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乳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

2021-03-30陈春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叶状双侧肿物

陈春红,何 平,高 杰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福建 厦门 361000)

患者女,32岁,因“发现双侧乳腺肿块2年,哺乳后明显增大6月余”就诊。专科查体:左侧乳腺上象限触及多个肿物,3点钟方向触及4.0 cm×3.5 cm肿物,右侧乳腺9点钟方向触及4.0 cm×4.5 cm肿物,均质地坚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与皮肤无粘连,深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乳腺钼靶片示双侧乳头无下陷,双乳多发大小不等肿块,最大者约5.6 cm×4.8 cm,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边缘分叶状,部分边界清楚,部分被周围腺体遮挡,并见散在、多发、粗大颗粒样钙化,部分与肿块重叠;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图1)。诊断为双侧乳腺结节及肿块,考虑BI-RADS IVa类。行双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4.0 cm×3.0 cm×3.0 cm、左侧5.0 cm×4.0 cm×4.0 cm肿块,表面光滑。术后病理:乳腺实性肿物,质中,切面呈灰白、灰黄色;低倍光镜下见肿瘤弥漫成片,局部残存乳腺导管及脂肪细胞,高倍光镜下肿瘤细胞小或中等大,胞浆稀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胡椒盐样,部分可见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CD2(-)、CD3(-)、CD5(-)、CD7(+)、CD99(+)、TdT(+)、Ki-67(70%+)、 CD4(-)、CD8(-)、MPO(-)、CD117(-)、CD20(-)、PAX-5(-)。病理诊断:(左、右乳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LBL),见图2。

图1 双侧乳腺钼靶图 A.轴位片; B.斜位片 图2 病理图(HE,×200)

讨论原发性乳腺T-LBL是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中极为罕见的类型,国内外报道仅十余例,均为年轻女性。PBL分为结节型、肿块型和浸润型,可双乳多发、单乳多发或单乳单发;浸润型可表现为弥漫性病变,但较少出现边缘毛刺、局部皮肤漏斗征和乳头凹陷等征象。乳腺钼靶片中 PBL多表现为光滑或部分光滑肿块,一般为较均匀中等密度,无明显坏死,较少出现毛刺、钙化。原发性乳腺T-LB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PBL表现类似,本例经手术证实钙化与病灶无关。鉴别诊断:①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多有浸润或星芒状等恶性征象,可伴钙化,病灶较表浅时常致局部皮肤增厚、乳头凹陷和导管增粗;②乳腺黏液腺癌,好发于绝经后女性, 单纯型多为边缘清晰或分叶状肿块,混合型边缘常见浸润或星芒状;③髓样癌,年轻女性好发,病灶相对较小,有浸润及分叶等恶性边缘征象;④乳腺叶状肿瘤,中年女性多见,缓慢无痛性增长肿块可于短期内增大迅速,较大者多有分叶状,界清,钙化少见,较大者易出现囊变;⑤纤维腺瘤,多见于年轻女性,生长缓慢,大部分边缘光滑锐利,瘤周常伴低密度细带状透亮影。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猜你喜欢

叶状双侧肿物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CD34、CD10、CD117在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94例单中心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24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乳腺叶状肿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蛋白质在双侧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脊髓后角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