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定量评估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

2021-03-30范春华邓惠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椎旁椎间隙退行性

范春华,高 辉,邓惠婷,游 天,李 平,张 堃,2*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结构,其退行性病变与下腰痛、腰椎滑脱、椎间盘病变等多种脊柱疾病密切相关[1-2]。年龄、性别对肌肉结构和功能存在重要影响[3],椎旁肌结构及功能在不同椎间隙水平亦不相同。CT为定量和定性评估肌肉内体质成分变化的金标准[4],肌肉密度值可量化评价脂肪和结缔组织浸润,反映肌肉退行性病变程度。相比传统混合能量CT,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能提供低噪声、高对比度图像[5],且辐射剂量与常规CT相当[6]。本研究观察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评估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3月124例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Revolution CT腰椎平扫患者,男61例,女63例。纳入标准:①年龄20~89岁,体质量指数正常(18.5~24.9 kg/m2);②无慢性下腰痛;③无已知肌肉系统疾病、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功能缺陷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无脊柱畸形、腰部肌肉感染性病变、肿瘤及肿瘤样病变;④无影响肌肉代谢的药物使用史及酗酒史;⑤无腰部外伤及手术史。按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40例)、中年组(40~59岁,42例)及老年组(60~89岁,42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Revolution CT机,以GSI扫描模式采集腰椎图像,管电压80~140 kVp,管电流230 mA,层厚0.625 mm,螺距0.984∶1,转速0.8 s/rot。

扫描结束于GE后处理工作站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于70 keV单能量图像上手动勾画ROI[7],以矢状位图像定位各椎间盘中央水平,避开模糊不清的边界、肌肉外缘脂肪、肌肉表面筋膜及可视血管于轴位图像上L2~S1各椎间盘水平勾画双侧腰大肌(psoas major, PS)及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 MF)ROI,于轴位图像上L1~5各椎间盘水平勾画双侧竖脊肌(erector spinae, ES)ROI,使ROI与肌肉边缘距离约为2~3 mm(图1)。对每个ROI测量3次,对平均值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s表示,否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差异。以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不同年龄及椎间隙水平各椎旁肌CT值差异,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方法。以Mann-Whitney检验比较各组内不同性别椎旁肌CT值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椎间隙水平对椎旁肌CT值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于L4-5水平测量各椎旁肌CT值(红线区域为ROI) A. 青年组患者,男,24岁,PS的CT值为59.57 HU,ES为55.83 HU,MF为60.45 HU; B.中年组患者,男,56岁,PS的CT值为49.75 HU,ES为47.65 HU,MF为42.51 HU; C.老年组患者,男,70岁,PS的CT值为47.09 HU,ES为34.86 HU,MF为31.07 HU

表1 组内不同性别患者年龄比较(岁)

表2 组间椎旁肌CT值比较[HU,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

表3 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各椎旁肌CT值比较[HU,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青年组男20例,女20例;中年组男20例,女22例;老年组男21例,女21例,3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85);青、中和老年组内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

2.2 不同年龄各椎旁肌CT值 3组间各椎旁肌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年龄增加,ES、MF及PS的CT值均下降(图1),MF下降最明显,其次为ES,PS下降幅度最小。

2.3 不同性别各椎旁肌CT值 青、中年组男性各椎旁肌CT值均高于女性(P均<0.05),老年组男性ES的CT值高于女性(P=0.01),见表3。

2.4 不同椎间隙水平各椎旁肌CT值 各组内不同椎间隙水平ES的CT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老年组内不同椎间隙水平MF的CT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组内不同椎间隙水平PS的CT值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两两比较,青年组L4-5水平ES的CT值低于L1-2及L2-3水平(P均<0.01);中年组L4-5水平ES的CT值低于L1~4水平(P均<0.01),L5-S1水平MF的CT值低于L2-3及L3-4水平(P均<0.01);老年组L4-5水平ES的CT值低于L1~4水平(P均<0.01),L4-5水平MF的CT值低于L2-3及L3-4水平(P均<0.05),L5-S1水平MF的CT值低于L2-3及L3-4水平(P均<0.01);余各处椎旁肌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5 影响椎旁肌CT值的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各椎间盘水平所代表的不同部位与ES、MF、PS的CT值均有关(P均<0.01),且年龄对椎旁肌CT值的影响最大,见表5。

3 讨论

双能CT能谱成像能实现高、低球管电压瞬时切换,获得40~140 keV任意单能量图像[8],双能CT 70 keV单能量图像可替代120 kVp常规CT图像,且信噪比和对比信噪比更高[9],而能谱扫描辐射剂量与常规扫描相当[6]。本研究尝试以Revolution CT 70 keV单能量图像评估不同部位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以椎间隙水平为代表的不同部位是影响ES、MF和PS CT值的因素;随年龄增长,腰椎旁肌CT值降低,与既往研究[3,9]结果相符。肌肉退行性病变导致肌纤维减少、萎缩及脂肪浸润等改变。CRAWFORD等[10]观察腰椎旁肌脂肪浸润,发现存在年龄依赖进展性,这可能是椎旁肌CT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青、中年组中男性各椎旁肌CT值均高于女性,与JOHANNESDOTTIR等[3]研究结果相符,可能由于男性相比女性肌肉内脂肪含量较少而肌纤维含量较高[11]。此外,激素对肌肉质量亦有影响,针对肌少症的研究[12]发现睾酮可激活卫星细胞,增加肌肉质量、增强肌肉功能;睾酮水平下降与肌肉质量下降密切相关[13],男性体内睾酮水平高于女性可能是其椎旁肌CT值高于女性的另一原因。本研究中,除PS外,不同年龄组椎旁肌CT值均以L4-5或L5-S1水平最低,提示该处最先发生退行性病变,与既往下腰痛研究[1]显示腰椎下段椎旁肌脂肪变性较上段更突出相符合,可能与悬臂梁机制有关[14]。悬臂为一端固定的杠杆,越靠近固定端,承受应力越高。人体脊柱可视为固定在骶盆腔复合体上的一种悬臂,L4-5、L5-S1水平最接近于定点,椎旁肌在此处承受的应力高于上腰椎水平,更易发生损伤与退行性病变。此外,多数腰椎病变如椎间盘突出、下腰痛等往往发生于L4-5或L5-S1水平,其中亦存在椎旁肌退行性病变[15-16];腰椎病变与椎旁肌退行性病变互相影响,可能是椎旁肌退行性病变易发生于下腰椎节段的另一原因。

表4 各组不同部位各椎旁肌CT值比较[HU,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

表5 影响椎旁肌CT值的回归分析结果

目前针对ES或MF退行性病变孰最明显尚存争议。有学者[9,17]认为ES退行性病变比MF更明显;相反,CRAWFORD等[2]则发现MF退行性病变呈现较ES更快的趋势。本研究中,随年龄增长,MF的CT值下降程度最大,ES次之,PS最小。MF位于最内侧,附着于腰椎的面积最大,对维持椎体间动态稳定最为重要。WILKE等[18]发现,MF模拟肌肉僵硬性收缩时的强度高于ES。MRI和肌电图均显示,背伸过程中,MF应力比ES更高、更易疲劳[19]。另外,不同种族之间,椎旁肌退行性病变亦存在差异[20]。

综上所述,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可用于评估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受年龄、性别及部位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①未观察可能影响椎旁肌退行性病变的个人因素如吸烟、活动水平、职业特点等;②对年龄影响肌肉退行性病变的病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椎旁椎间隙退行性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