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领导力培养研究
2021-03-30沈欣怡
沈欣怡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0 引言
作为高校培养重点之一的大学生领导素质对于改革高校创新机制与促进社会长足进步与发展都有着重要启示。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虽然受到一定关注,但高校的培养体系仍然不完善,大学生在小组科研、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领导力个体水平差异大,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现状以及高校培养体系仍然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梳理文献了解大学生领导力研究进展和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并讨论了当下大学生领导力水平,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领导力这一切入点,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中领导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改善方案。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1 大学生领导力概念诠释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领导力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对其组成也有不同看法。应当回到领导力这一本源概念去理解大学生领导力的属性,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归纳大学生领导力的组成。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通过对他人的影响将愿景转化为现实。因此,大学生领导力可定义为大学生通过沟通、感召、激励、协调等方式凝聚个体意志与力量,整合最优资源、实现共同协作,达成组织或集体目标的能力。大学生领导力可划分为领导意识与责任、理解与沟通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变革能力五个维度。
1.2 研究方法
聚焦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领导力现状,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参与中的各项能力表现为依据,观察大学生领导力水平,并通过访谈了解高校培养现状,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主要向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为主的上海片区高校学生发放问卷,通过运用交叉分析、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现状。问卷题目参考国内外广泛使用并被证明信度较高的MLQ量表(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并进行改编。测量维度和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测量维度与指标Tab.1 Measurement dimension and indexes
另外,从问卷填写者中选取3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三位被试分别来自上海某双一流高校、某211高校和某普通本科院校,详细了解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领导力水平及各自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情况。
2 研究分析
研究对象为参与过社会实践的高校本科生,样本主要来自上海地区高校。共发放问卷7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30份,样本中男生占45.20%,女生占54.80%,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2.1 大学生领导力认知与领导意识
对领导力的认知和在社会实践参与中学生的领导意识能够体现其对领导行为的本质看法,也反映出其对领导力教育的态度和领导过程的科学性。在对“大学生领导力应该是特指学生干部和未来要从事领导工作的人的能力”这一观点的认同与否中,35.62%的学生选择“同意”,而64.38%的学生选择“不同意”,这一结果说明就大学生领导力的认知而言,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打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传统领导观念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学生不认同领导力潜质的普遍性,将领导力局限于干部或处于领导者位置者的能力。
对“领导力具体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缺乏科学具体的认知和自己的理解,也不了解相关理论。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领导力“感觉类似管理能力,领导力可能更高级一点”,也有学生有了朦胧的认知“就是要让别人去和你一起做成某件事”。这反映了当前的高校培养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领导力的概念并没有完全普及。
就“在社会实践参与的团队或集体中,你更倾向于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中,有46.58%的学生选择了“追随者”,另有28.77%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仅有24.66%的学生选择了成为“领导者”。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领导力、担纲领导责任的学生占比较小,谈及领导,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安排,成为追随者,而非主动担任领导角色、承担领导责任。
2.2 其他各维度能力展现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会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合作,并且与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相接触。经过对各项能力素质的问卷调查,对各项能力展现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分数为1~5,分数越高代表该项能力越强。对大学生领导力各个方面具体能力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第一,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好,但沟通能力需加强。由问卷数据发现,学生在理解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维度表现较好,指标均分超过4,但是沟通能力的平均分低于理解和传达能力,只能达到3.68。无论是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还是与合作者进行沟通,学生普遍都不能自信、得法、有效地完成沟通过程。可见互联网时代习惯了在线社交的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欠缺,这需要高校相关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
第二,普遍乐于合作,计划决策能力与执行力较强。学生在合作意愿和能力指标均分达到了3.85。说明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普遍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发挥合作在领导过程和实现组织目标中的作用。学生在“科学决策能力”“合理计划能力”“认真执行”“责任心”等各项指标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反映了学生愿意承担责任,带领其他人完成目标的积极态度。同时,因为计划与决策能力能从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表现也较为出色。
