没有改变贾连新对工作的热爱,他把忠于职责刻入生命年轮,就像山顶的一棵棵松柏,把根深深扎在岩石里,不畏严寒与孤寂,用一腔热血谱写了青山绿水护林人的忠诚。他也多次受到林场和上级表彰。

13 年寒来暑往,4000 多个日夜的默默坚守,只见春风润绿了山峦,秋阳染红了枫叶。望着眼前的茫茫林海,贾连新坚定地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干下去,干到退休。就算我一辈子在山上工作,也无怨无悔,永远做森林的眼睛。”

结束一天的采访,下山回程时,握着贾连新满是厚茧的手,环顾四周的青山,我们肃然起敬。他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慢点,下山的路不好走!”我们3 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当我们挥手道别翻过黑峪梁时,回头望去,蓝天白云下,一个孤独的身影,一直目送着我们逐渐远去……

群山无言,青山作证。深山里的瞭望员从青春白发到霜染青丝,练就了“森林眼”和“活地图”的本领,他们用忠诚、执著、坚守换来了万顷林海的平安。

正是许许多多像贾连新一样坚守初心使命、甘愿无私奉献、敢于担当作为的务林人,才托起了这满山的苍翠,他们是当之无愧守护绿水青山的“忠诚卫士”,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林海守护者”,是新时代林区最可爱的人。

猜你喜欢

瞭望台林海火情
火情侦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种面向森林火情监测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
吉林省林区瞭望台配置与林地可视性分析
人民调解扑灭“紧急火情”
欢 沁
冬阳
留在苏窦山瞭望台上的诗
林海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电视机起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