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碳市场构建对传统油气和石化产业的挑战及应对

2021-03-30皮艳军

当代石油石化 2021年8期
关键词:能源发展

皮艳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北京 100728)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鸣锣开市。经过多年的酝酿筹备,碳市场正式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统一,真正进入配额现货交易阶段。首批2 200多家电力企业正式启动交易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已经超过40亿吨,即刻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十四五”期间,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在内的8个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碳市场,覆盖排放量预计将达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0%~80%;按业界预测,到2030年,我国碳交易总额将突破1 000亿元。

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在全球碳排放总量占比约2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的碳市场体系构建不仅关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牵引全球气候变化议程,展现了我国积极担当国际责任、推进全球绿色发展的坚定立场和战略决心。油气和石化产业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十四五”期间将加快融入全国碳市场,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整个产业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

1 全国碳市场构建的背景与实践

碳市场是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目的,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内建立的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易市场。在排放总量控制约束下,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可以发生交易活动,并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动调节排放成本与代价,促进资金在行业间的优化流动,达到激励各行业企业根据实际难度和总体成本减少排放的目的,实现全社会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

2005年,欧盟率先启动建立了全球首个区域碳市场,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个运行阶段后期,交易机制和监管机制均较为成熟。2019年,欧盟碳市场年交易配额高达18.55亿吨,覆盖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左右,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7%。我国碳市场的构建于2011年正式启动,首批包括深圳、上海等7个省市被纳入交易试点,国内碳市场重点行业、企业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上多年来持续保持双降趋势,为全国碳市场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交易试点已累计成交百亿元,覆盖20多个行业的近3 000家重点排放企业,总计4亿多吨碳排放量。以上述试点为基础,2017年底,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筹备,经过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2021年2月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

近年来,伴随气候变化逐步成为全球性政治议题,我国碳市场建设议程与国际社会外部压力的联动性显著增强。特别是2021年以来,西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立法显著提速,意欲通过构建全球碳关税联盟对我国尚处于襁褓之中的碳市场实施打压,成为我国加速构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外部驱动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市场启动时间较晚,所涉产业转型压力极大,不宜在启动初期施加与国内产业发展不相称的高额碳减排压力。目前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在两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其一,我国碳市场定价区间相对较低。2013–2021年我国所有试点的碳交易加权平均价格约为24.31元/吨。其中,北京试点市场的碳交易均价最高,约61.98元/吨;重庆价格最低,约6.11元/吨。过往8年,我国试点碳价的历史最高点也仅为122.97元/吨,约为当前欧盟碳价的1/4。按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团队预测,按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情境,2030年国内碳价将达到13美元/吨,2050年达115美元/吨,2060年达327美元/吨,由此观之,当前国内碳价是名副其实的价格洼地。其二,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单一,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2 200多家企业,其他行业暂时仍处于“裸泳”状态,一旦西方碳关税联盟大军压境,难以对碳定价的巨大区间差形成保护,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贸易和舆论压力。

2 全国碳市场构建引发的冲击效应

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基础仍主要依赖化石能源,产品出口中高能耗、高碳足迹产品占较大比重,碳排放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其中,传统油气和石化产业是国内的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占比约占全国的6%左右(不含煤化工和无机化工,下同)。在全国碳市场构建的大背景下,油气和石化产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压力,加速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势在必行。

一是直接抬升市场交易成本。自欧盟2020年推出《欧洲绿色协议》以来,欧盟收紧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压缩国家援助产业清单范围,并对企业提出了更多制度性限制要求,这直接引发了欧盟内部碳价的暴涨,从疫情前的16欧元/吨涨至当前的56欧元/吨,超出碳配额的企业需要支付超过以往3倍的碳排放费用。目前看,我国碳市场构建启动后,大概率会面临类似的涨价压力。如果碳关税接踵而至,一方面会增添外贸型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另一方面会助推碳交易配额成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从而显著抬升国内碳交易市场价格,给高碳产业生产运行、全球贸易带来显著的成本上涨。

