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回顾在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30周婧胡毛姐
周婧, 胡毛姐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生命得以延长。但治疗过程中,因肿瘤进展、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面对肿瘤无法治愈的事实,患者在死亡前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日益增长,甚至因绝望而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1]。作为医护人员在临床上更多关注患者疾病本身的治疗以延缓死亡,却极少关注患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对于出现焦虑和绝望悲观情绪的肿瘤终末期患者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面临死亡时的负性心理效应,从而使患者平静地去接受死亡现实。死亡教育是完善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并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特殊教育,旨在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价值观念[2]。生命回顾是指对人生的经历进行回顾评价,重整并剖析人生中经历的未被解决的矛盾,帮助个体发现新的生命意义,让个体在有意义的探索中重新思考生命的真谛[3]。利用生命回顾可以协助患者对个体生命进行有意义地重新整合,能正确地引导患者面对死亡的态度,而不是无限制地陷入死亡焦虑、恐慌、绝望之中,而是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生命意义的探索、发现、回顾之中[4]。本研究将生命回顾应用于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教育的干预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肿瘤内科收治的90例终末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按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订的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5],Ⅳ期肿瘤终末期患者,预计生存期少于6个月;②年龄18周岁以上,智力正常,沟通无障碍,有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③知情同意,愿意参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学历及患者的陪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落实我院终末期肿瘤患者常规护理方案和死亡前相关告知,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评估患者生存期,由安宁疗护专业护理团队利用生命回顾来开展死亡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干预时间为两周。
1.2.1 对照组 ①入院告知:让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减少陌生感;②症状护理: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定期进行疾病相关症状照护;③心理护理:定期对肿瘤末期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关注特殊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沟通,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④做好各项检查、治疗及疼痛护理相关健康教育;⑤饮食指导:依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建立有效外周静脉通道,保证外周营养供给。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安宁疗护护理团队工作人员从患者生命回顾角度对患者的死亡教育进行有目的干预。首先以个性访谈的形式,在愉快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进行生命回顾,并探讨有意义的人生经历;然后使用焦虑调查表,来探究目前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设定死亡教育计划并落实计划内容,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恐惧感,鼓励其积极面对当下的人生,降低患者孤独和抑郁。具体如下:①实施个性访谈。以个性访谈的形式,帮助患者回顾人生中特殊的、有意义的经历,确定患者最关注的人生主题;通过访谈,了解患者的信仰和精神健康状况,鼓励患者吐露心声,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疾病认知和对有意义的人生经历的肯定,引导患者回忆记忆深处的场景并加以详细描述,鼓励患者讲述当时的正性心境,从中感悟人生意义进而勇敢地面对当前人生和降低面对死亡的焦虑;②制作生命手册。先以电子版形式展现给患者,依据患者个人意愿和隐私有选择地制作患者生命回顾手册。③借助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患者终末期照护,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微信群,及时解决患者目前存在的顾虑。④开展死亡教育。依据患者疾病进展和心理动态,通过发放手册、观看视频、开展讲座等来引导患者对未来人生做出规划,引导其正确面对疾病末期进展,正视和善待当前生命,活出高品质的生活。
1.3 评价指标
1.3.1 焦虑、抑郁评分 采用SAS和SDS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共有20个条目,采用 Likert 4 级评分法,1分表示“偶有”,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经常”,4分表示“总是”。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程度越高。
1.3.2 死亡态度评分 死亡态度评分量表由我国学者杨磊等[6]于 2015 年编制,该量表包含 5 个维度(30 个条目),用于评估个体对死亡所持有的趋近接受、逃避接受、豁达中立、死亡恐惧、死亡回避 5 种态度。各条目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1~5 分分别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1.3.3 生活质量评分 依据我院制定的终末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体现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心理变化,从躯体活动、睡眠质量、正性心境情况3个方面进行评估。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代表从“最差”到“最好”。总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焦虑、抑郁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态度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对死亡态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两周后,两组患者对待死亡态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态度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晚期瘤体转移带来的压迫痛苦症状始终困扰患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承受疾病、经济、家庭和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7]。死亡是肿瘤患者终末期必须面临的现实,在国内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上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此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人们逃避关乎死亡相关的态度、话题和行为[8],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处于极度恐慌和焦虑的负性情绪,无法正确认识死亡。随着医学领域护理干预模式的发展,护理理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也重视肿瘤患者终末期情绪心理变化,从而提高患者在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将生命回顾应用于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教育中,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死亡态度、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如何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和观点,坦然面对疾病进展和生命死亡是终末期肿瘤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常规护理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增加疾病相关健康知识,但是无法消除患者对死亡的焦虑、抑郁情绪。②生命回顾的理念为终末期肿瘤护理提供了新护理理念,在护理干预中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强化了关怀意识和关怀角色,并将关怀贯穿于整个临终护理中,使患者在回顾人生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友好帮助,从而减低了患者死亡前的恐惧感。③安宁疗护专业护理团队采用访谈的形式实施心理干预,收集患者过往人生中有意义的事件,帮助患者重新正确看待面临的死亡问题,协助肿瘤终末期患者认识到自我价值,提高患者在面对死亡时的正性心境,增强面对死亡的自我效能感,使患者能克服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能正确、坦然地面对死亡[9-11]。④将生命回顾应用在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教育中,通过患者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进一步融入社会,使患者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认可,从而坦然接受生命末期死亡即将到来的现实,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有着一定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将生命回顾应用在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教育中,可以提高患者终末期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增强对待死亡的正性心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前的焦虑或抑郁等负性情绪,值得在终末期肿瘤患者护理中推广和应用。