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视阈下徽州建筑遗产展示利用途径探析★
2021-03-30盛曼玲李沄璋毕忠松
盛曼玲 张 杰 曹 婷 胡 晨 李沄璋 毕忠松,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徽州建筑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 概述
徽州建筑,集传统乡土建筑体系,融古韵、简洁、富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既符合地理学意义上所界定的“徽州的建筑”[1],也涵盖文化意蕴中所呈现出儒家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的“徽风”建筑。但在展示利用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可视化的视角探讨徽州建筑遗产的展示利用问题。
2 徽州建筑遗产的基本类型
2.1 徽州“三绝”
“祠堂、牌坊、民居”被称为“徽州三绝”,其中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和歙县的棠樾牌坊群最具代表性。
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现位于绩溪县瀛洲乡坑口(龙川)村[2]。徽州三雕手法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其中以胡氏宗祠的木雕最为精湛,素有“木雕博物馆”之称。徽州木雕具有多种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胡氏宗祠的木雕荷花图中的“和”与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的“和”一脉相承;审美价值在造型艺术上木雕荷花图精湛的雕刻技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龙川胡氏宗祠木雕的艺术风格,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徽州人处于历史上升时期的自信与富足。
歙县的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徽州牌坊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标榜文化;二是孝义文化;三是廉政文化。棠樾牌坊群就属于孝义文化,最初是为了颂扬鲍氏家族的“忠孝节义”而建,共有7座。明坊3座: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清坊4座: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几乎采用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坚硬厚重,历千年不朽。
徽州地区的部分徽派民居保存完好,以宏村、西递两地最为著名。宏村始建于南宋,整个宏村按照牛的消化系统设计,水使村子活了起来,家家户户前面都有水渠流过,泉水很干净,宏村主要是汪姓族人聚集地。西递始建于北宋主要是胡姓聚集地,相对宏村是民宅而言主要是官宅和商宅,主要经典有胡文光刺史牌楼,追慕堂,尚德堂,胡氏宗祠等。村中有一处高地可以俯瞰整个西递,别有一番风味。在雨天,青石板桥,烟雨朦胧。徽州传统村落民居风格独特,院落空间布局简洁、封闭性强。
2.2 古桥
徽州古桥种类繁多,可分为拱桥、板桥、曲桥、平桥、廊桥等,根据记载,徽州古桥高达千余座[3]。屯溪老大桥,又名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初年水毁,由程子谦、程岳父子建成。但于2020年7月7日,500年的古桥毁于洪水之中。经之前调研测量,镇海桥宽5.7 m,船帆形状尖端,为分水尖,可分水破冰保护桥墩,水流由东向西。桥两侧护栏,宽27 cm~30 cm,高87 cm~97 cm,高度由两块石砖堆砌而成;桥底通水孔两侧分别为32个,33个,宽22 cm~23 cm,高8 cm~10 cm;护栏上有苔痕,东面苔痕较少。
2.3 古道
徽州古道历时源远流长,最初劈山伐石,筑盘道,架津梁,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徽州交通。其次,徽州古道类型繁多,大致分为鸟道、一般古道、驿道三类。鸟道多指羊肠小道;一般古道指通往山外的石板山路;驿道是由唐代官邮发达,除一般道路外的一种邮路,又称官道。另外徽州古道线路繁多,目的地不同,线路也不同。古道地域范围广泛,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4]。
3 徽州建筑遗产展示利用现状
1)建筑本体展示。徽州建筑本体展示大致可分为用料、构造造型以及建筑结构三个层次[5]。材料方面,徽州建筑就地取材,以徽州本地砖、木、石材料为主。建筑造型方面,马头墙的独特结构造型,营造了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建筑形象。建筑结构方面,抬梁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徽州传统建筑结构通过榫卯构件之间相互的衔接,达到整体的建筑结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本体展示较好的传承了徽州专题建筑建造文化,但其传统建筑功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缺位。例如徽州祠堂,起初的祭祖功能已消失,其祭祀等非物质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文物整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建筑遗产活态展示。“活态展示”是检验建筑遗产活态保护的一种方式[6],通过建筑遗产的活态保护,将建筑遗产的底蕴美发掘出来,吸引游客,带动资金与项目投入开发,从而影响到更多地方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当前徽州大部分传统村落以旅游开发为主,虽然有原住民居住,但没有作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对外进行开放,部分无原住民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发展商业,不利于建筑遗产的展示。
3)文献资料展示。较多的文献资料对徽州建筑遗产进行了阐述,包括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它反映徽州的社会发展,记载到建筑遗产,却多为平面化、文字化的展示,不够形象。此外,还有一大部分的文书资料待整理发掘向外展示。
4 徽州建筑遗产可视化展示基本途径
1)可视化虚拟展示。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徽州传统村落逐渐丧失了它们的原初形态,部分建筑遗产面临着坍塌甚至消失的风险。针对这种状况,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遗产信息的采集和展示。如利用三维虚拟展示技术的平台,将传统村落、传统建筑遗产进行还原,通过虚拟技术手段和平台进行虚拟展示。课题小组与四川大学建筑学院在歙县许村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联合测绘调研,形成了系列测绘成果(见图1),为虚拟展示提供了重要基础素材。
2)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展示相结合。徽州建筑遗产本体展示利用的同时,应注重传统手工技艺、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特别是徽州祠堂等公共建筑原有祭祀祭祖、婚丧嫁娶、村民活动等传统仪式的挖掘与整理,以及传统村落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其展示利用的形式可多样化,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开发丰富多彩的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以及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等,“物质遗存+非物质遗产”相结合的可视化、可体验式模式是徽州建筑遗产展示利用的主要途径。
3)建筑遗产实体模型展示。依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而采集的建筑基础信息,在进行虚拟展示的同时,依托激光雕刻机等现代自动化技术手段,亦可以进行实体模型的制作,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类、遗产类专业教学,亦可将不同比例的实体模型广泛应用于餐饮、住宿等各个行业进行徽州建筑文化的展示,亦可结合旅游市场进行产品的销售,在展示、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4)徽州建筑文创产品创作。近年来文创产品创作方面,通过模型的制作,将建筑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例如北京故宫的投入与开发,这也证实了该途径的可行性。同样,可结合黄山市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徽州建筑遗产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的研发与创作,形成系列徽州建筑文创产品,通过徽州建筑文创产品而将徽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5 结语
建筑遗产的保护一直是业界及大众讨论较多的问题,但在展示利用方面我们探讨及实践的还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好的传播遗产文化的要求。徽州建筑遗产文化内涵深厚,遗产类型极为丰富,因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使徽州文化及徽州建筑文化走出皖南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视化展示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善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包括徽州地域在内的建筑遗产来说亦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