二是直接影响产能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市场总体存在产能过剩状况,但一些领域的重要产能仍处于高需求期、高增长期。以乙烯为例,2020年中国的乙烯消费为5 400万吨。过去十年间,我国的乙烯当量消费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高增速,“十四五”期间增速保守估计也在5%以上,之后即使增速逐步降低,2040–2050年中国乙烯的年当量消费也有1倍的增长空间,达到1亿吨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于高性能纤维、膜材料、可降解等高端材料的需求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全国碳市场构建将给乙烯等相关产业的产能扩张带来阻力,在规划制定、产能布局、招商引资等各方面受到显著影响,如何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重要产能达峰的时间余量,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必须统筹考量的重要问题。

三是直接冲击全球产业分工。碳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产生重组效应,加之未来可能面对的碳关税,世界产业格局的多极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并引发新一轮产业布局“回归+转移”。有关研究显示,在碳关税下,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产业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石油化工产业,在60美元/吨碳关税情境下,首年产业就业率下降幅度将达到3.79%。以石化产业下游息息相关的服装纺织贸易为例,按照中国社科院统计数据及有关研究,如果美欧对我国服装纺织出口产品开征碳关税,在60美元/吨碳关税情境下,服装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将减少6.7%[2]。近年来,伴随中美贸易摩擦逐步走深,以服装纺织产业为代表的我国轻工业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产业转移现象,碳关税将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导致大多数达不到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增加生产成本、损失出口份额,从而彻底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影响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和社会稳定[3]。

3 传统油气和石化产业的应对措施

伴随全球碳市场变局压力逐步增大、我国碳市场构建步伐不断加快,“十四五”期间,传统油气和石化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压力。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为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争取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勇敢面对风险挑战,全力开展产业自救,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大变局时代的到来,同时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

一要全力推进能源效率提升。坚持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企业履行低碳环境责任的核心内容,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技术、能效提升技术应用,加快全产业工业锅炉、发电机组等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换代,优化工艺流程、能量流程,加强余热回收利用,有序调减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品比例。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不断提高全产业能耗监测和能源管理水平,推动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加快研发和推广新型绿色高效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包括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大型高效乙烯裂解炉、高效芳烃生产和分离工艺相关技术等,不断提升产业绿色高效低耗发展的技术支撑。

二要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发挥好天然气、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低碳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有序替代,促进更多化石能源从燃料转向材料,回归碳氢的物质本源。一方面,推动油气和石化产业自身能源消费从化石能源向低碳电力转变,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推进“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打造“绿氢”炼化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炼化产业“油转化”,缓解油品市场过剩压力,为终端部门消费更多清洁能源腾出新发展空间。此外,要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制“绿氢”、核电制氢,用于炼化、钢铁、合成氨等,推动这些能源更多地向化工原料转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非化石能源先天的不稳定性,要特别关注并重视储能体系配套建设,探索推进“可再生电力+氢能+应用”等发展方向,使氢能成为重要的储能介质。

三要深度开发脱碳解决方案。有效利用物理固碳和化学固碳两个渠道,双管齐下提升减碳固碳成效。一方面,依托煤矿、油气田等矿区资源,加快研究和推广碳捕集封存利用(CCS或CCUS)解决方案、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在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同时,为减碳固碳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利用化工生产装置,加大CO2的化学利用力度,加快推进“绿氢”+CO2制甲醇、烯烃、芳烃、汽油,CO2制甲酸,CO2和甲烷重整制合成气、CO2制可降解塑料等高价值化学品方面研究,加大CO2矿化利用技术和CO2生物利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做好产业化、商业化应用,不断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效率效能。

四要高度重视风险评估管理。加强对国际政治、行业形势、市场环境等各维度的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加强对美欧发达经济体碳关税相关政策和市场规则的持续跟踪、系统认知和深入解读,寻求行业内外研究单位、专业机构评估产业发展风险,提前做好生产、经营、投资各领域的合规调查和应对预案,把风险防控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要积极开辟多元市场,优化境内外产业链布局,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兼顾全球化扩张与本地化运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摆脱对于发达经济体市场的高度依赖,扩大低碳产品出口能力,加强绿色贸易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新征程扬帆起航,“十四五”亟待书写。未来几年内,传统油气和石化产业即将正式迎来转型发展的命运关口,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加快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现实压力,认清现实、转变观念、加快行动,是油气和石化产业从传统走向新生、从当下走向未来的唯一出路。全国碳市场构建带来挑战,更蕴藏着机遇,唯有勇于面对、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产业力量。

猜你喜欢

能源发展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