第三,协调与激励能力堪忧,方式方法欠缺。在“个人影响力”“激励他人”方面,学生的均分分别为3.62和3.58,这是所有指标中较低的两项。表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协调、分工、激励团队成员时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访谈中进一步获取信息发现,协调与激励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为“难以鼓励团队里积极性弱的人完成一定的任务”“在遇到协调困难和资源分配问题时常常犹豫不决”,结合学生在合作意愿和责任心的较好表现可以得知多数学生对领导有着积极的态度,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科学的路径,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激励他人完成任务等相关行为中总有力不从心之感。
第四,缺乏创新与变革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变革的意识与能力是高校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难点之一。创新变革能力得分仅有3.56,在几项能力得分中分数最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实践多,但是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计划和实施变革的较少,缺乏变革勇气与决心。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合作的极佳活动,学生虽有所做、有所感,但是在其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影响他人、促进个人成长和组织目标的却很少。
第五,个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易产生消极心理。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表明在社会实践团体中每个个体的领导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73%的被试学生反映,无论是否扮演领导者角色,都会因为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心理变化。具体为感受到自己的水平低于其他人的学生会表现出挫败感,感受到自己的水平高于部分人的学生容易担心他人拖后腿,会对所在组织或集体产生失望和无力感,进而影响其沟通、协商、创新等行为的积极性。因此,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也会因为这样的心理状态而面临困境和阻滞。
2.3 领导力水平差异分析
第一,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领导力的年龄差异。从总体来看,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领导力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大一到大四学生的领导力均分分别为3.61、3.72、3.75和3.8。这是因为相对来说大三和大四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领导经验,参与实习、志愿者活动、支教等,在团队中担任主要领导者的次数也较多,对领导方式有更多的体会和经历。但是,领导力五大维度的指标并非都呈现增长趋势。学生计划决策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在大三阶段达到最佳,到了大四又会下降。进一步检验发现,年龄和领导意识与责任、组织协调能力、计划决策能力显著相关,和理解与沟通能力、创新变革能力无显著相关。大一到大四各维度能力水平均分如表2所示。
第二,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领导力的性别差异。总体来看,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领导力没有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领导力均分为3.73,而女性为3.75。虽然女生领导力略高于男生,但是各项能力方面的水平差别都不显著,在许多测量指标中各有千秋。如女生在“同理心”“交流沟通能力”“责任心”“合理计划能力”等指标中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在“问题意识”“变革决心”“钻研精神”“科学决策能力”“接受信息能力”等方面高于女生。
表2 大一到大四各维度能力水平均分表Tab.2 Average scores of ability level of all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4
3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3.1 全面发展和重点关注相结合
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的提升首先需要大学生对领导力概念的认同与内化。在尚没有明显位阶的大学时期提升领导力对大学生在社会角色中的适应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的领导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干部群体,短期内要求高校对每个个体领导力都重点培养的可行性不高,但可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倡导领导力全面化培养。可开展通识性领导力课程,鼓励大学生在课程中理解领导力具体含义,内化领导力的核心思想,掌握领导具体方法。同时对特别有需求、有才能、有积极性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3.2 以优质师资和专门化培养助力大学生提升领导力
社会实践活动本身是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良好情境。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能力,领导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领导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两条路径,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是领导力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一些技能性质的领导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可安排领导学相关教师或领导力优秀的教师作为实践团队和个人的导师,依据实践情境和个体状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现实情境中的领导力培养也契合了权变理论的观点。
3.3 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合作相结合
家庭、学校、企业是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环境。促进家庭对学生领导力多个维度能力成长的保护、支持和培养,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锻炼领导力,是承前启后、融通发展的极佳途径。建立家庭、高校、企业之间的桥梁,整合更多优质资源,高效有序推进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4 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社会实践中总体上大学生领导力基本能够发挥作用,但领导力水平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各维度呈现不一致的发展状态,大学男女生在领导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在不同能力维度各有所长。这表明大学的教育与环境对学生领导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不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但要真正高效提升大学生领导力还需要完善高校培养体系。从不同能力维度来看,各维度按能力强弱由高到低排序为计划决策能力、理解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意识与责任、创新变革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领导过程中合作、理解与计划决策能力较强,创新变革、沟通协调、激励他人的能力还较为欠缺。领导过程中的意愿和态度较为积极,也有较强的提升领导力的愿望和需求,但缺乏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段,没有方法论的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力不从心,反映了领导力教育的缺口,高校领导力培养在具体理论教学和方法传授上都存在不足。在调研中针对“高校领导力教育课程与活动开展情况”的问题,只有8.22%反映比较丰富和完善,表示“没有或极少”的占28.77%,“有一些”的占49.32%,印证了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所涉及,但仍难以满足大学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